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担当、不负时代
—— 香港青年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 促进祖国统一发展

2022-07-08 07:41香港梁家僖
统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港人中华香港

□ 香港 梁家僖

近年来,作为文旅部香港青年中华文化传播大使、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扎根内地15年并在北京生活11年多的土生土长香港青年,我一直在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其和促进国家统一与发展间的关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传承什么,创新又要如何创新?随着科技的新发展,文化与科技又该如何融合?作为香港土生土长的青年,如何影响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期更好地融入内地、融入祖国的怀抱;更进一步如何用好中华传统文化,从香港青年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如何用好中华传统文化凝心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对于这几个问题,我认为归根究底要从文化的根和魂开始,以祖国为圆心,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创新传播现代方法,升级交流交心效果,画好同心圆;二是坚持以文化人,面对香港民众,尤其是香港青年群体,感召、影响、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火花和成果;三是坚持以文载道,做好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工作,整合内地与香港优势,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为大IP,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旨在围绕近几年内地与香港相关交流活动,以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科技融合等内容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认为要溯源寻根,回到传统东方智慧中深挖,如诸子百家;从历史中的人文、社会、经济制度、艺术创作等找寻,如琴棋书画诗香花酒茶。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文化宝藏。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包容性,包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共同发展。这种包容还体现在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上。当然,传统文化创新需要有载体才能呈现给大众,当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然成为新潮流,中华传统文化与之融合并借力得以传承势必将成为趋势。我认为这也是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和内容,引导大众“尊重国学,相信科学,修炼美学,终身好学,应用所学”的好时机,从而影响更多香港民众尤其香港青年,去感知自身血脉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同频相应,由心生发出中华民族自豪感、生发出深深的爱国爱港情怀。

二、科技发展助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近年,产业数字化一直在向前迈进,我认为,传统文化创新也需要跟上数字化新进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脑机接口等新技术让人应接不暇,这些新科技如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其实,翻查资料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化长河里面也不只限于诸子百家的人文国学,也有自然国学,即国学中的自然科学,是不同于西方的中华民族自然科学体系,比如古天文、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创新,将古代的工匠技术和工匠精神转化成当下的新作品或产品。

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取中庸之道,不全面复古,更不西化。本质上,根据新时代创新实践应用,把东方传统文化迭代到现代,赋予它新的传播手段、传承方式。形式上,有近期受到高度关注的线上创新,如元宇宙、VR、AR、MR、XR、虚拟人、数字孪生,数字原生体验场景、数字藏品、NFT、DAO等,线下有大受年青人欢迎的各种沉浸式体验馆等。内容上,不管以什么新形式、新科技展现,内容始终为王,要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内容展现给年青人。在此基础之上,将以传统文化、国潮等内容借助新科技展示出来就成为一个趋势,成为现在最受年青人欢迎的内容。

三、推动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

以影视作品为载体。文化艺术和美学,都是受年青人喜爱的内容。2017年,我尝试做了一档文化交流直播节目——网易新闻《香港文艺侠》,担任制片并主持。这档栏目共14期,主要内容就是北京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参访艺术家工作室,与嘉宾探讨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等;参访宋庄当代水墨艺术家工作室、香港驻京办文化交流、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青年艺术100艺术展、90后非遗传人发绣画展、画廊年会,等等。节目一经播出,受到内地及香港年青网友的欢迎。很多网友喜欢文化艺术,但因条件所限没机会到北京亲身体验。节目以线上视频为渠道,让网友和传统文化及艺术共鸣相通,精神同频,美美与共。

/ 《内地港人·百人百事》公益系列纪录片线下活动,北京市东城区港人在东城《夏至东城》优先观影场。

2021年,我们制作了报道内地港人实况的《内地港人·百人百事》公益系列纪录短片,纪录片的制作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先生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及多个部门的全力支持,由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出品,被列入“2021年度文旅部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项目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内地,也让内地网友更了解港人在建设祖国过程中的贡献,亦让国外网友看到中国发展的故事。影片记录了在内地创业、工作、生活、学习香港同胞的真实经历,反映内地港人真实丰富而多元的一面,讲述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如何融入内地文化,更展现了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以及自己的收获。作为总监制,我在和团队写策划方案时,思考的重点就是如何吸引香港青年和内地港人、大陆青年等群体去关注这部纪录片。同时,还要激发出他们“广而告之”的意愿,借助他们的力量使纪录片得到多次传播。纪录片第一季共6集,已在央视频APP及内地与香港多平台播放,浏览量超过3600万,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混合解说,配中英文字幕,并在央视网、人民网、中新网、大公报、文汇报、凤凰网、香港商报等官媒报道。2021年,我们在疫情管控容许的情况下,在北京举办了几场线下活动,有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的香港人在东城的《夏至东城》优先观影活动,在朝阳区举办首映礼。同时,我们通过腾讯会议海选,并建立志愿者微信群,凝聚更多内地港人及香港青年,让他们多转发多分享视频及新闻链接给身边朋友。纪录片在内地与香港受到广泛关注。期待疫情好转,可以在香港和世界各地举办更多线下观影和分享活动,面向香港民众尤其香港青年,以及国际社会,展现港人为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反映祖国的发展,从港人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 向梁振英汇报中国古天文二十八星宿与人工智能融合原创IP之创作思路。

