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蓓 谢锦涛
摘要:历史教育作为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引导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高校依据历史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将历史教育融入人文素质培养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历史自信,自觉挑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新时代历史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历史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培养 价值
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1]高校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以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者厉行的标准与价值追求。高校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历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方面,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到了引领作用。除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历史学专业在大学公共课中要修四门公共课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明确把历史教育放入高校教学培养的体现,重视历史是我国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历史资源是前人的智慧,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有效实施的途径,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历史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历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历史教育教学受当代的国情决定
21世纪随着5G网络的普及,全球的文化交流更加及时便捷,文化交流的关联性也更强,这就使得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运用新型媒介工具,在文化理念、知识产权等方面宣传他们的历史价值观,这使得大学生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主观立场受到影响。历史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产物,也是民族自信的基础。在新时代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增强历史自信。
步入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理性、全面的看待历史,对待外部的历史看法不盲从。
2.加强大学生历史教育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在历史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历史学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培育高尚情操,学习厚重的历史文化,知古鉴今,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面对历史教育教学过程,明确课堂双主体,施教者是课堂授课的主体,受教者是课堂知识吸取的主体,课堂以学生为导向,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用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基于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课堂互动,分享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加强引导,发挥历史教育的教育性,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依据史料与史实,情景结合,去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通过引领学生创造性思维,汲取历史的经验,形成良好品格与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创未来。历史课既要传输知识,又要充满人文气息,形成历史学科独特的个性,以德育为导向,以认知教育与培养创新思维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高校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在关联性
在人文知识中历史知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中扮演重要环节,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基础学科的历史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育中一些隐性教育功能是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性教育的同时有助于涵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塑造、为人处世的方式等。
1.历史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人文精神
历史作为人类实践进程的一种记录,本身就包含人文因素,是人文精神的现实体现。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它反映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深藏着历史兴衰的奥义,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变化,也能让人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由此,高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无可厚非,厚重的历史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历史思维,转化为内在的涵养和外在的实践。
2.人文素质培养要求高校历史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高校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大学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让当代大学生感悟中国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的来之不易。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机会。一个人只有对历史尤其是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把握,才能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明晰的把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与命运联系起来,树立坚定理想与目标,为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
3.高校历史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古人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告诉后人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学历来承载着两种功能,一种“育人、养德”功能。這里指对个人,历史性活动归结为人在其中的活动,随着时空的转移,过去的生存行为方式是在当时行为条件下形成的必然,经过当时时间的检验,历史给予人们的生活经验,就教会人们历史条件下的行为准则。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点,过去,现在,将来是相通的,这种经验下形成的规范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某种符合当下的行为准则,让他们适应当下的生活。历史事件的发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必然,历史事件的背后藏着的是历史人物的想法与行为,历史学恰好能够穿越时空把过往的经验输送给现在的人,丰富他们的智慧与眼界,涵养他们的德行。二是“知世、治世”功能,这里指对社会国家而言。历史学承载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古人治史一是为了治理国家,另一方面是为了资政育人。王夫之认为“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2]即指明了史学对于国家延续与未来发展的作用。
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通史知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史实涵养自己的德行。历史教育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揭示与超越现实危机性问题的分析,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的培养构建大学生的价值观,发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使命精神,故历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性。
三、在历史教育中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旨归
清人龚自珍曰:“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道者,必先为史”。[ 3 ]人类至今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得来的,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再创造出时代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重视历史,找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各项工作中要以大历史观的格局去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使党和国家能制定更好地政策来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全面认识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自信,使历史照进现实和指引未来。树立历史自信是对客观历史的认可、信任、尊重和自豪,并把它当作激励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对历史的了解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基本前提,揭示了建构一个正确历史认知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华民族的底气和志气就是从我们的历史中来的,中华儿女的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创造的成就与智慧中来的。当代人对历史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必须要有客观全面的了解,以批判地眼光去看待历史,把历史的重要人物放在他所处时代背景去考究他。因为实践具有社會历史性的特点,每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由当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们不能把特定历史人物放在他之前或之后的时代去评判他的是非功过。每一个民族的个体都应当对本民族的历史有基础的了解,这样人们才会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和树立起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感。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内外各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历史认知的建构正在受到猛烈地冲击,这些撕裂历史认知的东西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歪曲、丑化、否定历史的意识形态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常常以碎片式、肢解式方式对党的历史及重要人物进行歪曲和污蔑,试图把大众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的沼泽。针对这种现象,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自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学习与研究,准确判断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肃清错误历史思想,澄清模糊的历史问题,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让史实说话,对历史知识的讲述依据客观历史史料与全面准确分析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辨别是非,为学生营造良好正确的历史认知氛围。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历史教育也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进一步对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文明底蕴深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41.
[2]陈晋,张鸣.名家评点《资治通鉴》(第4册)[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3]龚自珍.龚定庵全集类编卷五[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236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