□赵志强 董广强
《鲁恭姬造像碑》,雕凿于北周天和二年 (公元567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 年)因清水地震被埋于地下, 清道光初年于清水县城北李崖石佛坪出土, 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年)立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赵充国陵园内至今。 2006 年5月, 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中。 (图1)
图1 《鲁恭姬造像碑》正面
《鲁恭姬造像碑》,碑首呈拱形,砂岩质,高200厘米,宽85 厘米,厚56 厘米。 清水句法袭为其亡妻鲁恭姬所造。一般情况下,造像碑的碑名在有供养者的情况下,都是以供养者的名字命名,故此碑应称之为《句法袭造像碑》,但由于此碑在发现之初,被前辈学者命名为《鲁恭姬造像碑》,约定俗成,我们在此也称之为《鲁恭姬造像碑》。 刘复兴先生对该碑进行了考证研究[1],笔者拟在其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鲁恭姬造像碑》碑文部分做进一步的考释。
《鲁恭姬造像碑》碑文,位于造像碑背面,自右向左,共8 列,每列13 至15 字不等,总计101 字。碑文局部有漫漶,所幸漫漶部分仅限于人名,对整体研究影响不大。 (图2)
图2 《鲁恭姬造像碑》背面
碑文收录如下:
天和二年六月十□□和□□左员□□郎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为亡妻鲁恭姬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躯息刺史蔡国公士曹从事功曹长晖次息长荣侄仕遵僧允僧进显昌孙怀□杨氏妹凤姜垣氏女永妃毕氏女如女保妃
(一)“□□左员□□郎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袭”
1.关于“□□左员□□郎”。 《宋书·刘康祖传》记载:“康祖,虔之子也。 袭封,为长沙王义欣镇军参军,转员外散骑侍郎。便弓马,膂力绝人,在闾里不治士业,以浮荡蒲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守,康祖突围而去,并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 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见无恙。前后屡被纠劾,太祖以勋臣子,每原贷之。为员外郎十年,再坐樗蒲戏免。 ”[2]这里,刘康祖的官职为“员外散骑侍郎”,简称为“员外郎”。 依此史料,碑文中的“□□左员□□郎”应该解读为“散骑左员外侍郎”。
上述引文中,刘康祖多次犯法,但“前后屡被纠劾,太祖以勋臣子,每原贷之”。 这说明,这种官职定员之外并没有实职的“散骑侍郎”,一般都是由有家庭背景的功勋子弟担任。这种实例,在史料中颇多。如:“(李弼之子李)辉大统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赐爵义城郡公,历抚军将军、大都督、镇南将军、散骑常侍。 ”[3]241“独孤信,云中人也……及尔朱氏破葛荣,以信为别将。从征韩娄,信匹马挑战,擒贼渔阳王袁肆周,以功拜员外散骑侍郎。 ”[3]263
由于在官员职数的定员之外, 一般没有特别的人数限定,且级别不高,故朝廷对功勋子弟或战功显著的年轻将领多授予此职, 它也是进入北朝官僚系统的基础性职位。由此我们推测,功德主句法袭应该是有一定的家庭背景, 至少属于地方的大族,其之后的“南阳枹罕二郡太守”也是在“员外散骑侍郎”的基础上晋升的。
2.关于“南阳枹罕二郡”。 “南阳郡”,为现今的河南省南阳市。 “枹罕”,为现今的甘肃省临夏市。造像主句法袭, 曾任这两个郡的太守。 北魏分裂后,这两个地方分属西魏和东魏管辖,所以任职时间应该是在北魏分裂之前。
3.关于“郡功曹郡平望”。 “功曹”,是负责州郡的事务性官员,品级不定,是较为普通的官员。“平望”,在北朝造像碑记中常见,但不见于典籍。陈鹏对此曾做过考证, 认为平望是经过官方评定的一种头衔和身份,有郡、县等级之分(可能还有州级),是对北朝门阀制度的补充。 因其旨在供州、郡、县选置僚史,故针对的是个人而非家族[4]。
4.关于“清水”。 《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时期,秦州辖天水、略阳、汉阳三郡,其中天水郡领上封、显新、平泉、当亭等县,略阳郡领安戎、绵诸、陇城、清水、阿阳等县,汉阳郡领黄瓜、阳廉、阶陵等县[5]。 《隋书·地理志》记载:“清水后魏置,及置清水郡,开皇初郡废。 ”[6]《清水县志》对清水郡的设置时间和治所进行了补充, 北魏和平五年 (公元464年),置清水郡,辖清水、伯阳二县,驻清水,属秦州,治所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西北十五里),西魏、北周继之[7]。换言之,清水县于北魏时期,公元464 年前为“略阳郡清水县”,公元464 年后为“清水郡清水县”。 东魏赵明度墓志所记“天水郡清水县”,为时人误写。 碑文中, 造像碑立于天和二年 (公元567 年),故此时句法袭当为“清水郡清水县人”。
2008 年10 月13 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洪河村东南清理东魏赵明度墓葬时发现一合墓志[8]。 墓志记载,墓主赵明度卒于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 年),为“秦州天水郡清水县崇仁乡礼贤里人”,即清水地望为“天水郡清水县”。该描述应为时人习惯用语,而并非实际地望。