/ 向梁振英汇报《内地港人·百人百事》公益系列纪录片工作进度。

发挥期刊专栏的作用。2021年,香港文汇报《他乡港声》专栏邀请我撰写有关内地见闻,目的是让香港读者了解内地,至今已发表30多期。内容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典观礼、十四五文化产业内地与港澳协同发展、北京市东城区《夏至东城》港人在东城活动、《内地港人·百人百事》公益系列纪录片首映礼、京港澳创客营活动等,也有北方与南方文化趣闻、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内地港人团体如何发挥香港融入内地的关键作用、“传统文化+科幻”春节过年故事、北京冬奥及防疫措施、广州南沙民心学校为港人家长解决子女升学问题,等等。专栏于香港报纸、网站及新媒体账号同时上线,覆盖更多读者,增加了香港民众特别是青年对内地的了解。

2018年,我分析了港青融入内地发展之障碍及可能解决的方案,并在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文化产业导刊》杂志,发表《香港青年应如何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章分析港青融入内地的障碍,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地域时间差、认知落差、文化断层、资源错配,导致没概念回来、没渠道回不来、水土不服来而又去。虽然移动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但现实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大部分居住香港的香港青年仅能透过香港媒体报道了解内地最新发展,而香港媒体对内地创新创业高速发展,报道数量质量实时性有待加强,对在内地生活工作多年、或刚返港发展的港青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图文视频等仍需大量制作及持续传播。另一方面,没有渠道回到内地的港青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加之缺少内地人脉资源,内地没有朋友,在未了解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敢贸然到一个新地方扎根生活,所以部分家长及在港港青依然采取观望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各界同心协力,加强港青对中华文化及内地状况的认知,按正态分布规律,先让头部及近头部人群动起来,吸引没有渠道但有意向到内地的港青先发展起来。

以图书为桥梁。虽然手机阅读兴起,但在香港纸质书依然是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环。2014年,我在香港出版了关于创业的书籍《原爆者》,讲的是我在内地做文化艺术项目的故事。201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组稿的《艺酷300:中国创意设计力量》,这是一部中国300位设计师、艺术家的介绍合集,我是其中之一。关于传统文化的图书,可增加香港本地出版,以实体书文字图片的力量促成传统文化在香港深度传播。

以文创产品为媒介。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拥有世界知名的港口,经济发达,成为贸易枢纽的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枢纽,近年来更成为文创品贸易重要市场。在文创和知识产权方面,我一直在思考文化科技的融合问题,并在2016年以人工智能与中华传统古天文融合创新开发原创IP文创品。2019年,我们找了30多位香港设计师,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发联名文创品;2021年,与国家图书馆合作,融入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等元素,开发文创品及传统文化IP,打开国内外新蓝海市场,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设计产品的过程,其实也是让香港设计师深度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以交流活动为载体。回顾多年来我举办和参与过的各种文化交流论坛及活动,例如祭祖活动、服贸会、文博会、内地与香港—京港洽谈会,以及各类电影观影活动、戏剧欣赏、音乐会、艺术展等,无论是官方举办,或是民间举办,都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到现场体验。期待疫情早些结束,可以举办更多相关活动,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交往。

除了以上方式,我近期一直探索,综合各种科技将文化艺术品透过元宇宙内架构虚拟艺术馆和艺术展,加上虚拟人讲解。这方面还在初步摸索阶段,希望可以尽快推出,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从而加深爱国爱港情怀。

以上分享了近年我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与心得体会。展望未来,希望与各界有志之士,合力把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工作持续做好、做深、做细,再做精、做大、做强。

香港青年应该更积极主动融入内地,发挥香港优势,与内地优势紧密结合,同心同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香港青年可以运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以及在国外留学生活工作等经验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着力当下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方面的深度学习,再通过二次或多次转化创新,在国际上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真正听得到、听得进,甚至在当地形成中国文化新潮流,形成国际上的中国文化新风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将在下半年召开。展望未来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我衷心祝愿祖国目标早日达成!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自豪!功成不必在你我,功成必定有你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猜你喜欢
港人中华香港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