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大醇夫妇墓志考

2022-07-09 13:48张庆华唐新
寻根 2022年3期
关键词:邓州墓志进士

张庆华 唐新

明代李大醇夫妇墓志,新中国成立后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郊李氏家族墓地。今墓已毁,墓志铭流散,现已收藏于邓州花洲书院。该志为青石质,由志盖与志石两部分组成。盖与石规格相同,均呈正方形,长80厘米,宽80厘米,盖虽断裂,但字迹清晰可见。正面篆书阴刻“明故累封资治少尹中大夫巡抚南赣汀韶惠潮郴桂等处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正治上卿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李公暨原配累赠太淑人唐氏合葬墓志铭”,共7行69字。墓志刻于清顺治初年,志文阴刻,竖行,共43行,全文2000余字。志石右上角略有缺损,其余部分基本完整,文字清晰可见,现将墓志录文并初步考释如下:

赐进士出身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何吾驺撰文

赐进士及第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书丹

赐进士第东阁大学士方以智篆盖

乙酉冬,予奉上诏,道出韶石凌江间,暂憩蓉城。大司马李孝源公贻书,请其先封中丞泊斋公志铭。予以祗役王事,未见天子,方中夜惴惴,何敢与于文事。虽然有如司马公之抚虔也,吾粤十郡皆籍安枕,安敢不为粤抱德。

按状,公讳大醇,字淑恒。泊斋,其别号也。系出唐西平忠武王晟,居关中高陵。宋初,遷吉水。八世祖纲,复自吉迁楚之孝感。高祖思明,自孝感由河南之镇平迁邓州,遂世为邓人。公生而端敏,成童补诸生,试辄高等,棘围十战,四入毂而复出。戊辰,应烈庙登极贡士选试,大廷第六,当授守令,以不能五斗折腰,拂衣归里。是时,司马公已举于乡,公谆谆训勉,掩室萧寺,意泊如也。

先是,公母早逝,公徵君公病痹者二十四年,公侍汤药,无晷刻去床褥,寒燠无间。比徵君捐馆,含敛葬祭,非圣贤典礼弗行。时,介弟文学公夫妇相继殁,所遗一女,公抚育如所生。及笄,尽举文学遗产畀焉,公孝行义方之名洽于远近。教授子弟,游其门者几三百人。所著有《黎阳草》《圣贤梯》行世。

岁丁丑,邓州中寇,公时读书里中,掠其家,止脱粟数斗,贼叹惋,不加害而去。比贼陷南阳,公携家避汉,暴弁复围公于白虎镇。公次子充茂转战却之。贼退,充茂入舟省问。公方手《大易》一编。司马公以名进士出宰黎阳,公就养官署。司马公视事于外,公严饰臧获,出入唯谨。每司马公退食,必询所为治状。或多兴除,惠政则喜。尝曰:“周官六计,□□祖训,六察首贪,儿必□之。”以故司马公由县令入鸾台。迨陟节钺,风节凛然,虽其天性问学哉,亦惟奉公严训兢兢也。司马公居兵垣时,击弹不畏强贵,章数□上,最后以河决,指忝两河高抚军名衡并及周宜兴。公则贻书司马公,谓:“儿遇事敢言,此自常分,然慎勿意气。先人又云:真正直自□□厚。旨哉言乎!”既司马公由兵垣出抚虔州,复养公于节府。公津津以知人安民为诲。前后以司马公浚县考绩,再以科员实任。至是,以圣安皇帝覃恩,皆封公如司马公官。先是威宗皇帝殇,公呕血及斗,继又闻九江、湖口不守。公又大哭曰:“悍镇东行,戎马□驰,金陵马所恃而无恐?”是时所在,风鹤南昌,守臣且遁。公闻之,乃集室人于署楼,积薪其下,语司马公:“汝但谨治兵,济则君之灵,不济则阖门一死以报累朝,吾事毕矣。”既司马公奉上命入总邦政,公曰:“君召无诺,儿当去,吾不可留。训曰:时可为,则顺昌、淝水;时不可为,则常山、睢阳。”及登舟,触炎旧病大作,续闻新安之报,乃北望恸哭,曰:“此扼塞地,今瓦解如此,光复何日?”屡叹而逝。时,司马公犹在行间。弥留之夕,又为手书,寄嘱曰:“吾年望八,生平心事幸可启衾无憾,国家事重,吾儿勉之。但念先垅在穰,吾窀兹土。子若孙家焉,祖宗坟墓无扫拜之期矣。他日必归吾骨于祖茔之旁,与尔母唐淑人合兆。”书具载公行实中,其手诀仲君复如书中指。余叹公生前忠孝,星日为炳,乃殁时谆切首丘,欲依其先人。如□□而接其音容笑语焉。且笃念糟糠,无负同穴之约,真所谓仁尽义至矣。余因读状中唐太淑人徽懿不大详,盖太淑人鹤驭时,孝源公弱冠,仲君鉴湖幼八岁耳。孝源公外塾胶庠,严君迪课有加,趋庭之外殊少从容。慈闱之时,今状,则就见闻纪之,不能无缺略也。□□知其妇视其夫,不知其母视其子。泊斋公,学能有成,著述阐明,且好宾客朋酒,过从下榻投辖无虚日,则太淑人夙兴夜寐董□□纺织,俾泊斋公得交二三文章之士,无饔飧之虑,以大肆力于学乃有此耳。