(二)“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躯”
1.关于“释迦佛”。 释迦佛,即释迦牟尼佛,也称为“释迦文佛”,是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中的基本信仰。一般情况下,造像题记中没有特别注明的单尊造像,或三尊、七尊佛造像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造像,均可以理解为释迦造像。本造像碑碑阴下部分为题记文字,上部分有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形象,其中佛右侧的菩萨乘坐大象,左侧菩萨乘坐狮子。据此形象判断,菩萨应该是普贤和文殊,而主尊造像应该为释迦佛。
2.关于“定光佛”。 定光佛,亦称“燃灯佛”,是三世佛中的前世佛。《太子瑞应本起经》中对其有如下记载:“至于昔者,定光佛兴世,有圣王名曰制胜治,在钵摩大国,民多寿乐,天下太平。 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幼怀聪睿,志大包弘,隐居山泽,守玄行禅。闻世有佛,心独喜欢,披鹿皮衣,行欲入国……菩萨得见佛,散五茎华,皆止空中,当佛上如根生,无堕地者。 后散二华,又挟住佛两肩上。 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积德行愿,今得之矣。’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定光佛的信仰,主要分布在闽西、粤东北、赣南的客家地区,中原地区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单独信仰。 流行于北魏时期的敦煌文献《首罗比丘经》称,定光佛住在人间。 该经所谓佛和菩萨住在人间的说法,为后来定光佛化身世间的现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新疆石窟寺中亦发现有定光佛的图像[9]。
3.关于“等身像”。等身像,即按照人体真实比例所造的石刻造像,立像一般为成年人高度,在1.6米至2 米之间,相对于小型造像需要耗费更多的资财和时间, 供养人用这种方法表达对佛教的尊崇。如:“梁高祖崇重释侣,(释僧明)欣尚灵仪,造等身金银像二躯,于重云殿晨夕礼敬,五十许年初无替废,及侯景纂夺,犹在供养。 ”[10]据碑文记载,句法袭为鲁恭姬“造释迦定光并等身像二躯”,但在《鲁恭姬造像碑》四面,仅正面造有等身佛像一躯,侧面(图3)及背面的造像内容均为小型的佛传故事。 这与发愿文内容明显不一致,值得我们在后期的研究中深度关注。笔者推测,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 年)该地发生的地震,导致另一躯等身像遗失;一是造像主没有实际直接参与或监督造像的雕凿过程,导致工匠雕刻的造像内容与文字不符。
图3 《鲁恭姬造像碑》侧面
(三)“息刺史蔡国公士曹从事功曹长晖次息长荣侄仕遵僧允僧进显昌孙怀□杨氏妹风姜垣氏女永妃毕氏女如女保妃”
关于“蔡国公”。 《周书》记载:“(宇文)广字干归。少方严,好文学。初封永昌郡公。孝闵帝践阼,改封天水郡公。 世宗即位,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秦州刺史。 武成初,进位大将军,迁梁州总管,进封蔡国公,增邑万户。 保定初,入为小司寇。寻以本官镇蒲州,兼知潼关等六防诸军事。(三)年,除秦州总管、十三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广性明察,善绥抚,民庶畏而悦之。 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曾侍食于高祖,所食瓜美, 持以奉进,高祖悦之。 四年进位柱国。广以晋公护久擅威权,劝令挹损, 护不能纳。天和三年 (公元568 年)除陕州总管,以病免。 ”[3]156结合碑文中所记时间、 地望可知,碑文中提到的蔡国公即是宇文广,其自保定三年(公元563 年) 起,在秦州任总管、刺史等职。《鲁恭姬造像碑》雕凿于公元567 年, 彼时句法袭长子在秦州刺史宇文广手下任“士曹、从事、功曹”等职,此处提及宇文广应是为了炫耀门楣。
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逐渐将其融入社会风俗的文化传统, 认为通过造像的形式,可以为死去的亲人超度。 造像记事碑,是这个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句法袭, 作为 “左员□□郎南阳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是当时当地的上层人物, 其为亡妻鲁恭姬所建造的造像记事碑, 为研究北周时期中原地方政治建制和北周贵族的佛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尽管《鲁恭姬造像碑》碑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皆不见于史籍,其生平无所知,但通过对造像碑的解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清水句氏一族这一脉的世系,对研究古代氏族文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文保中心副研究员刘家兴为本文提供《鲁恭姬造像碑》照片,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