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世界

2022-07-10 15:05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安眠药迈克医师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医疗卫生知识。这几本书的作者是医生和观察疫情的撰稿人,有着独特的生命视角。读这几本书,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学习到更多疾病防控的知识,并且对人生与世界产生新的看法。

《打开一颗心》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工作数十年,成绩卓著。本书汇集了作者经手的一些经典案例,他为患先天性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救人性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电池”心,在面对紧张的攻坚手术时还能讲出冷笑话……本书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和医学知识的佳作。

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比,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主任医生及教授,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和人工心脏专家。本书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

【精彩节选】

第一次手术

老太太因为心力衰竭,显得瘦弱憔悴。她的皮肤和骨骼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脂肪,不用电刀也能切开。另外那名外科助理医师这时还没到场,我不等他了,直接开始手术。我想叫护士们对我刮目相看。

我拿起振动骨锯试了试,“嗡嗡”几下,声音听起来够锋利的。于是我大着胆子用它锯开患者脖颈下方的骨头。灾难发生了:切口中央先是溅出一点带血丝的骨髓,接着就忽然涌出大量暗红色的血液。坏了!我瞬间惊出一身汗。护士长看出情况不对,迅速绕到助手的位置。我抓起吸引器准备吸血,但她已经下令了:“压住出血点!”

原本注视着棋盘的英格利希大夫缓缓抬起头来,对眼前的忙乱好像无动于衷。“给我拿一单位血。”他平静地吩咐麻醉护士,“再给门诊部的帕内特先生打个电话。”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是骨锯撕开了右心室。但怎么会呢?按说胸骨后面有一片组织间隙,心脏周围的心包里还有一些液体,骨锯应该碰不到心脏才对。护士长看透了我的想法——之后的六个月里,她还要看透许多次。“你知道吧,这是再次手术。”她表面是在陈述,其实却在询问。

“不,我当然不知道!”我暴躁地答道,“上次的倒霉切口在哪儿啊!”

“上次做的是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切口在胸部侧面,从乳房下面就能看见。帕内特先生没有告诉你吗?”

到这个当口,我已经决定闭嘴了。现在要紧的是行动,而不是推卸责任。

《血疫》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了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之后猴子大量死亡,因为它们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埃博拉病毒。美军出动封锁大楼,将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病毒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作者基于这一史料,采访大量亲历者后出版了这部非虚构作品。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1994年,他推出了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书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得此奖的人。

【精彩节选】

可怕的病毒

通勤航班的座位狭小而拥挤,机舱里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注意到。机舱密闭,空气循环流通。要是有什么异味,你立刻会觉察。因此,你不可能看不见一个病恹恹的男人。

他蜷缩在座位上。他有点不对劲,但你说不清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他用晕机袋捂着嘴,从肺部深处咳嗽,把某些东西呕进口袋。口袋渐渐鼓起来。他也许环顾四周,你看见他的嘴唇上沾着混有黑色斑块的红色黏液,就好像在嚼咖啡渣。他的双眼颜色仿佛红宝石,脸上毫无表情,遍布瘀伤。几天前开始出现的星状红斑已经扩散,合并成了大块的紫色团块:他的整个头部都变成了黑色和青色。面部肌肉在下垂,结缔组织在消融,一张脸像是挂在底下的骨头上,仿佛面部正在逐渐脱离颅骨。

他张开嘴,向口袋里呕吐,吐个没完没了——呕吐确实不会停止,他的胃部早就空了,但他还在不停吐出液体。充满晕机袋的东西名叫“黑色呕吐物”。黑色呕吐物并不完全是黑的,液体有两种颜色:犹如沥青的黑色颗粒混在鲜红色的动脉血里。这是内出血,气味仿佛屠宰场。

黑色呕吐物满载病毒,感染性极强,高度致命,能吓得军方的生物危害专家魂不附体。黑色呕吐物的气味弥漫在机舱里。晕机袋装满了,莫内合上口袋,卷起袋沿。口袋鼓胀,泡得发软,有可能被撑破,他把口袋递给乘务员。

危险病毒在宿主体内增殖时,病毒粒子会渗透进身体从大脑到皮肤的每一个部分。军方专家日后会说病毒经历了“极度扩增”。这可不是普通感冒之类的东西。极度扩增到最高峰,一滴患者血液内就有数以亿计的病毒粒子。

猜汉字

它們现在长啥样?

