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孝听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道路里程为945.4 公里,共有1068 个路口,数量居苏州市区第一;驾驶人注册数达到40 万人,机动车注册数量达到35.2 万辆,私人汽车拥有率达338 辆/千人,高于苏州大市水平,为苏州市私人小汽车拥有率最高的区;日均出行总数超过300 万次,单次出行距离与上海市相当。
以上这些数据,大概能够看出这座城市承载着多大的交通压力。然而,或许你很难想象,在这里,连续多个路口不用等红灯、特种车辆优先放行、1小时疏散6万人……并不是神话。业界人士称,目前园区的智能交通建设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居住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园区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加,并且园区内路网密集、道路里程长、路口多、警情多。然而,园区交警警力配置较少,管理任务繁重,压力甚大,如何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优质服务?近年来,园区通过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和公安交警警务信息化建设,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环境不断改善。
苏州工业园区交警大队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项目负责人束云峰告诉记者,自2010年起,园区公安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开始承担起园区智能交通建设任务,实现从传统的“超速、越线、违停”罚款等路面管理业务到“出行即服务”精准服务的转变,通过一期建设、二期建设、全域智能化三个重要阶段的不断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已完成679个路口的智能化改造,建设了信号控制、视频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到2022年底完成60%的覆盖率,实现了管控方式“桌面即路面”的转变。
“其实从你打开手机导航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干预了,通过智能交通信息化支持,我们从时间、空间对交通资源进行再分配,也就是说你选择哪条路是有科学技术干预的。”
束云峰进一步解释称,除了出发前的干预,上路后还会有交通诱导,“园区目前共建设了62块诱导屏,我们利用诱导发布平台接入诱导屏、可变车道、匝道灯等外场设备,并实时对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发布及管理。诱导信息会引导驾驶人合理自主地规避交通拥堵,做出优先的道路出行规划。”
不得不说,近年来园区在智能交通建设层面的部署,不仅节省了老百姓的出行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园区的交通出行效率。
想必很多人开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种现象:一个路口绿灯通过后,连续多个路口都能绿灯通过。实际上,这是智能化设置在背后起作用。连续通过多个绿灯路口的情况业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作“绿波带”,就是指在某一特定交通路线上,通过控制绿灯亮起的时间,确保当车辆以某一车速匀速行驶时,在每个路口都能正好遇到“绿灯”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享受“一路绿灯”的“特权”呢?束云峰说:“在设置了绿波的城市道路中,驾驶员只需控制车速在绿波推荐时速区间内,即可安全高效地连续通过各个路口。”
园区目前已设置79条“绿波带”路段,一方面减少了城市道路中主要交通流向的延误时间,提高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另一方面优化驾驶人通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不得不说,智能化设置为我们打造了畅通的交通环境。事实上,园区交警大队在智能化应用方面还做了不少创新实践,“自适应可变车道”和“需求式放行”就颇具特色。
自适应可变车道相较于传统的由交通管理者根据历史交通情况制定可变车道切换时间表的方式更有优势,它可以根据实时的流量进行自动的切换,精准地匹配交通流量。
束云峰说:“星港街——星洲街北进口实施自适应可变车道以来,左转车辆排队情况大大减少,最大延误下降22.2%,最大停车次数同比下降16.8%,路口通行效率显著提高。”
“需求式放行则是针对园区早晚高峰潮汐现象特质,在现代大道津梁街、南施街、万盛街、星湖街、华池街、观枫街共6个路口建设放行系统,在夜间的测试时间段,大大减少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待红灯的时间。”
2021年国庆节当天,苏州中心区域消费娱乐与音乐喷泉观光流量叠加,人流量达到29万人次,车流量达到10万辆次。但相比以往同等大型活动情况下,苏州中心管控区域拥堵率明显下降,观众散场由50分钟缩短至40分钟;机动车散场由65分钟缩短至50分钟。而且,现场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得到保障。
这是什么原因呢?
束云峰告诉记者,这得益于短时流量预测模型和交通仿真手段:园区交警基于模型预测未来5分钟的路口流量结果,不同阈值范围内触发执行对应的预案,负一秒响应发布交通诱导和实施路口管控,不断调度、调整警力部署,效果显著。
事实上,像这样的先进技术并非个例,“精准执法”同样为新型交通模式赋能。2021年,园区交警大队依托园区智能交通系统,全面实施“警格+铁骑+社区”新型交警勤务模式,“传统执法是根据民警的经验来对各个卡口安排警力,查处各类违法。园区基于数据分析,通过历史的违法数据,找到违法黑点和时间段,合理安排执法点位及警力人数进行精准执法。”在束云峰看来,精准执法有力保障了市民群众的交通出行安全,净化了园区道路环境。
2019年,园区交警主持建设园区智能网联示范区,并建成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2021年又在城市主干道通过车路协同的形式将车端和路端联系起来,并对闯红灯预警、车速引导、绿灯倒计时等控制类场景;前方学校、施工、易发事故路段提醒,停车场信息推送等事件类场景;文明礼让、禁鸣区公告、交通违法宣传等宣传类场景进行研究测试,实现“出行即服务”的新型交通模式。“目前已完成6台具备网联功能信号机的更换,未来将为城市干道出行即服务场景提供测试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主会场将设立在园区,束云峰表示,他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