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婧 明 言
内容提要:温庭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极富造诣的音乐家。在批评史上,人们习惯于将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称之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文章认为温庭筠乐评诗作(《夜宴谣》《弹筝人》《郭处士击瓯歌》《觱篥歌》《舞衣曲》等),就“摹写声音”的细腻度、艺术性而言不可小觑。
温庭筠(约公元812年-约870年),原名岐,字飞卿,山西祁县人。其乃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其桀骜不驯、恃才不羁,讥刺权贵、纵酒放浪,屡试不第、终身穷困。唐宣宗朝代人作赋,判扰乱科场,被贬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被尊“花间派”鼻祖,对后世词作发展影响巨大。其作今存三百余首。
在唐人那里,诗乐本为一体。温庭筠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的同时,也是一位极富造诣的音乐家。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即是对其音乐才能的记载。他音乐表演的水平,达到了“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北梦琐言》)之境界,即任何乐器在他的手下,均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出于其手下的乐评诗,音乐品质之高溢于言表。以下遴选几首与大家共飨。
①《夜宴谣》
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
虬须公子五侯客,一饮千钟如建瓴。
鸾咽姹唱圆无节,眉敛湘烟袖回雪。
清夜恩情四座同,莫令沟水东西别。
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
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
裂管萦弦共繁曲,芳樽细浪倾春醁。
高楼客散杏花多,脉脉新蟾如瞪目。
在文学批评史上,七言古诗《夜宴谣》被视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影射晚唐骄奢淫逸宫廷生活的批评诗作。而在其中内含的音乐批评成分,却一直都被忽视了。全诗由四组七绝构成,每个七绝可以作为一个段落层次,总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夜宴行乐环境、人物的基本情况。第一句写舞队的装饰与规模:“长钗坠发双蜻蜓”;第二句写表演的舞台背景:“碧尽山斜开画屏”;第三句写参与夜宴的主角:“虬须公子五侯客”;第四句写客人的酒量:“一饮千钟如建瓴”。第二层次,是对现场表演的情形、人物情感状态的刻画与渲染批评。第一句写歌女的歌唱状态:“鸾咽姹唱圆无节”;第二句写舞女的舞蹈表情:“眉敛湘烟袖回雪”;第三、四句写宴乐主办者的内心期许与冀望:筵席不散、四座同恩、长夜痛饮、恩情永在、莫做沟水、东西两分。第三层次,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以及行乐环境的比附批评:在这个纸醉金迷、艳歌荡舞的环境里,谁会在意“亭亭蜡泪香珠残”?谁能感受到“暗露晓风罗幕寒”?宴乐的主人不仅看到也感受到了,他还看到了骄奢淫逸、酒池肉林背后的虚伪荒诞与空虚无奈:“飘飖戟带俨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第四层次,回到宴乐表演现场的刻画、比附批评语境。第一句明写管弦乐队的演奏情形:“裂管萦弦共繁曲”(暗喻蝇营狗苟、不堪入目的行乐现场);第二句明写饮酒观乐舒适细腻的感受:“芳樽细浪倾春醁”(暗喻醉生梦死、伴乐行淫的淫乐行径);第三句明写宴乐的尽兴而散:“高楼客散杏花多”(暗喻行乐时间:早春时节、杏花盛开);第四句明写夜深、月高:“脉脉新蟾如瞪目”(暗喻奢华之后,一切又回到了令人窒息的原点)。
②《弹筝人》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这是一首音乐人物批评的七绝诗。第一、二句,写弹筝人显赫的身世:“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背后的潜在信息非常丰富:供奉一位音乐修养极高的皇帝的艺人,教授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又是一位音乐家的王爷,其音乐素养之深厚,在当时应当是无出其右者。当这张“高高在上”之“弓”被“拉满”后,下面的第三、四句,却是物极必反后的断崖下跌:“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作者在这里以琴饰的凋零,暗喻盛唐万千气象的不再,也暗喻“弹筝人”辉煌过去的湮灭;以宫廷喜闻乐见的《伊州》曲,映射“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悲戚、惆怅心理。《弹筝人》以一个人物、两个时代的极具落差感的音乐家历史境遇的戏剧性对比,深刻揭示了音乐人物在宏大历史车轮里被碾压的无奈、无助与悲剧性命运。
③《郭处士击瓯歌》
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吾闻:
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著衣。