余每闻孝源昆弟之事泊斋公也,大者显扬,小者謦,无□曲体善承,不徒晨昏之节。此固泊斋公庭训有素,亦太淑人教于方孩,且襁负垂髫时观感于母氏者深耳!则太淑人之孝行数十年无间言何疑哉?宜泊斋公告终之日以合葬叮咛两丈夫子也。泊斋公生于隆庆己巳十月念六日,卒于隆武乙酉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七。唐太淑人生于隆庆四年,卒于天启四年,享年五十有五。太淑人,本州诸生唐仁民女。生二子:长即司马公,丁丑进士,以谏议历任都御史,巡抚南赣,晋兵部右侍郎,未任,旋改总督江楚浙直广川云贵,特赐蟒玉尚方便宜行事、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巡抚南赣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九月中,复以原官入枢密。娶赵氏,本州诸生赵良玉女,累赠淑人。继唐氏,本州诸生唐建□女,累赠淑人。□继周氏,襄阳百户周勉卿四女,累封淑人。次充茂,恩贡生,廷试第三,以推官候选。娶孙氏,陕州学正孙怀礼三女。献贼陷州城,自缢。继唐氏,太学唐□彦女。女二:长适本州生员金时辉,生子二,俱庠生;次适本州生员唐壮行,生子一,庠生。孙男二:长灏,廪生,加恩入监,娶本州贡生吕芬渭女,生女一,俱殇;次鸿,江西吉水县学生员,聘庚辰进士、山西阳曲县知县彭而述次女。唐淑人虽早逝而子姓繁衍,螽斯未有艾也。公继娶白氏,新野诸生白如玉女,累封太淑人,无所出,以辛卯年十二月十一日合葬于邓州之小东门外,距城里许。余先为之铭曰:

蔚乃名贲,岂章服之荣。树乃德永,勒忠贞之则。合兆用康,樊邓之乡。九原漠漠,琴瑟锵锵。朱绂方来,茅土永昌。其何以既,百祀馨香。

隆武元年仲冬朔日吉旦

赐进士出身起用首辅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前资政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奉敕同知经筵□□□庙实录总裁王牒提调管理制敕起居注前经筵日讲官纂修神庙光庙实录通家侍生何吾驺顿首拜撰

不孝男永茂、充茂泣血勒石

李大醇家世、生平等相关情况

按李大醇墓志铭记载并结合邓州地方史志等文献综合分析,李大醇为河南邓州人,住址在今邓州湍河街道办事处大李宅自然村。李大醇先祖系出唐西平忠武王晟,居关中高陵。宋初,迁吉水。八世祖纲,复自吉水迁湖北孝感,高祖思明自孝感由河南之镇平迁邓州,后在邓州定居。李思明,生扬州分府别驾李奈,宦辄所至有惠政。

李大醇祖上于《明史》《南明史》等史籍无传,邓州地方文献仅记载其名并无传记。可见其家族在定居邓州后均为一般平民家庭,到明末其子李永茂中进士在朝中为官后才逐步发达起来。由于时间久远,李大醇先祖墓地也早已毁坏,笔者在当地考察时并未找到其祖坟。

通过李大醇夫妇墓志铭简要记载并结合邓州地方史志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可将李大醇的家族世系初步排列如下:李思明—李奈—李继先—李大醇—李永茂、李充茂。

据李大醇墓志铭载,李大醇,字淑恒,号泊斋,邓州人。生于隆庆己巳(1569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于隆武乙酉(顺治二年,1645年)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七。母早逝,侍父汤药,无晷刻去床褥,寒燠无间二十四年。生而端敏,成童补诸生,试辄高等,棘围十战,四入毂而复出。戊辰,应烈庙登极貢士选试,大廷第六,当授守令,以不能五斗折腰拂衣归里。抚育其弟遗孤如所生,及笄,尽付其弟遗产。孝行义方之名洽于远近。教授子弟,游其门者凡三百人。可见其是个爱读书之人,虽经过多年的科举之路他并没有考中进士为官,后因其子李永茂考中进士,他随其子在浚县及南赣任上,并多次受到皇帝封赠。崇祯时封征士郎、兵科给事中。避兵入粤,寓居芜湖,后就养于赣州,以子永茂贵,弘光时封职同永茂。去世后,隆武、永历两朝多次追赠。累赠柱国、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等职。所著有《黎阳草》《圣贤梯》等作品行世。李大醇本人《明史》无传,《南明史》有简传,清代及民国邓州地方志均有简传。(马玉平整理:顺治《邓州志》、民国《重修邓县志》(合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志文关于其生平事迹记载较为详细,可补上述文献之缺。

