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磊 南宁博物馆
将军罐是明清时期瓷罐的基本造型之一,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时期。将军罐通体浑圆,器型又高又大,罐身则为直口、丰肩、鼓腹、浅圈足;上腹较圆润,中腹内敛,下腹渐收向外为撇,底部平坦无釉,罐口附宝珠,顶高盖圆。罐盖一般作宝珠钮,罐盖一般呈椭圆状隆起,盖顶宝珠高耸,极像中国古代将军所戴的盔帽,尤其像宋元时期盛行的宽帽檐的笠式头盔[1];其体型壮硕、造型饱满、气吞山河之势酷似一位头顶缨盔的大将军,故此得名“将军罐”。将军罐可用来储水、储酒,而且此类瓷罐皆有盖,人们又将其称为盖罐。而将军罐作为广西很多当地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广西本土丧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民众一般对将军罐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些人以“将军”“将领”的字义来理解将军罐,却不知这是对将军罐的误解。将军罐的器型始见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一般都比较矮,制作也不够精良。到了康熙时期,将军罐的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丰肩敛腹,器型挺拔向上,气魄宏伟。放在家中条案上,特别沉稳大气,所以在这一时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有大量烧造。
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将军罐已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浅足圈,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因其器盖外形酷似战盔而得名“将军罐”。将军罐的装饰范围包括罐盖和罐身两部分,其中罐盖有盖钮、盖顶和盖沿三个部分,罐身则分为颈部、肩部、腹部、胫部四个部分,罐身的腹部为主装饰区[2]。将军罐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清代各朝都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
一般来说,将军罐是放在家里陈设用的,不装东西,只为观赏。但是也有用它装东西的,比如装粮食、装鸡蛋,还有装骨灰的。目前对于将军罐的源流及用途,常见的版本有两个:一是将军罐为古代皇帝奖赏给战场上有功的将士,是古代将士至高无上的荣誉;二是将军罐为专供将军级人物使用的一种陶瓷,古代将军家里都用这种陶瓷来装东西,并作为家中陈列摆设。还有一种说法是:将军罐最初为佛教寺院装殓僧人骨灰之用,所以罐底有一洞,作为灵魂自由出入之处,后由于其造型端庄挺拔、丰满俊朗,较为宽敞的器物外壁可以用青花、五彩、粉彩等多种手法来绘制各种不同题材、故事的纹饰,富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因此到后世逐渐演变成被人们拿来作为装饰家居的观赏陈设器[3]。
罐作为陶瓷器中最为常见的器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盖罐、系罐是其主要类型。至宋、元时期发展出短颈大腹的直口罐和荷叶盖罐,将军罐设计伊始便是以元代荷叶罐为参照。明代将军罐的烧制虽承元制,但已基本脱离元代盖罐的敦厚笨拙,更趋于轻巧灵秀,至清初将军罐器型愈加修长。
将军罐最初便是以丧葬用具进行生产的,如在石门县夹山寺奉天大和尚墓出土的清代顺治时期奉天大和尚青花骨灰将军罐,出土时内装有舍利物。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提升,清中期以后将军罐的器型越发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多以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逐渐被人们当作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器[4]。清代至民国时期,将军罐甚至被作为大户人家嫁娶的常用物品,直至清顺治时期将军罐的功能、风格基本形成。不同时期将军罐的风格及纹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器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化,但均突出了大气、宏伟这一典型特点,作为摆设、观赏物品具有恢宏的气势。将军罐为景德镇出品,需要采购后运送到广西,基于古代的出行条件,这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的人才能够达到。且自康熙时期始,将军罐多出口海外,受到西方人的喜爱,被用作陈设器放置于厅堂之中,三件将军罐与两件觚式瓶的五件套组合是西方人最为喜爱的瓷器搭配。然至清末民国,将军罐成了具有实用性的陈设器[5]。将军罐高矮不等,在清末民国时期被作为陈设实用器具放置家中,且较有特色的是此时将军罐多被作为嫁妆瓷大量生产,并与由笔筒演变而成的状元罐配套,有文武双全的寓意。民国时期被誉为“北方景德镇”的唐山启新瓷厂就大量生产作为嫁妆瓷使用的将军罐。
作为清代的常见罐类,将军罐装饰丰富,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五彩、青花、黄釉、白釉等。康熙时期将军罐迎来了鼎盛时期,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大放异彩,少数三彩瓷也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墨地三彩将军罐”为例,其主要采用了绿、紫、黄三种色彩,罐盖、罐身均为墨黑釉地,纹饰为刀马人,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感,整个将军罐色彩饱满、滋润有光泽。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紫釉牺耳将军罐,整个罐身采用茄皮紫釉,色泽均匀、亮度高,无其他纹饰,在肩部还设计了兽首装饰[6]。将军罐丰富的装饰纹样使其在当时极为流行,种类涉及刀马人、婴戏、龙凤等,将军罐无论是出自民窑还是官窑都制作精美,但与民窑相比,官窑更多为花鸟图案,且工艺规整,必恭敬之。民窑不仅包括花鸟图案,还更擅长人物纹,注重姿态。
