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芹 刘 洋 李广华
永寿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名为永寿宫并沿用至今。永寿宫于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曾大修,建筑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永寿宫是明清两朝妃嫔住所,因其距离慈宁宫、养心殿最近,曾多次作为筵宴场所,道光中晚期各疆吏密奏匿于此。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设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件。永寿宫作为紫禁城的主要宫殿之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从修缮记录来看,永寿宫正殿建筑彩画为清代遗存,外檐彩画出现剥落、褪色、龟裂等现象,内檐彩画保存良好。依据《威尼斯宣章》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宗旨,即第三条“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对永寿宫建筑彩画修复的目的,既要达到彩画对木构件的保护功能,又要能真实地反映建筑的地位和艺术审美。本文选取永寿宫正殿明间西缝天花梁西侧的龙凤枋心金琢墨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彩画为例,探讨对建筑彩画图案进行修复设计及其工艺制作的科学方法。研究思路是先通过科学检测方法判断彩画的工艺及流程,其次采用传统彩画制作工艺流程复原彩画,最后计算复原彩画的用工用料。研究方法是先对遗存建筑彩画进行取样和观察,再采用剖面显微分析对取样彩画断层进行分析,以发现原彩画制作的工艺流程;同时,采用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检测颜料的成分;然后,请两位彩画工匠采用传统工艺流程、原材料、原工具,完成等比例彩画的复原制作;最后,完成实例彩画单位面积内的用工和用料计算。
复原程序:第一阶段,进行现场测绘、取样和拓印。第二阶段,一方面对彩画年代、图案、工艺进行分析,结合拓印纹样对彩画图案进行设计,并绘制电子图稿;另一方面,对颜料样品进行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采购抗老性能稳定的颜料,然后依据原彩画工艺准备工具。第三阶段,是对整个彩画制作工艺流程的复原。最后,根据制作情况统计每道工序的用工以及彩画材料用量。
首先,对遗存彩画的测绘和拓印。遗存彩画测绘工作主要包含:对彩画类型进行判断;对彩画各部位尺寸进行测量;观察遗存彩画痕迹,判断彩画绘制的工艺流程;对遗存彩画的色彩和病害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对彩画进行拓印,有沥粉的采用宣纸和拓包进行拓印,没有沥粉的则可用硫酸纸和绘图笔拓描;对遗存彩画进行拍照、录像,留档保存;最后,完成遗存彩画的图案绘制,留档保存。
其次,对遗存彩画进行取样分析,判断绘制工艺流程及颜料层和地仗层成分。对遗存彩画取样,要选取不同颜色、不同工艺处的彩画小块,作为样品。为了保护彩画现状,尽可能挑选已经起翘的、皲裂的侧面部位。每取一处样品,都要按顺序对取样照片和样品编号进行整理,通常样品编号与照片文件号一致,更易查找。通常采用剖面显微分析来判断彩画层次结构,采用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检测颜料成分,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XRD)、热裂解气相—质谱分析(Py-GC-MS)和显微观察法,分析地仗层成分。本案例对永寿宫正殿明间西缝天花梁西侧同一构件上不同色彩和工艺的彩画进行取样,采用上述方法分别对彩画层次结构、颜料种类、地仗成分进行科学检测。在故宫博物院李广华和常晶晶老师对样品剖面显微建筑彩画层次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彩画工艺做了进一步分析(表1)。