《急诊室手记》

本书记录下了发生在急诊室生死边界的故事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死亡的故事一如踏入医院就能感受到的沉重肃穆,而关于生者的故事却又荒谬好笑,让人手不释卷。

身为急诊医生的南宫仁,在每日的休息空当将这些经历一点一滴记录下来。难能可贵的是,曾罹患抑郁症、在急诊室里看惯生死的作者,却仍怀着一腔热血和悲悯之心,通过这些故事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积极的信号:要好好活着。

作者南宫仁,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医学系教授,梨花女子大学附属木洞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同时他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作品曾获“韩国随笔文化奖”大奖、“保宁医生随笔文学奖”金奖等奖项。

【精彩节选】

被忧郁症“杀死”的人

一名失去意识的五十多岁的男子,穿着整齐干净,身边有家属陪伴,看来刚从家里急急忙忙出来,脚上还穿着室内拖鞋。他的妻子脸上表情相当严肃沉重,手中拿着一个空的安眠药瓶,是他平常在家吃的安眠药。不知道这个男子是不是真的整瓶药都吞下去了,不管怎么叫也叫不醒,一动不动,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安眠药虽然可以让人睡得很沉,但大部分情况下,药效不足以让人长眠不醒。安眠药原本就是用来让人入睡,只是无法预测睡眠会持续到何时,有时候会睡上好几天。这名男子有数年的忧郁症就诊记录,其他身体检查倒是没什么异常,因此只能等他药效退了、恢复意识之后,再与精神科做会诊。在等待过程中,我向他的妻子询问:

“这种事是第一次吗?”

“嗯,是的,医生,这是第一次。”

“听说你先生有忧郁症,也在接受精神科的治疗。”

“是的,看起来有一些忧郁症的症状,但是他在面对家人或是身边朋友时,从来不曾显露疲态,个性也很活泼开朗。身为公务员也一直恪尽职守,努力尽好本分,只是有时候晚上会睡不着,所以才会去精神科拿一些安眠药来吃。但是今天他睡觉的樣子突然看起来很奇怪,我找到安眠药瓶一看,整瓶药都没有了,所以我才赶快打急救电话。医生,他的状况到底怎么样呢?”

“幸好吞下的药没有致命的危险,服用的量也不足以致死,但是安眠药本来就是让人入睡的药,所以并没有解毒剂或是其他缓解的药,要等到身体自然排解掉药效之后,患者才会清醒。依目前检查结果来看,没其他异常,先安排住院吧,等他在加护病房醒来恢复意识之后,再转到精神科会诊病房接受治疗吧。”

“好的……医生,还是麻烦您多多关照了。”

每天都会有好几个差不多情况的患者被送到医院,他们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药,半夜或是早上恢复意识之后,有的办理退院,有的大发脾气,说自己只不过是一时的失误而已,自己现在的精神状况很好,没有问题。

《医生的抉择》

在本书中,马什“以笔代刀”,深刻挖掘他“心中的墓地”:每天都需要在紧急又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生死抉择。他用真挚平实的口吻叙述深埋心底数十年的想法和感受: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出错后的愧疚,失败带来的惋惜和懊恼。他还坦诚地讲述了亲手制造的“灾难”。

作者亨利·马什,英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拥有三十多年行医经验,英格兰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医生的抉择》一上市便成为畅销书,并被评价为“鲍斯韦尔式的传记”。

【精彩节选】

每位医生心中都有一块墓地

一旦手术开始,那些病态的恐惧感将瞬间消失。我从一个金属盘上拿起手术刀(依照《健康安全协议》,医生禁止从消毒护士手中获取手术刀),带着医生的自信,精准地划开患者的头皮,鲜血从刀口涌出后,紧张刺激的忙碌随即开始。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至少平常就是这样。上周的手术灾难,令我进入手术室时就带着明显的怯场情绪。我没有像往常那样与消毒护士和迈克闲聊。迈克是协助我的外科实习生,这些实习生叫作专科注册医师。现在,我擦净了患者的皮肤,默默地铺上了手术单。

迈克已经与我共事几个月之久,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培训了许多注册医师,自认为与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关系还不错。我在医院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而他们会协助我、支持我,必要时还会鼓励我。我很清楚,这些注册医师只会对我讲他们自认为我想听到的话,不过这也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就像战场上士兵间的战友情一样。也许,这将是我退休后怀念的人际关系。

“怎么了,头儿?”迈克问。我戴着口罩咕哝道:“有人说神经外科手术是平静、理性地应用科学技术,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上周那例血淋淋的手术让我紧张得就像三十年前一样,根本不像一名马上要退休的医生。”

“我等不及了。”迈克回应道。迈克是我手下注册医师中的冒失鬼,由于我马上就要退休了,他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现在的实习生比顾问医生的岗位要多得多,我的实习生都在为前途闷闷不乐。“无论怎样,她可能会有所好转的,”他补充了一句,“毕竟手术刚做完。”

“我看很难。”

“但你也很难断言……”

“我看她的下半生也就那副样子了。”

说这些话时,我们就站在患者的身后。麻醉后失去意识的患者被支撑起来,身体直立坐在手术床上,迈克早已把他脑后的一窄条头发剃掉了。

猜你喜欢
安眠药迈克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嗨,迈克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安眠药常换换
安眠药服用须知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