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鸣
【摘要】一周一次的周计划会是河南日报的理论学习会、新闻策划会、业务指导会和管理推进会。透过十余万字的周计划会提要总结,从一位党报总编辑面对媒体转型之际的实践与思索中,探索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党报的共性问题与突破之道。
【关键词】周计划会;新闻实践;思考
每周一下午召开周计划会,河南日报已沿袭几十年。在媒体转型之际,为切实提升融媒作战能力和宣传报道水平,2020年1月以来,河南日报对周计划会制度进行动态性改革,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微调。现在的主要议程包括总编辑领学习近平总书记一周以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点题策划;对上周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当周工作进行调度安排;各采编部门值班主任汇报上周报道情况及当周线索、报道计划、部门策划;一周传播效果分析及优秀传播案例学习;公布当日版面初步安排等。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次周计划会上,我作为总编辑都要就上周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并对当周及下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两年多来,不知不觉,竟积累下了十多万字的记录。这些面对媒体转型的思考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党报的守正创新之道。
一、转型、转型、再转型
大家都在谈论媒体融合之难,也说到了若干个诸如机制、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但更难的其实是传统媒体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直面转型,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传统党报人,多少有些茫然乃至窘迫。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采编发慢半拍、宣传腔、只重视内容忽视传播运营、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乏力特别是缺乏用户意识等痼疾。然而观念的转变绝非朝夕之功。除了在软硬环境改革方面发力外,还需功在平时、日拱一卒、深耕厚植。每周的周计划会上,我们结合日常工作,在案例中引导、从点滴中渗透、于实战中扭转采编人员抱“报”不放的思维定式,大力培养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及创新意识。
媒体融合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我曾在新华社工作30年,可以说是一名典型的传统媒体人,同样面临转型的痛苦。正如我们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董林所讲的那样,告别传统媒体思维,要有空杯心态,不能一讲宏观都对、一到具体执行又回到传统媒体思维。我理解的媒体融合就是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努力打破传统思维,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别扭甚至看不惯的地方,也许恰恰正是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要善于去接受,主动顺应、适应,从一个个具体点上寻求突破。过去忽视的、轻视的,都要重新审视、重视,比如流量、运营、碎片化传播、外联等;过去高高举起、重重渲染的,现在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比如文风表达、主题报道方式;过去一篇稿子包打天下,现在要一专多能。
要有受众意识。不洞悉用户需求,传播就是无效的。要缩短“我给你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距离,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这种一对多的传播局面,真正实现“你想要的就是我给你的”,就一定要做到心中真正有受众,真正为受众着想,要把常常挂在嘴边的“增强受众意识和用户思维”这样的话,拿来对照检查传播是否做到位。“莫道受众可欺,自己也是受众。”
要有产品意识。要实现媒体融合,就要实现从做内容到做产品的转变,就要有全程、全息服务新闻产品的意识。不能用副业的心态来做视频,不是给新媒体供个稿子、传个视频就算融合了,而是要真正树立新媒体思维,在供稿前后都思考如何给新媒体“喂料”,包括发稿时机都是内容的一部分。
要有创新意识。在创新方面,我们存在着创新动力、创新勇气、创新能力等不足的问题。形势紧逼,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因此必须打破思维禁锢和定式,打破路径依赖,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和实践。要找到创新的具体“点”位,可以是泪点、槽点、萌点、知识点、趣味点等,找准这些“点”就打通了传播最后的那一米甚至是一厘米。
实战是最好的课堂。从一些具有较强传播力的产品来看,包括剪辑、叙事等,无不是遵循、契合互联网传播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下水多尝试。推进媒体融合,需要实操手而非纵横家。我们要在具体新闻实践中转变、锤炼我們的媒体融合意识,要在事上练,才能见真章。要勇于实践,树立有解思维,万事皆有解、万事皆可解,用旧地图永远都无法找到新大陆。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近一年,报社广大采编人员融媒理念实现极大转变,直接表现就是拼抢新闻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增强,宣传报道的时度效全面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流量正能量的精品佳作。仅就微博平台来说,2021年5月中旬至2021年年底,河南日报社各媒体在新浪微博主持的话题有近80个登上全国热搜榜,其中35个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次,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专业、专业、再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传播格局下,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新闻实践中,以主流媒体主题宣传报道为例,往往存在公文气重不接地气、信息堆砌不够专业、无故事缺细节等倾向,最终导致受众的慢慢流失。说到底,我们的专业度在打折扣。
“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全媒体时代,媒体虽然呈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等特点,但最终吸引受众、赢得受众的还是内容。技术会越来越“傻瓜”化,但优质内容永远不过时,最能打动人。当然,“内容为王”指的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报道才能真正为“王”。真正好的作品是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遵守宣传纪律、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做到三个价值有机结合,即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结合。这三者之间的公约数越大,成为精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明晰主流媒体的“重大”。什么是“重大”?作为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要对“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了然于胸,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如何表现“重大”?眼下的“重大”报道不能再简单局限于典型、经验、人物等,靠字数、靠篇幅、靠规模取胜,而要靠创新、靠精品、靠传播。
