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陪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股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风潮,在城市、农村日渐蔓延,且愈演愈烈。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教育期望和焦虑的裹挟下,走上陪读之路。
妈妈是陪读的一个主要群体。这其中,农村妈妈所占据的比例越來越大。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地区,农村家长因为陪读进城的比例达到60%—70%。
“人家都去了好学校,咱们留在镇上不就落后了嘛。”
“挣的钱是有数的,但要是把孩子耽误了,咱一辈子后悔。”
“县城的教育环境整体来说比农村要好,来这儿之后,孩子们接触的人多了,眼界也能宽一些。”
……
在“撤点并校”“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竞争日渐激烈”“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等时代背景下,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分工文化的影响,“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主要陪读”逐渐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基本分工模式。怀着对孩子未来的更高期待,不少乡村妈妈放弃在城市的打工生活返乡陪读,并带着孩子去县城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
她们的生活几乎就是围着孩子在转。在“陪读妈妈”的角色背后,这些女性经历了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是什么催生了广泛的县城陪读现象?陪读对教育发展和孩子成长有何影响?本期“专题报道”聚焦县城“陪读妈妈”这一群体,聆听她们的陪读故事,展现陪读背后的喜怒哀乐、成败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