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是一种很特别的颜色。它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之色;是东方之色,也是中国底色。一幅《千里江山图》,让世人见识到青色所展现出来的高级质感。一曲“天青色等煙雨”道出汝窑的一器难求。中国人对青色的热爱,不是没有来由的,它挥洒在笔墨间,凝结于瓷器中,就连古代官服和道服,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甚至到清朝,青色力排其他诸色,正式成为清代所有官服的颜色。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使用颜色的证据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不过这个时期人类对色彩的提炼技术和应用领域十分有限。考古学家在研究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过程中发现了八个常用的关于色彩的词,分别是“赤”(红色)、 “骍”(橘红色)、“白”“黑”“黄”“戠”(土黄色)、“幽”或“玄”(黑红色)、“勿”(杂色)。这里面并没有表示蓝色、绿色或者青色的词。“青”字的大量使用要到先秦时期,它可指绿色、可指蓝色,还可以指黑色或其他暗色。包岩在查阅先秦两汉诗文时发现,此时的“青”很少和其他字连用,而是常以“青青”的形式出现,如《诗经》里的“瞻彼淇奥、绿竹青青”“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但是到了唐代,“青山”“青云”“青春”“青天”在《全唐诗》出现了数百次,排名第一的“青山”达733次,李白和王维经常在诗作里用到“青山”“白云”的意象。
有意思的是,由于在古代,青色染料易得,从而使青色布料和衣物变得更为廉价,青衣得以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它在东汉时期就用来代指地位低微人群。唐时,“青衣”越发成为小官吏和底层百姓的常见服装,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以青衫指代地位低微的自己。虽说道教崇尚青色,但其道服在明以前以黄色、褐色为正统颜色。道服变色,始自朱元璋。(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