表1:永寿宫正殿明间西缝天花梁西侧彩画层次结构及工艺分析
通过对取样彩画的观察和剖面显微分析,结合清官式和玺彩画营造技艺的绘制工艺流程,本案例彩画的主要工艺流程应为:单批灰地仗—磨生合操—沥粉—刷色—包胶—打金胶—贴金—攒退活—拉白粉压黑老点龙凤睛—勾填。
再次,李广华和常晶晶老师对本案例彩画样品的颜料和地仗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显微拉曼光谱仪对取样彩画颜料成分的分析发现,样品编号4919绿色颜料为石绿,编号4920红色颜料为朱砂,编号4925青色颜料为石青。同时,采用剖面显微图像对地仗层样品观察发现其为单披灰地仗,从红外光谱图和XRD实验发现地仗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等无机物以及有机物;进一步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得知其主要无机物成分为石英、球霰石和方解石,后两者为碳酸钙的两种不同晶型。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分析对地仗层中的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是熟桐油。
最后,通过颜料老化实验为颜料品牌选择提供依据。课题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李玉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徐昌文,对颜料老化进行了测试。选取中国姜思序堂和日本中川凤凰两种品牌颜料样品进行氙灯老化实验200个小时,紫外光老化400个小时。实验发现,青绿色系列的颜料抗老化性能稳定,光照下不易变色,而雄黄、石黄则相反。图1为徐昌文提供的紫外光老化实验结果,DE指数越大表示色差变化越大。中国姜思序堂和日本中川凤凰品牌的青绿色颜料紫外光老化效果差距不大。本案例根据实验结果和传承人的经验,主要选用姜思序堂生产的颜料。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执行能力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在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执行能力贯彻了全过程,换言之,执行能力是一种能够实现管理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和决策层必须要强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从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图1:紫外光老化(图片由徐昌文提供)
彩画图案、绘制工艺流程、颜料成分和最佳颜料品牌确定后,邀请传统建筑彩画工匠对本案彩画进行复原式制作。本案彩画主要流程有起谱子、扎谱子、磨生、合操、拍谱子、沥粉、刷大色、抹小色、包胶、打金胶、贴金、攒退活、拉白粉、压黑老、点龙凤睛、勾填十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尽量采用传统工具、传统材料、传统调配方法和绘制技法进行复原制作(图2)。
图2:永寿宫龙凤枋心金琢墨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彩画制作工艺流程