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温庭筠的《郭处士击瓯歌》,是其现场聆听好友“郭处士”(即唐武宗朝以善于击瓯著称的郭道源)击瓯表演后撰写的乐评诗作。全诗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五组七绝,每组可以视为一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一组七绝刻画与渲染郭道源击瓯音乐形态的艺术特征。第一句“佶栗金虬石潭古”,以比拟修辞的手法,刻画瓯乐的音响形象:耸动、战栗的金龙,在古潭里怒吼、翻腾;第二句“勺陂潋滟幽修语”,表现瓯乐的另一层面的艺术形象:轻柔、涟漪的音波,犹如和煦清风吹拂竹梢;第三、四句“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作者在这里以双句式来营造一个意境:瓯乐声由静而动,逐渐变得激越飞扬起来——乐音犹如湘君骑着宝马自天外奔驰而来,湘君身上的配饰发出清脆、悦耳、晶莹的细碎音响,这些和着马颈部的鸾铃锵锵如同氤氲的“烟雨”般扑面而至。作者由瓯中水的激荡之音,感受到其中乐声的燥湿质地,并以文学化的手法准确地予以修辞,最终完成了对瓯乐艺术形象特征的整体修辞批评。
由“吾闻”引出的以下四个层面,是写音乐家的。之后的这几段人物批评,均立足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晚唐武宗朝,李德裕为相,郭道源任太常寺调音律官。这是晚唐的开明朝代,励精图治的武宗却英年早逝。之后,昏庸的宣宗继位。随着能臣李德裕被贬,郭道源也流落到民间。第二个层次(第二组七绝),写郭处士曾经的宫廷生活。无数的离宫交错地隐藏在茂盛的花木之中(“三十六宫花离离”);宫闱之内困缩着无数思春且又相互远离的“星斗”(“软风吹春星斗稀”),暗喻人之薄情;郭道源在这里以自己的“冷磬”,惊破人们的“昏梦”(“玉晨冷磬破昏梦”),从而导致“天露未干香著衣”,暗喻郭不与黑暗政治为伍的为人。第三个层次(第三组七绝),回来继续直接刻画郭道源的瓯乐艺术。伴随着他的瓯乐,舞女披散着“云发”为之舞蹈(“兰钗委坠垂云发”),迅疾的旋转犹如疾风回雪(“小响丁当逐回雪”),瓯乐渐入佳境(“晴碧烟滋重叠山”),舞女的美丽舞姿犹如罗屏,遮掩了盛开的桃花(“罗屏半掩桃花月”)。第四个层次(第四组七绝),深入渲染表现郭道源瓯乐的艺术魅力:面对着如此美妙的音乐,见多识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太平天子”,不由得停下车来,注目而视、侧耳以听,以至于龙炉里燃烧的两支御烟,因停得太久而缠连在一起(“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执掌礼仪“近臣”们,抱着羽扇出神;侍女们连发饰松脱也不察觉(“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在美妙音乐面前,君臣失仪,秩序失范,时间凝固……第五个层次(七绝),前两句写演奏家继续忘我的表演状态(“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后两句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慨与嗟叹:“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
④《舞衣曲》
藕肠纤缕抽轻春,烟机漠漠娇娥嚬。
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
张家公子夜闻雨,夜向兰堂思楚舞。
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
管含兰气娇语悲,胡槽雪腕鸳鸯丝。
芙蓉力弱应难定,杨柳风多不自持。
回嚬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
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
蜡烟如纛新蟾满,门外平沙草芽短。
黑头丞相九天归,夜听飞琼吹朔管。
情远气调兰蕙薰,天香瑞彩含氤氲。
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霄无片云。
含商咀徵双幽咽,软縠疏罗共萧屑。
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
鸣梭淅沥金丝蕊,恨语殷勤陇头水。
汉将营前万里沙,更深一一霜鸿起。
十二楼前花正繁,交枝簇蒂连壁门。
景阳宫女正愁绝,莫使此声催断魂。
朔音悲嘒管,瑶踏动芳尘。
总袖时增怨,听破复含嚬。
凝腰倚风软,花题照锦春。
朱弦固凄紧,琼树亦迷人。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
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在批评史上,人们习惯于将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称之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清·方扶南)。笔者以为:温庭筠以上这些乐评诗作,就“摹写声音”的细腻度、艺术性而言也是不可小觑的。
①本文为笔者承担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古代音乐批评史·远古至中古卷”(项目批准号:21FYSA002)系列之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批评”中的一节。