将军罐器身大,纹饰多采用通体绘画的原则,在进行人物故事纹绘制时,倾向于对大型场景的展示,一般为多人组合,并选择山石鸟兽、亭台楼阁作为搭配,另外还擅长刀马人、四艺图等题材。以女婴戏图盖罐为例,其为民窑,一圈如意头在颈部,仕女婴戏的场面在腹部。不仅如此,在仕女婴戏图设计方面,还分为小童、抱子、放风筝等多个场面及细节,用花草纹路、洞石等进行衬托,不仅具有动态效果,而且风格鲜明、人物形象突出,通过细节刻画反映了独特的工艺特点。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还出现了成对将军罐,以康熙年间青花人物纹将军罐为例,其采用连环故事的形式,一个绘制徐达攻打北京城的画面;另一个描述元顺帝逃离北京的画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与观赏性。
明万历时期,将军罐继承了元代盖罐的风格,采用多层装饰手法,纹饰繁密,但在罐身装饰方面不光是对元代盖罐的直接模仿,而是对明中期的风格进行了演变,将罐身装饰分为肩、腹、胫三个方面,与明中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腹部是主纹饰区,占用的空间大[7]。发展至嘉靖后期,将军罐的罐身纹饰在反映主题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弱,较为杂乱,填彩部分尤其是扩散位置工整度差,各个区域隔断不够严格。部分盖罐尽管有三个纹饰区,但分界不清晰,画工粗糙,不够文雅。植物、动物成为纹样的主要素材,配合其他纹样,呈现出别样的风格。这是因为嘉靖帝寻求长生不老术,不理朝政,道教兴盛,增加了用瓷量,因此在装饰风格方面呈现出道教元素。随着经济的繁荣,将军罐的器型越来越优美,整个器型丰满流畅、恢宏大气,观赏价值提升。
顺治二年,清廷将明代官窑官办、官烧的制度取缔,采用官窑民烧的方法,也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宫内御制品交给民窑里面最好的窑去进行烧制。这不但充分发挥了民窑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让工匠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让民窑的规模和烧制瓷器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清顺治时期将军罐已经形成了大致风格,在康熙年间发展达到巅峰,青花将军罐作为翘楚之作,不仅器型硕大有气势,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青花工艺。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颇得广大百姓的认可[8]。
南宁市博物馆现收藏一对清代将军罐(如图1),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对其进行介绍:《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为三级文物,其口径13.8厘米,底径20.9厘米,高35.1厘米,重11419克,征集于2013年。罐身直口、溜肩、鼓腹、平底。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罐里光素无纹饰,外部青花装饰。盖面缠枝莲纹,莲纹大小均匀;颈部及肩部为上下两圈如意纹,腹部也为缠枝莲纹,底部一圈为变形莲瓣纹。整体青花花色偏蓝,采用的是平涂的手法,是乾隆年间比较典型的青花花色,颇具美感。
图1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
而对照广西玉林地区,将军罐多为墓葬出土,且均为二次葬的骨骸盛器。据光绪二十年《郁林州志》载,郁林“葬法甚难,郁地卑薄,下多水蚁,弗得吉地。数年后,棺朽坟塌,水浸蚁食,残及尸骸。子心不忍,用是有捡骸之举”。捡骸之后,则以各式陶瓷器盛之,俗称“骨瓮”,而将军罐即是其中之一。
玉林市博物馆现收藏清代将军罐——《清康熙青花山水纹将军罐》(如图2)为出土器物,无论是从器型的外观还是本身纹饰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清康熙青花山水纹将军罐》为二级文物,口径22厘米,底径28厘米,高59.8厘米,重15883克,1975年12月出土于兴业县石南镇韦鸣村。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束胫,浅圈足。盖作宝珠顶钮,出檐。通体施青釉。罐盖内檐及足沿露胎。盖面绘山水图画,出檐处配以松枝,颈部饰竹枝、竹叶,肩部则绘斜线三角形一周与器身图案做明显分隔。器身采用通景式构图绘山水人物纹,画面中高山耸立,湖水荡漾,庭院深深,层林环绕,二人于庭前洒扫庭除,高楼上一人正极目远眺,尽赏美景,两山间有小桥一座,一人踏桥而行,湖中绘山石芦苇,并渔船两艘,渔夫二人,一人撑篙,一人似在撒网捕鱼,湖畔四角攒尖小亭一座,一人举竿垂钓,悠然自得。此罐青花色泽青翠艳丽,工艺上采用“分水”技法,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远山近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蕴。
图2 《清康熙青花山水纹将军罐》
南宁博物馆馆藏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与玉林市博物馆现收藏的清代将军罐,无论从器型的外观还是本身纹饰方面都极具美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将军罐作为广西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当地丧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将军罐经过不断发展演变,由丧葬用具发展为日常陈设器及观赏陈列瓷,其艺术价值也被不断挖掘,其作为康熙年间的重要瓷器之一,展现了丰富的题材与人文风貌,艺术价值高,工艺技术精湛,纹饰优美,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