第一步,从起谱子到拍谱子。本案彩画基本采用沥粉贴金工艺,彩画图案采用传统拓印法能将原图案拓印出来。传统拓印法的工具和材料有拓包和宣纸。首先,制作拓包。先用纯棉纱布包裹拳头大小的棉花,用棉线束口制成“蒜头”状的棉花包。将墨汁和纯净水以5:1的比例倒入一个盘中搅拌均匀,再将棉花包放入盘中按压,使其充分吸收墨汁,制成干湿适宜的拓包。接下来是拓活,先找好拓活位置,将宣纸平整覆盖其上横竖对整齐后,扶稳纸张,再取拓包用合适的力度擦过宣纸表面,拓出突起沥粉的痕迹,确保拓印图案清晰、规整,纸张平坦(图3)。拓活完成后,根据彩画实际尺寸和图形关系、设色关系,完成彩画图案的起谱。彩画图案通常是对称关系,彩画起谱只需根据图案的对称关系绘制一部分线稿,其他重复部分可以通过扎谱子和拍谱子的方式,在木构件地仗层上拓出完整图谱。
图3:永寿宫正殿明间西缝天花梁西侧和玺彩画拓印稿
传统彩画在木构件上起稿,是采用扎谱子和拍谱子的形式来完成的。扎谱子工具用磨尖的铁丝自制而成,在画稿的图案线上扎出间距为3毫米左右的小洞,也就是将图案线稿变成了由N个点组成的虚线稿。谱子扎好后将图谱拍在地仗上,为了让图谱更加清楚,也为了防止彩画颜料层受潮气侵蚀导致上下层颜色混合,在拍谱子前需要给地仗做磨生、合操工序。先打磨地仗层,再用明矾水(明矾与纯净水比例为1:40)、骨胶水(骨胶与水比例为1:6)和黑烟子(桐油烟与骨胶水比例为2:1)和石青颜料调制好的液体均匀涂在地仗上,使地仗颜色变深。合操干透后,可拍谱子。拍谱子的主要工具是土扑子,它是将滑石粉包裹在豆包布中制作而成。将扎好的谱子铺在地仗合适的位置上,用土扑子在扎好的谱子上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拍打,白色的滑石粉从扎好的谱眼中漏到深灰色的地仗上,图案非常清晰。扎好的谱子根据图案对称关系,可重复使用。拍谱子完成后可进行彩画绘制,通常是先沥粉再彩绘。
第二步,沥粉。沥粉是一道重要工序,沥粉线凸起可以增强画面层次感,沥粉的主要材料有骨胶、滑石粉、土粉子、光油、纯净水。先熬制骨胶水(骨胶与水的比例为2:1),再将滑石粉和土粉子(比例为3:1)倒入骨胶水中,并加入少量光油,用木棍敲砸、搅拌均匀。边搅拌边根据浆子的稀稠程度添加清水,直至粉浆子用木棍提起时拉成一条略有中断的线,拉起的线条落下时成型但又能慢慢与浆子融合即可。添加光油可使沥粉浆子更加顺滑,沥粉线条饱满、均匀。粉浆子调好后,倒入沥粉工具粉筒子里。粉筒子的嘴有大有小,应根据图案沥粉线条的粗细,选择合适的粉筒子。手握粉筒子将粗粉尖子头抵在地仗上,按照彩画图案纹样,平滑匀速地滑过,沥出1.5毫米大线。后换细粉尖子沥出1毫米的小线纹样。沥直线时可借用尺辅助比直,线条更加挺阔。沥粉完成后需要对表面不光滑的地方进行轻轻地打磨,直至表面平整。本案和玺彩画图案基本都是沥粉工艺。沥粉完成后先刷大小色,再贴金。主要是为了刷色更快捷,大面积上色可以节约时间,又能刷色平整。
第三步,刷色。刷色前的准备工作是调制颜料。因传统彩画采用粉墨状固体矿物质颜料,需要用骨胶水调制后,才能使用,主要原材料有矿物质颜料、骨胶和水。本案主要选用姜思序堂的矿物质颜料、颗粒状骨胶和清水。调制颜料要先熬制骨胶水(骨胶和水的比例约为4:3),熬制过程中需注意两点:一是骨胶用隔水加热法,防止糊锅和颜色变深,影响颜料的色相;二是用木棍向同一个方向搅拌,加速融化防止粘连。骨胶水熬好后,再加入到各种颜料中。因骨胶水和矿物质颜料混合后容易结团,所以矿物质颜料的调制方法是用小木棍朝同一个方向敲捣,让矿物质颜料与骨胶水充分融合。每种颜料属性不同,在颜料调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量的水,让颜料浓稠度达到用笔在板上或纸上能流畅刷开,并能覆盖底色。这也是试色,试色干后可用手轻触颜色,如果手上沾色说明骨胶少了,需再添加骨胶。
传统建筑彩画绘制和西方绘画方法一样,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法则,即先刷大色后抹小色。传统建筑彩画风格有两种:一是图案纹样,行内称为规矩活,以平涂法为主;二是工笔画或小写意,行内称为白活,采用中国画工笔画或写意画的表现技法。通常情况下,先画规矩活再画白活。大色主要是指大面积的同一色相颜色,主要以头青、头绿两色为主,多为底色(图4)。刷大色用的笔是碾子,碾子是彩画匠人用猪鬃毛自制的方形扁平状笔,质地稍硬有力。碾子有不同的规格,根据颜色面积大小可选用不同规格的碾子,刷色时朝一个方向均匀涂开。小色即面积小的颜色,如云纹、叶子等,小色是在大色上填涂上去的,所以也叫抹小色(图5)。