李大醇夫人唐氏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卒于天启四年(1624年),享年五十有五。唐氏系邓州唐仁民之女,生永茂、充茂两子及两女。邓州城内及周边唐氏家族一支早年也来自江西,过去在邓州有“丁半城,唐半街”之称,可见唐家也是邓州一个大家族。李的两个儿子后来也分别娶唐家贤女为妻,次女也嫁给唐家才俊,这并不是偶然。当时两家做亲也应该是经过认真选择的,正可谓“门当户对”。李大醇在夫人唐氏去世后虽又娶继室白氏,但白氏没有生子,邓州地方志仅记录白氏其名无传。

志载:“岁丁丑,邓州中寇,公时读书里中……公次子充茂转战却之。贼退。”这是记载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进攻邓州及南阳,李大醇尚在家,后其次子李充茂参与平定起义军的经过。此事顺治、乾隆等地方史志也有记载。志文关于此事的记载可与地方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对了解明末农民起义在邓州地区的活动情况有很大帮助。

志载:“司马公以名进士出宰黎阳,公就养官署……先人又云:真正直自□□厚。旨哉言乎!”这记载的是李大醇长子李永茂考中进士后在大名府浚县任职,李大醇随子在府内养老,常常教导儿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且要清正廉洁。李永茂牢记父亲教导,在任职内兢兢业业,受到百姓好评。此事邓州及浚县地方志中虽有记载但并不详细。(嘉庆《浚县志》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刊印,嘉庆六年刊本)志文关于此事的记载可补上述地方文献之缺。

李大醇夫妇有两个儿子,长子即李永茂。据李大醇墓志铭及邓州相关史料记载,李永茂(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又号耐庵,别号嵩道人。天启七年(1627年)中河南乡试,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授北直隶大名府浚县知县,廉敏有为,多有善政。倡议募捐修建浚县城垣,改城外墙为砖石,并捐俸修城四十丈。盗发,督兵剿捕,夺回被俘子女,悉遣其亲党。以停征辽饷事违制罢官,浚民号哭当车,卧辙乞留,并集一万五千金赎之。壬午年(1642年),入京召对,以其在浚县的政绩,崇祯御笔亲书“洁己效忠”匾额,赐之褒曰“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授兵科给事中。居谏垣二载,以保贤、去奸、爱民为重,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甲申年(1644年)十一月十六日,任资治少尹、中大夫、巡抚南赣汀韶惠潮郴桂等处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就任虔院,大展风采,召集部属,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忠君爱朝廷的演说,使动乱人心得以初步安定。南阳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李永茂升任南明兵部右侍郎,未及任,旋任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巡抚南赣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楚浙直广川云贵,并特赐蟒玉尚方便宜行事。桂王朱由榔即皇帝位,李永茂转吏部左侍郎,请终制。十二月,永历帝拜李永茂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专知经筵。后因对南明政权前景无望,不愿再卷入官宦和党派斗争,他选择弃官隐居。后和其弟李充茂等买下广东仁化丹霞山,与家人过起隐居生活,于顺治五年(1648年)在当地逝世,后归葬故里。《南明史》有详传。顺治、乾隆、民国等邓州地方志均有其详传并收录其部分作品。其中民国《重修邓县志》还详细收录南明永历帝对李永茂及夫人颁布的诰命和祭文等文献,可补《南明史》等史料之缺。

李大醇次子李充茂。据李大醇墓志及邓州史料记载,李充茂,字鉴湖。初由恩贡考推官,兄殁,授祠祭主事。性孝友。其兄李永茂离家步入仕途后,充茂常主持家事,终始无闲言。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攻陷其家乡,充茂带家人及乡人数十人到安徽芜湖避难,路遇枭贼,他射杀一人,其余皆降服。其兄在粤西随南明皇帝征战反清时,他也随兄在当地生活,并与其兄一起开发丹霞山。后其父及兄、嫂相继逝世,他继续带领家人开发丹霞山。顺治八年(1651年)他不远千里,历尽艰辛,把父兄等亲人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后再赴丹霞山隐居,与金澹归同称“天然弟子”,自号一超道人。去世后,葬于丹霞山。李充茂著有《丹霞山记》,记述了他兄弟二人隐居深山、开发丹霞山的艰苦历程。(民国《仁化县志》影印本,台湾成文出版社)如今,他们被称为丹霞山的“开山鼻祖”。今广东仁化丹霞山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是著名风景名胜区。这些应与李氏兄弟早年发现并开发丹霞山分不开。《南明史》仅有简传,民国《重修邓县志》有简传。