②“柯亭”,又名高迁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以产良竹著名。[晋]伏滔《序》:“初,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历代传之,以至于今。”[唐]牟融《题竹》诗:“柯亭丁相遇,惊听奏钧天。”
③“爨桐”,谓焚烧桐木为炊,后指遭毁弃的良材。亦指焦尾琴。出于《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僬尾琴’焉。”
④[清]彭定求等奉敕编校:《全唐诗》卷五七五,中华书局,1960,第6749页。
⑤“虬须”,亦作“虯须”“虯鬚”。意即卷曲的胡须。《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鬚直视,若有所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引作“虯须”,胡三省注曰:“卷鬚也。”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虯鬚似太宗,色映塞外春。”一本作“虬髯”。
⑥“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也可以泛指权贵豪门。
⑦“千钟”,即千盅、千杯。极言酒多或酒量大。《孔丛子·儒服》:“尧舜千钟,孔子百觚。”
⑧“建瓴”,建瓴。①指“建瓴水”,谓如汇雨之凹瓦上的雨水,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②形容速度极快。典故名,典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⑨“鸾咽”,即“鸾咽鹤唳”,形容仙界悲凉。温庭筠《七夕歌》:“微光奕奕凌曙河,鸾咽鹤唳飘颻歌。”
⑩“姹唱”,即娇美、艳丽的演唱。
⑪“无节”,即由于魂不守舍,导致演唱的节奏凌乱(或跑调)。
⑫“回雪”,舞姿如雪,飞舞回旋。
⑬“裂管”,指管乐器的音色与旋法,呈现为“炸裂”、粗暴的音响形态。
⑭“萦弦”,弦乐器的乐音形态,表现为萦绕、婉转的状态。
⑮“繁曲”,烦琐、繁复状。
⑯“芳樽”,亦作“芳尊”“芳罇”。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⑰“细浪”,指细小的波纹。
⑱“春醁”,唐人之酒多以“春”命名,以“春醁”泛指美酒。
⑲“新蟾”,指“新月”。神话传说中的月亮有三足蟾蜍,因以蟾代称月。
⑳“瞪目”,睁大眼睛、愣视。
㉑《全唐诗》卷五七九,第6784页。
㉒“天宝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历时15年。
㉓“玉皇”,此处指唐玄宗李隆基。
㉔“新曲”,即新创作的音乐作品。
㉕“宁王”,唐代被封“宁王”者有二:李宪,唐睿宗李旦长子,本名李成器,李旦登基后被立为太子。由于李宪之弟李隆基发动政变帮李旦夺回权力,李宪便将太子位让与李隆基,封宁王。李宪也善音律。死后,被唐玄宗封为“让皇帝”。李琳,李宪之子,嗣宁王。任秘书员外监,“安史之乱”时随李隆基出逃蜀地,死于至德二年(757)。此处的“宁王”,应为李宪。
㉖“钿蝉金雁”,指的是乐器体上镶刻的“钿蝉”“金雁”等饰物。
㉗《伊州》,是在古伊州(今新疆哈密)民族民间乐舞基础上发展而来“大曲”中的一部作品。唐中期,每遇宫中表演,教坊舞人就跳《伊州》《五天》两曲。从其普遍性的层面看,该舞属于乐舞演出中群体参与性的作品。
㉘《全唐诗·卷五七五》,第6749页。
㉙“处士”,也称为“高士”,早期称为“隐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㉚“瓯”,古人将杯皿等日常陶具作为乐器,按照音高需要加入水,然后敲击把玩的非常规类乐器。《正字通》说:“俗谓茶杯为瓯。”《洪武正韵》:“今俗谓碗深者为瓯。”
㉛“佶栗”,耸动貌,战栗貌。[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初入太湖》:“耳目骇鸿濛,精神寒佶栗。”
㉜“金虬”,即金龙。“虬”,无角龙。由于无角而不能登天,故抑郁而暴厉。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孤园寺》:“幡条玉龙扣,殿角金虯舞。”
㉝“勺陂”,勺形的池塘坡岸,水边逐步倾斜的坡岸。
㉞“潋滟”,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亦形容水波流动。
㉟“幽修”,形容声音低微悠长。
㊱“玉晨”,仙人之号。此处指道士郭道源。
㊲“晴碧”,指湛蓝的天空。
㊳“烟滋”,烟,指云烟;滋,即滋生。指云缠雾绕。
㊴“太平天子”,谓能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㊵“蟠拏”,亦作“蟠挐”。屈曲作攫拿状。亦比喻曲附牵连。
㊶《全唐诗·卷五七五》,第6751页。
㊷“藕肠”,指藕中的管孔。
㊸“轻春”,早春、初春。
㊹“娇蛾”,峨眉。“嚬”,皱眉。
㊺“金梭”,金制的梭。亦为梭的美称。
㊻“交刀”,即剪刀。
㊼“楚舞”,即楚地之舞。《史记·留侯世家》:“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㊽“蝉衫麟带”,薄绢制的衣衫,有文采的衣带。指飘逸华美的服装。
㊾“莺簧”,亦作“鸎簧”。黄莺的鸣声。以其声如笙簧奏乐,因称。
㊿“金缕”,此处应指唐朝无名氏所作的七言乐府《金缕衣》。《金缕衣》是一富有哲理的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它要人们爱惜少年时光,劝喻人们及时摘取爱情果实,也可以说是启示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它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