图4:刷大色(头绿)
图5:抹小色
刷大色技巧是轻松地朝同一个方向运笔,用力适当匀称地将颜料涂在地仗上。不宜大力按压碾子上色,由于碾子中吸收了充足的颜料,大力挤压容易把颜料挤到图案以外的地方。同一位置上如果颜料没涂均匀,要等颜料干了之后再重复刷色,颜料未干重复刷色会留下笔刷痕迹。沥粉线细节处的刷色,需用刷子头反复点刷沥粉的缝隙。因为骨胶调制颜料,会导致覆盖性较差,刷色时可同方向反复运笔多次上色,但颜料不宜过厚,通常情况下全刷不宜超过二遍。过厚会将沥粉线糊平,沥粉的立体感缺失。第三遍可小范围找补,也称为掏色。因矿物颜料颗粒重,容易沉底,每蘸取三、四次颜料后需用木棍搅拌颜料至均匀。若绘制期间有休息,需将颜料桶泡入热水中,以防止颜料中的骨胶成分凝固,导致颜料、胶分离。大小色刷完后将剩余颜料装瓶,为将来修补时备用,避免重新调制时颜色色相会有变化。
包胶可以让贴金视觉效果更佳。打金胶则是将金箔粘贴在沥粉线上,金胶是金箔的粘连剂。打金胶的原料有金胶油、松节水、雄黄粉。金胶需要用松节水先稀释,向同方向轻轻晃动,可减少气泡产生。再倒入雄黄粉,向同一方向搅拌均匀无结块。加入雄黄粉的金胶略带黄色,一是让贴金效果更好,二是便于区分哪些包胶的地方打过金胶。所以雄黄粉的用量,要让调制后的金胶颜色介于之前红胶和黄胶的颜色之间。金胶油、松节水和雄黄粉的比例约为10:5:1。金胶油调制完成后,用毛笔在杯壁上蘸取适量金胶油均匀整齐地填涂在需要贴金的地方。打金胶油的技巧是先描单线,不能超过图形轮廓线,以免贴金后图案变形;然后再平涂轮廓线内的面积,这样可以节约时间。特别要注意沥粉线的侧面,金胶一定要打到其根部,且不能超过沥粉范围(图6)。
图6:包(红/黄)胶
打金胶工序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判断打好的金胶何时可以贴金。贴金前要检查金胶是否可以贴金,需要用手背轻拂金胶表面,不粘手、不拔手,又能感受到一点粘性时就可以贴金,大概六七分干的程度。金胶太粘,金贴不平,太干又不粘金。金胶油晾干速度的快慢和金胶油的熬制程度、空气的温湿度以及金胶油用料比例等都有关系,在打胶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计划好时间再打金胶,超过最佳贴金时间,需重复打金胶的工序,这将延误工期。比如傍晚打金胶,经过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早上,金胶可能干透,没法贴金,需要重打金胶。南方潮湿天,金胶干得慢,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计划好打金胶的时间,也可以先小面积实验,预估金胶晾置时间,可以保证工程进度。本案打金胶是2021年7月23日在北京,晴天,温度30°左右,相对湿度84%,建筑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乔建军按照上述比例调制的金胶油,大约在晾置四小时左右后可达到合适的贴金时机。
贴金是彩画绘制工艺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不管是库金还是赤金,贴金手法一样,金箔贴得饱满挺阔,显得亮堂精神为效果好,如果出现褶皱、毛边等现象则效果差。贴金需要用到金夹子、棉花、毛笔等工具和滑石粉、金箔等材料,金箔通常选用金陵金箔,规格是9.33厘米见方。因为金箔非常薄,风一吹就会褶皱到一起,不能再用,所以贴金不要向着风,尽量选择无风环境。贴金前用滑石粉擦手,以免手出汗把金沾到手上。金箔价格高,为了节约成本和达到更好的贴金效果,通常会将整张金箔撕成小段有序地贴在贴金部位。将金箔夹在两张很薄的白色纸中,先用金夹子柄压住十张金箔纸,压紧撕成小条,金箔条宽度可以根据贴金纹样的宽窄来定。