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婧茸
高钟,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江苏省苏禾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今年,苏州市两会提出打造“韧性城市”的口号。这在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江苏省苏禾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高钟看来,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口号,更是苏州迈向现代化的新一轮跨越和再一次出发。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高钟看来,苏州的韧性来自于2500多年的积淀。
“韧”字在周代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春秋时期管子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韧性学习的命题;汉诗《孔雀东南飞》中说“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进一步提出了柔韧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高钟认为,韧性城市的建设可谓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培育过程,离不开文化系统的韧性。
“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中,没有因为天灾而灭绝,也没有因为人祸而断根。之所以如此,正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内在创造性与韧性。而人性中的韧性来源于人的文化创造性。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的中华文化,韧性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中华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城市之一——苏州,将智慧、柔韧、以柔克刚、以韧治城的文化传承至今。”
在高钟眼里,苏州的这股韧性从古就有,穿过历史的长廊,现如今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疫情防控吃劲时期,如何做到最严防控、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如何做到最快苏醒、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有序发展,正是对苏州韧性的压力测试。一场疫情大考下来,苏州的答卷表现生动展现了这座城市抗压、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江南福地不会总是‘天帮忙’,灾害不会总是绕过苏州。对变局乃至危局,苏州有着清醒的头脑,更有主动的姿态。在千年文化的保护色下,苏州有着自己坚实、进取的内在底色,井然有序,是苏州的城市肌理。锻造人城生命共同体的强健体魄,绝非一日之功,城市如人,必须持续塑造健康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提高自愈力,只有这样才能历经风雨洗礼依旧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让苏州也大步地迈入到城市化的大潮中,苏州人以其尊重传承的智慧、柔韧的文化基因与面向世界的包容开放心态,打造出城市发展的“双面绣”模式。
如今的苏州是一座宜居之城,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自带创新基因的苏州工业园区。面对城市突如其来的风险之时,园区见机早、动作快、顺人性、从民意,运用智慧手段守护一方健康与平安。近年来,园区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先行先试”,走出一个“韧性城市”的智慧样板。
在疫情防控中,园区指挥中心智慧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功能,专人负责制生成的数据作为研判的基础,使得园区上上下下的防疫管理做到了有条不紊,柔韧自如。
除此之外,园区还率先推出“智慧警务”,以“监控先跑”+“大数据库”+ “网格管理”+“信息管理”的科技手段,以长期韧性和智能的监侦,将犯罪打灭在萌芽之中;又如,园区率先设立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整合区域内外养老产业链资源,建立高效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输出“久龄”养老品牌,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互联网+养老、医康养护、智慧养老模式,对老人予以韧性的常年关怀。以人为本,顺人性民心的千年治城文化在这片新城的热土上被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以人为本,为人而为,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也是韧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载体。园区从很早开始便以社会服务为主要抓手,重视社区力量,从而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
“园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白社区是最接地气,最接近于百姓的基层组织,他们对居民的需求最为了解,对城市治理中的弊病最感痛切,对城市治理中的问题也最早觉察,他们同时也是最愿意投身于改变这些不符合他们心中生活环境的服务工作中去,竭尽全力避免行政性公共服务的‘一曝十寒’,从而成就了社区服务的韧性治理。”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基本单元。因此,重视社区力量,构建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是建设韧性城市必不可少的路径。在本轮疫情防控中,园区做到了‘零差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园区防疫指挥中心积极发挥了社区和众多社工专业组织的参与作用。”一方面,园区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在应对危机和预警训练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提升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救灾技能,使居民在面临灾害时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以应对。
如今,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韧性的城市。在高钟看来,其根本的方向与20世纪90年代借鉴新加坡经验时所提倡的“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相一致。“将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充分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以政府引导、社会参入、社区自治三者互动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方针。”
本轮疫情防控期间,在金鸡湖街道,居民们雨中撑伞排队做核酸检测的美图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是天晴,也会有彩虹。”
有园区网友留言称:“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些照片让我的紧张感一下子烟消云散。让我知道不是远方才有诗和彩虹,苏州人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一首诗。苏州的浪漫已经弥漫成了苏州人骨子里的诗性,即便城市处于困境时,这种诗性的人生态度便依幻化成韧性的处世哲学。”
在高钟看来,韧性城市,实则为“人性城市”。城之所以“韧”,是因为人“韧”。在2021年初冬、2022年春节长假后和春暖花开清明节前,苏州这座既传统又开放的江南城市经历了三轮常态化疫情防控,但城市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向上向善、刚柔相济的文化在这座城市蔓延,浸润成为城市的力量。
“这是千年苏州留给我们的文化智慧,也是我们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南。未来,园区的韧性城市建设可以更多地从其中的人文品格入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建设路径和重点。即通过打造既创新有活力,又沉稳有底蕴的城市文化,从整体上凝聚居民的共识,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在城市面对挑战时,有强烈的情感纽带,成为城市的‘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