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春
[摘 要]在小组合作中感受亲情和温暖,大力营造平等、开放、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融入渗透友谊、关爱、互助等情感因素,实现对中等生、潜能生和后进生的友情帮扶带动作用;大胆探索评价办法机制,确保小组合作取得实效;积极达成学习任务目标,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亲情式学习小组;科学分组;合作学习;流程策略;机制创新
*基金项目: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9 年教育科研课题“‘学教练案’任务驱动下亲情式学习小组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与实施”(JQ﹝2019﹞ GHB078)。
科学分组是顺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情况综合考虑小组结构,按照“强弱互助、动静结合、男女搭配”原则合理分配每组成员,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促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作用,张扬个性并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真正为课堂学习合作探究创设必要条件。亲情式小组合作学习中,通常6~8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分组要综合分析学生能力等因素,可包括1~2名优等生、1~2名潜能生、2~3名中等生和1名后进生,要适当保持男女比例均衡。为加强小组管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选定1名品学兼优、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这种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有效调动各层次组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各成员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创新思维,有利于在班级小组间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可以快速促进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形成。
在亲情式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小组长要做好活动的组织管理及主持工作,掌控好学习进程和时间,积极协调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监督员要监督组员预习、发言、作业等情况,推动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记录员要准确清晰地记录本组学习过程及结果;汇报员要汇总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安排成员有序讨论交流,同时适度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发言,达到促进学习经验和结果共享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将友谊、关爱、互助等情感因素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渗透,教师可制定小组学习规则,主要通过师徒结对、自评互评、评价奖励等形式,激励每位学生尽好职责,确保全体组员准确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激发优秀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扎实、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等优势,实现对中等生、潜能生和后进生的友情帮扶带动作用。
“学教练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包括认知学习目标、预习成果展示、课堂学习研讨、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小结升华、新课预习指导六个环节。其主要环节“课堂学习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亲情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支撑“学教练案”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学教练案”任务驱动下“亲情式学习小组”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一是定向,即在了解学生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的基础上,确定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醒学生发现问题的“兴奋点”。本环节通常采用教师口述或多媒体形式出示探究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学习任务,明确探究目标。二是独学,即学生根据明确的探究问题,借助课本或查阅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形成意见,提出质疑。本环节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限、结果和检查等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学教练案”,通过学习课本或查阅资料,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三是对学,即对独学中存在的质疑,师徒互助,睿思明辨,修正自己的“认知错误”。四是群学,即把对学中未解决的问题,组内成员相互质疑,对话讨论、交换意见。五是反馈,即教师点燃学生激情,激发组际竞争,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相互补充,相互辩论,让全班学生共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环节教师选择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六是修正,即教师在学生的相互辩论过程中,适时点拨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一个完整的合作学习循环就形成了,具体到一节课,要根据探究问题的多少和课堂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多批次的合作学习来完成整堂课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构建起“学教练案”任务驱动下“亲情式学习小组”的操作流程,为确保流程的顺利实施,“亲情式学习小组”的评价机制应运而生。一要明确“亲情式学习小组”评价的维度内容。评价机制以“亲情式学习小组”操作流程定向、独学、对学、群学、反馈、修正的六个环节为评价维度,具体评价内容包括课堂纪律、兴趣大小、独立学习、积极思考、互助协作、质疑提问、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耐心倾听、参与热情、创新能力、文明风尚等。二要掌握“亲情式学习小组”评价的策略方式。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师生为评价主体,实行组长与科代表负责制,进行量化评价。具体可采用如下方式: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亲情式学习小组”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教师评价可采用“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方法。学生可通过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评。学生互评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找到自身不足并随时改进。二是评价形式多样化。采用口头评价、积分评价、掌声评价、奖励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三是评价个体差异化。对于智力发育迟缓、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了解和帮助,承认差异,善于捕捉弱势学生的闪光点,实施激励性、宽容性评价。四是评价结果的运用化。评价结果要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否则学生就会不屑一顾,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评价结果可与学生的操行评定、评优评先、综合素质等挂钩,对学生进行适度奖惩。
因地制宜开展亲情式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小组团队作用,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目标。一是教师要设定好学习目标,应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安排具有可操作性的、难易适度的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来达成目标。二是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可由小组记录员如实记录大家的思路、意见及存在异议的地方,留待课堂分享时交由全班同学进行探讨。师生采取辩论、分享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助于形成班级合力和团队精神。这一环节是开展亲情式合作学习核心所在,最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达成学习任务目标的关键。三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为小组合作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要注重激发和尊重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潜能生、中等生能够参与到探究讨论活动中。同时,科任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结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尝试采用灵活、动态的评价标准,激励各小组形成锐意进取、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亲情式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完成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课题时,要有意识地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戏剧知识,搜集整理流传于乡村的民间剧、街头戏。学生们怀着猎奇的心理,通过走街串巷,向老艺人采访,到乡村文化站搜集资料,上网查阅相关内容等方式,整理出了不少地方剧目。学生们走进生活了解了家乡戏剧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虽难脱稚嫩之气,但激发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达到了“钓胜于鱼”的目的。完成这样的学习课题,需要全组成员合理分工,展开实地调研访察。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和书本,要走出去,走进生活、接触自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并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运用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喜文.在探究與合作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张刘祥,金其生.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傅永曙.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