贴单线时,通常撕成1.2厘米左右的小条,比金夹子略宽,这样贴起来较快,也会多费点金。在贴大面积金时,金箔纸撕成宽3厘米左右的小条。贴金前,将纸条尾部用水湿润粘连在一起后,拿在手中,可以防止在操作时白纸移动后露出的金箔吸附在手上,导致材料浪费。先用金夹子夹住白纸条头部稍稍用力滑过(称为滑金,如图7),这样可以使金箔贴紧白纸,上端白纸翘起,用金夹子夹住翘起部位,对准贴金处,将金箔覆盖在打好金胶的位置,用手指按压贴紧,重复操作直到贴完一个部位。贴金的顺序按照打金胶的先后顺序进行,防止金胶油太嫩(还没晾干到合适程度)。金箔贴完后需要肘金(也称走金),即用成团状的棉花,用打圈式的手法,轻轻地在金箔表面滑过,这样可以将多余金箔沾到棉花上,不会让多余的金飘落到其他打了金胶的地方。旋转式打圈的肘金手法,还可以将棉花上的金粘补到一些微小没有贴到金的地方,取到补金的效果。贴金纹样有的地方是平面的,而沥粉处是凸起的,平面与凸起沥粉线交界的地方容易出现绷金的现象,即在沥粉线边缘位置没贴上金,或金箔开裂处露出黄胶颜色。如龙纹脊背处纹饰复杂,沥粉线密集,缝隙中绷金较多,需要多找补。情况严重的需要重新贴金,找补用的金箔条大约0.6厘米宽,将金箔贴在需找补处,要使劲往下按压至缝隙中,以保证沥粉线缝隙中能贴上金。
图7:滑金
赤金因为含金量相对低,易受环境影响变色,为了使其光泽保留得更好,通常在贴完金后对其进行罩金处理。罩金需要用光油和白松节水按照1:1的比例调制,液体透明无色,用新毛笔在赤金表面均匀涂刷一层,可防止赤金过早氧化变色。为确保罩金后的光亮效果,一定要用全新干净的毛笔,不能在罩金表面留下痕迹,这会影响效果。罩金操作过程不宜间断,否则会看不清哪里没有罩金,可用手背轻触来检验,有粘性的地方是罩过金的。图8为贴金工艺完成后的效果。
图8:贴金
第五步,攒退色。沥粉、刷色、贴金之后是攒退色工艺。攒退色是在刷好的大色小色基础上进行同色相颜色渐变的色彩表现技法,可让色彩层次更加丰富,装饰性更强。攒退色是在头绿头青或其他高饱和的颜色上进行明度的推移。攒指往深色画,退指往浅色画。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彩画攒退法也有差异。清中早期彩画攒退活的做法是,先画浅色后攒深色。主要材料有:需要攒退颜色的原颜料、铅白颜料、清水,工具有毛笔(常用3号和4号花枝俏)、瓷盘、杯子或碗等容器。在本案中绿色攒退常做三层,三层攒退的宽度较为平均,先后分别画三绿、头绿和绿老三色,青色则用三青和头青两色退晕(图9)。本案修复设计遵循修复如旧的原则,攒退色要根据彩画原貌的设计进行修复。卷草纹攒活做的是绿老,因头绿较头青颜色较浅,在头绿中加入少量黑烟子使之颜色变深,称绿老,绿老与头青的明度接近。颜料调制时要注意,如果使用之前剩余的颜料,需要隔水加热搅拌,颜料过浓稠可用毛笔蘸清水进行稀释,颜料的粘稠程度为用笔蘸取后挂笔不滴落为宜,用毛笔蘸取进行绘制。云纹的攒退色做法同绿色。攒退活时,如果不小心弄脏了金线,需要及时用棉签蘸水擦拭干净。攒退活完成后,不同类型的彩画还需要进行醒粉或压黑老。醒粉和压黑老类似于用白色和黑色描边,线条连贯流畅挺立,描边不宜过宽或过窄,大约为最后一道退晕色三分之一的宽度,常用4号花枝俏毛笔绘制。需要攒退色的部位也常根据攒退色的大小,用色相最浅的颜色绘制大色或小色。建筑彩画彩绘是先刷大色、抹小色,再做攒退活。
图9:攒色
第六步,拉白粉、压黑老、点龙凤睛。攒退活之后的绘制工作相对较为细致,都是细节的活。主要有拉白粉、压黑老、点龙凤睛。白粉和黑老的颜色调制方法同其他颜色的一致,都是用骨胶、水和颜料调制而成。先调制骨胶水,骨胶和水的比例大约为1:2,本案中用50毫升的骨胶粒和100毫升的纯净水。先将骨胶和水浸泡杯中静置两分钟,然后在锅中加入凉水,水的高度要高于杯中骨胶水的高度,大火烧开后,将杯子放入锅中,隔水加热、同方向不停搅拌,直至骨胶融化,杯内骨胶水颜色均匀即可关火备用。白粉颜料调制主要采用熬制好的骨胶水和铅白颜料,本案根据所需白粉用量,用35克铅白颜料加入5毫升骨胶水搅拌均匀粘稠后,再加入3毫升的骨胶水搅拌至可轻松搅动的状态。