按李大醇墓志记载并结合邓州地方史志记录可以看出,其孙辈、重孙辈有多人,他们在清代虽不曾在朝为官,但多为秀才等读书人,在清代应是当地一个不错的文化家族。

按李大醇墓志等文献记载,其病逝于广东南雄,先暂厝于当地。由于其生前反复要求归葬故里与其夫人合葬,后在顺治辛卯年(1651年)十二月十一日由其次子李充茂等运回家乡邓州与夫人合葬于邓州之小东门外,距城里许。顺治、乾隆《邓州志》载:“其安葬在州东南三里,其子李永茂在父墓之右。”这个记载与墓志记载位置基本相同。李大醇墓地现在的位置是邓州湍河街道大李宅自然村附近。据笔者在当地考察时采访当地80岁以上的老年人得知,李氏墓地原占地面积较大,墓地安葬有其家族的多位成员,有成片的柏树林,墓地立有多通碑刻等设施,但无石像生。笔者推测:李大醇虽被南明皇帝诰(赠)封为二品,但因去世后已进入清朝,其子又参与反抗清朝的斗争,且安葬时其长子李永茂也已去世,所以其安葬的规格较为低调简单,应不是按有品级高官安葬的。但因有墓志出土,可以看出李大醇也不是按一般平民安葬的。墓志撰写时间在顺治二年(1645年),而刻石约在6年后其运回乡安葬时。新中国成立后李氏墓地被破坏,墓碑等设施均被丢弃。其墓志在当地流散,后被热心人士发现并得到妥善保存。如今李氏祖居地大李宅村已成为邓州城区一部分,周边尚有李氏族人1000人,是当地一个较大的家族。

墓志撰书人情况

按李大醇夫妇墓志铭记载,墓志的撰文者为赐进士出身、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何吾驺,篆盖者为赐进士第、东阁大学士方以智,书丹者为赐进士及第、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

何吾驺(1581—1651),字龙友,号象冈,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小榄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历官少詹事、侍读学士、正詹事等。崇祯六年(1633年)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后执政温体仁欲斥逐许誉卿,吾驺言争不可,被罢官。唐王(南明隆武)即帝位于福州,任命其为首辅,与郑芝龙议事有矛盾。闽疆失,踉跄逃回广州。永明王以原官召用,被金堡、赵昱等人所攻击,托病辞官归,后降清,卒于家。著《元气堂诗集》《宝纶阁集》《周易补注》等。何本人还擅长书法,为明末书法家之一。李大醇墓志结尾部分还分别刻有“象冈”“何吾驺印”两枚印章,均为篆书,也证此志确为何本人撰文。

黄士俊(1570—1661),字亮坦,一字象甫,号玉嵛,广东顺德(今佛山市顺德区)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殿試第一名,授修撰。崇祯九年(1636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任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后告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他被晋升为柱国、太子太师兼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但没来得及上任明朝就灭亡了。后南明桂王对其有所委任,因年纪太大不能理事,辞归还乡隐居。去世时已年过九旬,是个长寿老人。《明史》仅有简要记载,《南明史》及顺德地方志有详传。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桐城人,其家族为当地著名的文化世家。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投奔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但又被马士英、阮大铖迫害,逃往南海、两广等地隐名埋姓,以卖药为生。永历帝时任左中允、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但又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为僧,名大智,字无可,别号药枕、弘智、愚者大师等。出家后还秘密组织反清复明的活动,后被捕,在押往广东途中因病逝世。方以智学问广博,于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药卜,无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学和哲学,重视“质测”(实验)。与利玛窦交往甚密,通晓当时西方科学知识,对神学多所批评。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罕见的百科派大哲学家”。著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等作品36种,约314万字。(见《方以智全书》,黄山出版社,2019年)《清史稿》《南明史》及桐城地方志有传。

结 语

明代李大醇夫妇墓志铭详细介绍了李大醇夫妇家族世系、生平及子女等相关情况,为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尤其是南明史、家族史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李大醇夫妇虽不是明代达官贵人,但因其子李永茂曾为南明高官,联系上层人士较多,何吾驺、黄士俊、方以智均是南明重臣。尤其是书丹者黄士俊为明代状元,使志石显得尤为珍贵。志文语言流畅,字体优美,亦为研究明末清初的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邓州墓志进士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四进士(上)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庞振坤来了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