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玲俊
[摘 要] 基础法语作为法语专业的重要科目,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对湛江科技学院基础法语课程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师思政建设四方面,探索思政背景下法语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旨在为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关 键 词] 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H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37-03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会议精神的引领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等文件,对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人才培养举旗定向,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法语专业作为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学习的是法国语言,学生在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与法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碰撞。高校大学生仍旧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多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包容度较高,但也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因此,法语专业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法语专业的重要科目,基础法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给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较多素材。此外,基础法语课程授课周期长、学时多,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中,教师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对笔者所在高校(以下简称本校)的基础法语课程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思政背景下的法语专业课程
改革。
一、现阶段基础法语教学中的思政
本校基础法语课程面向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以外语教育与研究社所出版的《法语1 修订本》和《法语2 修订本》为主要授课教材,两册教材共三十四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法语语言能力,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多以该教材中的对话、课文、语法和练习为主要讲解内容,课后,教师会让学生完成课文和语法的相关练习,对课堂内容加以巩固。
以《法语2 修订本》为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用法语介绍法国的社会文化和法国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教材还设置“法兰西文化点滴”和阅读两个板块对法国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讲解。相比之下,中国元素在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虽然课文中有部分对话是模拟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日常交流,但对话的内容大多和中国元素无关。除了第4课课文《一个法国探险者》对唐玄奘的生平进行简单的描写之外,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中国元素如2008北京奥运会、《西游记》等大都一笔带过,而授课教师也并未有所补充。即使在教材第9课和第15课的阅读板块刊登了《北京地铁的进步》《世界最快高铁在中国》等文章,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将其视为附加内容并未详细讲解。即便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但若教师不及时检查阅读情况,主动性较弱的学生难以自觉完成该项作业。此外,教材中每篇课文后会有一则翻译成法语的中国谚语或成语,如人勤地不懒、万事开头难、水滴石穿等。许多教师也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和记忆,并未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谚语背后的故事和其中的法语翻译技巧,这也使学生未能体会到法语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巧妙。
总的来说,在以往基础法语的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摄入是有所欠缺的。许多基础法语教师在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法语专业四级通过率的压力下,把教学重点局限于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提升和专四题型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浸泡式”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接触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时间较长,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加之所学到的法语语言知识也未能和我国思想文化有机结合,离“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学习目标还相距甚远。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也许可以用法语描述出课文中学过的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等法国元素,却难以用法语描述出中国的名胜古迹。
二、基础法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思政到底如何有机地融入课堂?”“在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内容下,去哪里寻找思政元素?”“是在教学中思政还是在思政中教学?”许多基础法语教师甚至外语类教师仍处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本文从以下四点为基础法语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大纲作為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对教学内容及育人目标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在编写教学大纲时不仅要考虑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育人导向。与此同时,教师应尝试构建新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不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单一评价,而是包含情感、态度、知识以及价值观的整体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获得感、语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民族自信感与使命感是否有所增强都可列入评估体系,以此检验基础法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笔者认为,思政的融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但语言知识的教授、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语言类课堂的重点,二者应有机融合,不可顾此失彼。
(二)在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虽然教材中涉及的中国元素有限,但教师可以在备课以及授课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在讲授法国社会文化、法国政治历史、法国名人传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法文化以及社会现象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面的世界。
以《法语2 修订本》中的部分课文为例,在学习第4课课文《冒险三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唐玄奘在西行过程中不忘初心、锲而不舍的宝贵精神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学习第12课《法国人与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中国人与体育、中国人与奥运会的故事。从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从一名运动员参赛到数百名运动员参赛,从零奖牌到百枚奖牌,体育的强盛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第14课课文《难,难,当父母好难!》中描写了法国的亲子关系,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大多数法国父母相信“爱之深,责之切”,为了孩子能够成才,法国父母通常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严格。学习此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感恩父母,建立新时代健康和睦的家庭关系。又如第15课课文《火车——法国人喜爱的交通方式》讲述了法国人的出行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中国人出行方式的变化,从绿皮火车到今天的高铁、飞机,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强则人民幸福感高”,当代青年人应该要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第16课课文《地铁,工作,睡觉》描述了一个生活在巴黎的普通青年忙于生计却始终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中国年轻人的模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把好人生的“方向盘”的能力,脚踏实地、勤勉认真的品质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实践中融合思政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把语言能力与思政元素结合,教师可以尝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父母与孩子》这课中,学生可以按照教师设定的模拟情景用课文相关的法语知识进行对话编写和角色扮演,展示出具有中国色彩的亲子关系。这样一来,基础法语的教学既没有脱离课程内容,学生又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国式的亲子关系,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又如第7课课文描写了法国的地理和气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例句,以“中国的气候”“中国的风景胜地”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应用本课语言知识和提高法语写作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并将思政融入其中。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3~5分钟的主题演讲,如用法语谈一谈中国影视作品、中国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一说最喜欢的中国运动员等。在聆听与演讲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提升自己的法语表达能力,又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胆量,这对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都有所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思政素材,如《北京地铁的进步》《世界最快高铁在中国》等带有中国元素的文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并根据文章自拟一些阅读题目,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后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谚语和成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探讨用法语翻译中国谚语时的技巧与策略以及成語背后的历史故事,每节课前可以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谚语翻译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前整理好课程所需的资料有指导性地推荐学生阅读。例如,在学习《法国餐饮》这一课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法语漫谈中国文化》中第二板块——食。在学习《房屋和住宅》这一课时,学生可以阅读书中第三板块——住。在学习《坐火车旅行》这一课时,学生可以阅读第四板块——行。由此,学生在基础法语课程中学习到的不再只是单一的法语和法国文化,通过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学生不但可以扩充中国元素的法语表达,还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对事物有更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学生也可以通过在课下阅读《今日中国(法语版)》,收听央视法语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文版)等方式关注时事和国家政策,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
(四)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作为传道者,教师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对“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等方向性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基础法语教师不仅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法语语言和文化,更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教师可通过积极参与外语类思政专题研讨会、集体备课、教研组会议、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思政方面的育人能力。另外,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注重言传身教,用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学术感染、影响学生。笔者认为,只有自身怀有正能量的教师,才能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教师要努力传递温暖与善良,保持对职业的热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上好每一堂课。
三、结语
基础法语课程的改革是新形势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合思政、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等途径,基础法语课程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大方向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旨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语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外语学习者承担着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任务,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展和中国故事的光荣使命,高校外语类教师也应响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国家需求的外语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3]马晓宏,林孝煜.法语2 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黄荭,李宁玥.法语漫谈中国文化[M].2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5]马晓宏,柳利.法语1 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孔晓理,曾必好,倪复生,等.“基础法语”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4).
[7]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2).
[8]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3-1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