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晶晶 马龙云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 依据我国的三大产业的划分状况,大学生更倾向于投入第三产业就业,即从事诸如商业、餐饮业、金融业和教育类等相关工作。 此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上5G 信息、AI 技术、短视频平台等新风尚的流行,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倾斜明显,从而导致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第二产业供需不均。 针对相关问题,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综合数据表明,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874 万,从2000年以来,20年之间增加了近800 万人,而2021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更是升至909 万人,相比去年又是增加了35 万人。 由此看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是逐年迅猛增加、以高速增长的,这意味着, 高校逐年都在扩大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势必也是逐年增大的。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毕业后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突出、对未来期望过高、实习经验不足、毕业生总体数量大、缺少人脉关系等(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名)。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但是与此同时,这反而使部分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存有懈怠的心理,进入大学后放松恣意,不在意专业成绩,不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并且好高骛远,缺少切身实践,导致学历与技能的严重分离,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不重视削弱了面临实践就业时的竞争力,以至于许多高校学生择业时并不能满足各单位的应聘要求,甚至需要用人单位招收过去后重新培养,增加了社会成本,促使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与其竞争的不仅有同届毕业生,还有往届的毕业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这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巨大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求职往往倾向于选择相对发达的、发展前景好的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现实是,该类城市常有人口压力大、劳动力相当集中、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又为大学生竞争取胜增加了一道难题;另一方面,西部、农村、基层等产业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对大学生仍有强烈需求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却远远不够。 大学生的过度集中致使在局部地区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另一些地域却无法招到所需人才,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科学的专业设置是衔接大学生就业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的前提。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的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想法,存在盲目性,比如各高校都设置了旅游管理、法律、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传媒、风景园林等专业,培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经济社会发展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致使供过于求,“结业即赋闲”问题突出;二是专业设置不能突出高校的自身特色,例如,理工科学校设置专业未能从重视发展理科出发,而是追逐当前热门专业,弱化了高校自身的培育特色;三是高校设置专业没有综合考虑到高校自身的师资水平、软硬件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例如,高校想要开设大数据类的相关专业,但是没有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没有设备齐全的高性能教室或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等,该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设置学科专业类型,导致专业设置与各方面脱节,从而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当地的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问题。 此外,由于各高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致使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型人才普遍缺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技工短缺现象严重,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之间, 高校、企业以及政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适用的培养方案缺少全面性和预见性,导致出现对接难题;其次,企业是作为人才需求方的,缺少与高校、政府的沟通,很难将行业的各种发展动态和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问题传递出来; 最后,从目前看来,政府一向重视区域的经济发展,很少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助力或解决高校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这样,缺少对各产业类型的人才需求状况的最新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政府的协调指导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以至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能完美衔接,高校就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0%左右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大学专业,20%左右的学生是考虑到了自己专业以后的前景发展。 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如果不考虑考研或其他进修路径, 会选择尽快参加工作,也会优先考虑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但是有一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或者是没有机会选择到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以至于他们多数最后向餐饮、金融或教育类等第三产业倾斜。
对于影响择业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选择都是先看薪资福利待遇,接着是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家庭因素、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等。 可见,大学生在进行毕业就业选择时, 首先考虑的是收入和晋升问题,其次才会考虑到自我发展以及其他的因素。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最高,这也表明了大学生这类就业群体选择工作时的倾向性。
近六成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背后的产业需求并不了解,这也是给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与产业需求对接造成困难的原因之一。 首先,近95%的大学生自身十分清楚有必要了解各种行业资讯和各大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而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互联网和学校。 互联网的资讯众多,要求学生要去进一步甄别,而学校可以提供的有效资源远远不够。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90%的学生认为应该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并且近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提供更多的与企业合作下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工作机会。 学生有参与就业实践的经历是企业应聘员工时的一个参考要素,有丰富的实习经验的大学生竞争优势明显。 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参与实习的时候,往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成熟等原因, 可以选择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的机会较少。因此,当大学生面临着心仪的工作对学历或者工作经验有进一步的要求时,80%的大学生会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积累工作经验,直到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大学生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学会做出恰当的选择。 毕业之后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反过来,对社会的期许太高。 “等”“靠”“要”这些旧观念应该摒弃,在择业的时候要注重物质需求,更要注重精神满足,要有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注重务实,脚踏实地,树立努力实干的正确理念。 此外,高校要更加重视就业教育,从学生入校开始,首先要从学生的择业期望入手,对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了解行业资讯的渠道,让学生能够清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疏导学生的就业心理,让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面对择业和就业问题,专注于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并逐步树立就业自信心,顺利就业。
大学生不仅要有学历还更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当下这个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促使事业成功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大学生要做的是勇敢地面对挑战,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抓住这样的机遇。 学历,只是一种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证明,而技能才是可以傍身一辈子的本领,学历加上技能才能成为这个新时代大学生的通行证。 高校在注重专业书本知识教授的同时,更要在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开展相关职业教育、实践培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以促使大学生参与就业时竞争力的提高。
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综合考虑到与三大产业的合理有效对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产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做出有前瞻性的安排调整。 与此同时,政府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 考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一方面是智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新办专业;另一方面是基层产业同步发展的需求,倡导高校注重职业教育,激励学生到基层单位择业、创业。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创造价值,而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就是自主创业,通过自身的努力, 拼搏开创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应该积极地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将创业与就业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并有助于增多未来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应该协同高校为大学生搭建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交流沟通的平台,分享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实时的就业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各方面的就业形势,激励大学生创业。 现在全国各省市都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奖金、 赛事和园区的政策支持,政府的各方面支持与监督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志向的树立。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严峻形势下,高校进行招生计划的改革是改善这个局面的第一步。首先,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具体产业的人才需求动态,联系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体察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情,调控招生总体人数;其次,审视高校自身的各项学科能力水平, 强调发展高校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可合理分配较多的招生指标,可促进优势学科人才与当地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最后,严控学生录取工作,按照招生计划,把好最后一关。
在大学生就业与产业对接过程中,地域因素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来合理化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 分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大部分的学生显然倾向于高薪、待遇优厚、发展前景好、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 但是该类岗位大多是较集中分布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然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却很难吸纳到优质的毕业生。 因此,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以此来推动产业的区域发展平衡性,促使大学生普遍就业。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职业、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疏导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让他们正视就业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促进他们就业率的提升,还要做好专业设置,落实招生政策。 企业要主动与高校交流协作,传递市场信息,实现多方共赢。 政府通过考察、监督等途径来关注高校与企业发展动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