黑老颜色采用黑烟子为颜料,黑烟子质轻,属于最轻体颜料。调制方法与白粉略有不同,要先将10毫升左右的桐油与35克黑烟子进行调和,后将骨胶水缓缓倒入黑烟子,用木棍轻捣、搅拌至均匀无结块,加入骨胶水时需少量多次加,随加随搅拌,便于调制均匀。最后取约3毫升清水滴入烟子中,搅拌至木棍提起后烟子、颜料粘附于表面不滴落为宜。
拉白粉和压黑老的线条要刚硬利索,画笔也是用碾子,方扁平状的鬃毛笔头可以让线条匀称挺阔。白粉线的宽度与整个构件大小和所装饰图案大小有关,可以制作宽度相似的碾子(本案白粉线宽大约6毫米,笔宽接近7号油画笔),可一次刷满应有的宽度,尽量减少修补的过程。通常宽的白粉用在枋心等处,窄的白粉用在卷草等纹饰边缘。窄的白粉和黑老线,通常采用碾子的侧锋一笔划下。拉白粉和压黑老通常也不是单一的白色和黑色,而是间色。在白色和黑色里,加上一点点需要拉白粉和压黑老底部的颜色,这样可使画面色彩融合得更加和谐,类似西洋绘画中环境色的调色方法。比如黑老或白粉中蘸点头青搅拌均匀。
拉白粉和压黑老在绘制过程中,为了确保线条的匀称挺阔,常采用槽尺辅助完成。古代槽尺的制作,也是彩画匠人用两块长度一样、宽窄不一的木板粘连在一起制作而成。绘制时,手握两支笔,一支笔蘸有颜料顺着用,另一支笔反着用作参照,只要笔头是圆尖形可以在尺槽里顺畅滑动即可。通常情况是从上到下,两支笔顺着卡槽划下。颜料的浓稠度要合适,稀了会渗入卡尺底部,玷污画面。太稠画出来的线断断续续不利索。提起槽尺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往左右侧移,要从下至上倾斜提起。白粉线和黑老线需要十分谨慎小心,白线和黑线会出现不平齐或毛边的现象,尤其是白色在深色底上显现得特别明显,如遇此情况,可以用毛笔蘸色进行找补修整。白粉和黑老绘制通常先拉所有直线,最后绘制枋心尖等弧形或曲线位置的白粉。使用碾子要匀力,宽度规格一样的线条,粗细要一致(图10 )。
图10:拉白粉、压黑老
本案彩画图案纹样中有龙凤纹饰,需要点睛。复原方法是依据彩画原貌绘制龙凤眼睛,眼睛纹样中的细节,需仔细辨别其画法,并按照原样绘制。
第七步,勾填。本案彩画绘制的最后一步是完成盒子中岔角图案的绘制,岔角纹饰是卷草纹,采用勾填法进行绘制。勾主要是勾画纹样造型,填主要是采用平涂法均匀地给纹样色块涂色。采用的主要材料有黑老、头青和铅白颜料、清水,工具有铅笔、毛笔(花枝俏4号)、槽尺和木尺。步骤是先用铅笔起样型,勾勒出直线和卷草纹样轮廓线,然后填涂纹样色块。起型时工匠通常按经验徒手勾画岔角里的纹样,或卷草或水牙,生动流畅。再用花枝俏毛笔蘸黑老颜料勾线,为确保线条流畅,颜料不宜过浓稠,本案约加入2毫升清水在黑老颜料中稀释。先用槽尺辅助勾岔角边缘的直线,再勾卷草纹型。本案填色主要采用头青和二青两色,为了让色彩过渡自然,在头青颜料中稍加黑老色,调出青色色相。二青则在头青里添加铅白调出二青色相。二青填涂卷草纹,头青则涂于岔角底色,填色要平整(图11)。图12为本案所有工序的完成稿。
图11:填色
图12:完成稿
本案彩画是龙风枋心金琢墨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彩画,对本案彩画复原用料用工进行计算,是为了给同类型彩画绘制或修复工作提供工程预算参考。本案按1:1比例复原了原件的一半。在复原过程中,对颜料层绘制所耗费的原材料和每道工序耗时进行了统计。方法是选用两位工匠(一位是乔建军,另一位是刘振兴)对本案彩画进行复原,按照同单位面积下、同工序每位工匠所耗费的材料和工时进行统计,求出平均值。原材料用量情况如表2,净平均用工时长为12004分钟,约200小时,如表3。本案的复原绘制用工时间过长,与实际工程用工不符。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在刷大色工序中,颜料涂不均匀,重涂和修补了三遍才涂均匀;二是在打金胶工序时,逢雨天加上工作室空气潮湿,第一次金胶在正常时间内未晾置好,过了一个晚上后又干透了,导致打金胶做了两遍。按现在记录的时间刷大色一遍用工约130分钟,打金胶一遍用工约1691分钟。如果正常的话大约可以节约1951分钟(约32.5小时),即10053分钟,约167.5小时,按一天工作八小时计算,用工近21天。本案彩画面积约2.7平方米,檐柱直径在50厘米以内,每平方米用工约7.755工日。