文字仍是党报记者安身立命之本。无视频不传播的时代,不要忽略文字的力量,好的文字总会绽放魅力。我们的记者如果一味邯郸学步,只能失其故行。这方面暴露出的能力欠缺问题也最让人担忧,我们不能丢了这个立身之本,特别是年轻同志从一开始就要走心精心,要敬畏文字,力避文件化、材料化表达,要用新闻表达。
一定要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扎实锤炼思想力、发现力和表现力等基本功,不仅要掌握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更要守住采访和文字表达这两项看家本领,不能丢了根本。越是新媒体时代,越需要加强基本功训练。
减少一般化,追求高质量。我们要释放生产力,追求报道的高质量。一般化的报道、一般化的视频同样耗费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效的工作中呢?你发了千条万条,没有人看,就是“白条”。一定要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100个50万+也比不上一个5000万+,不要把功夫放在浮于表面、一般化、无意义的题材上,要有精品意识,把有限的精力投到关键处。每个部门都要集中精力,主任与记者要一起研究如何做细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报道。
要提高专业度。河南日报在历史上曾获无数荣光,我们的不少报道都是业界标杆,被学习、模仿。希望在这个媒体变革的新时代,我们仍能坚守初心,多拿出一些能让人由衷点赞、能被人记住的报道,用过硬的专业性赢得尊重。
好作品一定是专业的,越专业越吸引人。专业就是对业务领域的方方面面、根根梢梢都熟悉,包括最基础的、被人忽视的,而不是大而化之,这是积累也是功力的体现。大家要拿出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深入研究报道内容和传播平台,要深到“骨髓”、细到“肌理”,把内容与传播全面透彻掌握。
要提高思想性。无论技术怎么变,采访功夫和新闻产品的思想性始终是最可贵的。作为主流媒体,我们不是要靠花哨出圈,而是要靠思想力出圈。因此,一定要沉下心、稳住神,认真打磨,集中精力推出具有思想力和见功底的大传播精品,要让我们的思想力深深烙印进报道中、视频里。
功不唐捐。改变、坚持,正在不断转化为汩汩不息的新闻生产力,催生出更富创新力的产品。比如围绕中国考古百年,河南日报产品矩阵强大,不仅有10个整版特刊,还包括H5《穿越5000年做个仰韶人》、条漫《河南土,不土》、短视频《仰韶玫瑰花开中国》、MV《一个叫“考古队”的人》等,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融媒平台广泛转发,微博话题#致敬中国考古百年#在全国热榜置顶,阅读量1.4亿次;同时,报道更有深度、有质感,比如多次获得省委主要领导表扬的评论品牌“何言”,被《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财经》杂志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媒体转发,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
三、责任、责任、还是责任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是我们作为党的主流媒体必须落实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毋庸讳言,眼下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等都存在不足,这固然与舆论格局、传播手段变化等带来的冲击相关,但自身主动作为不够、不思进取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打败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
新闻不等人。新闻不会等待你各就各位才发生,同城媒体也不会等你发出了才跟上。全媒体全面发力的当下,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只会更快,抢首发、抢独家、抢现场就是抢传播力抢影响力。我们要遵从新闻规律,从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让每件报道任务都真正能够落实、落地。
强化全链条全流程全岗位责任心。不要做新闻的吃瓜、品瓜看客,要种瓜、种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常怀使命感和新闻敏感,看到好内容好线索好选题就要有“扑上去”的态势和精神风貌。每个环节每个人都要拧紧螺丝,善于答题解题,不能层层出题,凡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树立多跨半步的意识。每个部门不能只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多跨半步,打破部门壁垒,不互相“让”位多补位,才能打造全链条的有效生产方式。有想法的要多提醒没思路的,有经验的要多带带手生的,有资源的要相互分享,这样才能让好策划落到实处,完成得更好。
落实不是表态,而是能力。为什么我们有些报道策划是条“龙”,出来却是个“虫”?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落实。要切实提高完成度,认准的事要往完成态去做,议而决、决而断、断而干。做工作“透竹竿”,竭力缩短说了和做了、策划了和推出了、研究了和问题解决了之间的距离,善做还要善成。
冷热不均为哪般。有些记者能把冷口、冷线跑成热口、热线,有些记者则反之。其实不存在冷热线口的问题,区别就在于是否用心。作为新闻人,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性,对工作的锐气、劲头和动力。
各部门主任要做到双强。一是自身能力强,二是带动能力强,要把带队伍作为第一要事,加大力度抓采编质量,多培养写作和新闻专业才干,让更多年轻有能力的同志脱颖而出。各部门主任和值班主任作为报道策划和指令的承接层,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切实增强责任心,每个环节都要拧紧螺丝,真正从思想上唤起责任心。
经手必核,经手出彩。如今的媒体环境对我们的报道模式、表达方式提出很大挑战,一点点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处在策采编发各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要做到经手必核、不容有失,牢牢守好报道出版安全底线。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做到经手出彩。
高标准严要求下,河南日报广大采编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工作作风、新闻文风、业务能力得到增强,各类出彩策划不断,2021年共推出策划方案168个,宣传报道工作的质效全面提升。
纸端指端精彩不断。建党百年推出的“致敬”“赶考”特刊,广受业内好评;独家新闻“郑大思政课老师周荣方讲焦裕禄故事动情落泪”,全网总传播量达34亿次,获得中宣部专期阅评表扬。
持續发力的外宣报道也不断“出圈”,得到外国政要、驻外使节、海外主流媒体等意见领袖的转发、点赞、评论。如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个人推特中转发河南日报官方推特@HenanWonderful发布的缅怀河南大学教授吴雪莉先生的视频报道,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转发河南日报“世界湿地日”视频报道等。
宣传报道更走向了“内容+”新阶段。河南日报智库通过“全媒体+智库+服务”的形式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仅推出了系列重磅报道,还编著了《“两个确保”与“十大战略”怎么看怎么干》《县域经济何以“成高原”》两本书籍,甫一推出,就受到河南党政机关公务员、专家学者、大学生等群体的高度关注。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媒体融合加速推进、新闻质效全面增强、采编人员角色转型,对担负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壮大主力军职责的主流媒体而言,任重道远。
注:文中楷体为周计划会上的记录。
(作者为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