表2:龙凤枋心金琢墨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彩画颜色面积及用料情况
表3:龙凤枋心金琢墨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彩画颜料层绘制用工情况
对比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2012版《北京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依据——预算定额》(古建筑工程下册),和2021版《北京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依据——预算消耗量标准》(古建筑工程下册)中,檐柱径在50厘米以内的,清式金琢墨龙凤和玺彩画绘制的用工,2012版的约3.1工日/平方米,2021版的约2.8工日/平方米。比较而言,本案用工多出了约5个工日。
本案彩画复原式修复方法绘制的主要经验如下:首先,通过剖面显微图像法对原始彩画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判断,并采用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和颜色老化实验,为颜料选择提供科学的检测依据。其次,传统彩画工艺流程专属名称与其制作方法有关联:比如刷大色,指大面积的颜色用碾子刷平整,“刷”的动作要求快又平整;抹小色,指小面积的色块用毛笔涂抹均匀;勾指勾造型线,填指填色,即在勾好的造型中填上色块,色块面积更小。再次,本案选用颗粒状骨胶,稀释后不宜涂平。传统彩画绘制中也会采用条状骨胶,条状骨胶效果更佳。另外,打金胶一定要根据当日空气湿度,把握好晾置时间,尽量选择小面积先测试好时间再大面积完成。最后,本案彩画绘制用工比北京市古建筑修缮工程计价依据的消耗时间要长约三倍。主要原因是:一是准备阶段时间长,主要是现场制作工具、对部分新材料的属性及用料不熟悉;二是本案彩画绘制工艺追求精益求精,以绘制建筑彩画小样的标准进行复原绘制,质量高费时长,与北京市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品质追求、计价方法和标准存在差距;三是本案图案比北京市计价依据案例中的彩画要复杂,细节要求高,耗时也更长。本文对清官式建筑彩画从设计制作到工程预算整个过程中的设计制作方法、工序工艺解析、颜料调配方法、用工用料计算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清官式建筑彩画营造技艺的科学认知和保护提供参考。(感谢故宫博物院王仲杰、杨红、常晶晶等老师,陕西师范大学李玉虎老师、徐昌文硕士研究生,彩画传承人乔建军、刘振兴师傅对本文彩画绘制复原实验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①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依据——预算定额(古建筑工程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95页。
②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房屋修缮工程计价依据——预算消耗量标准(古建筑工程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年,第101页。
③ 王秀丽:《技艺移民与工艺差异可视化: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考察中心》,《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1期,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