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婉薇 DAI Wan-wei 李佳韵 LI Jia-yun 王晓晓 WANG Xiao-xiao 马云龙 MA Yun-long 曲音音 QU Yin-yin
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是我国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原则设立的医学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较高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1]。其中,科研创新思维形成和能力培养是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组成,也是医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调查发现,八年制医学毕业生就职于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占比高,这些医疗机构肩负着国家及地区的医疗、教育与研究等各方面任务,因此,在承担临床工作的同时,其也肩负着推动医学研究与创新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学制压缩及高强度临床技能培训的影响,使得八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科研培训的时间与经历不足,大部分学生科研基础相对薄弱,这不仅会限制其未来职业发展,而且与该培养模式设立的初衷不符[2-3]。一些医学院校对于如何增强八年制医学生教育阶段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4-6],但对于毕业生的后续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情况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背景的青年医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科研创新能力发展情况并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未来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改进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2021年3—5月,选取北京市某大学附属医院正式职工中,教育背景为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青年医师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40岁、性别和职称不限、教育背景为临床医学八年制;排除标准:工作年限<6个月。于该医院人事处获取符合纳排标准的所有对象名单,共计128人。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同意。
2.研究方法。研究中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首先选取覆盖不同年资和科研水平的12名代表性研究对象进行小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历教育、工作期间科研培训情况、科研活动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方案等。其次,设计问卷并根据前期小组访谈结果检验问卷具体措辞和输出选项,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职称、科室、工作年限)。(2)科研创新成果现状,选择覆盖最广的课题、论文、专利作为评价指标,课题代表科技投入,同行评价认可的研究方向,论文专利代表科技产出,具体的论文代表科学发现,专利代表技术创新(问答题,具体包括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数量,论文发表类型中文或SCI论文、数量、SCI影响因子与被引次数、授权专利数量)。(3)科研创新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单选题,学历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科研创新培训情况;毕业后参与科研创新工作情况;多项选择题,科研中实际困难内容包括研究选题困难、工作实施与进展困难、交流与合作困难及其他困难)。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所有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软件制作并通过该平台发布。
3.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7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双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基本情况。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共计调查男性45人(45.9%),女性53人(54.1%),平均年龄33.2±3.6岁,平均工作年限6.8年。住院医师21人(21.4%),主治医师59人(60.2%),副主任医师15人(15.3%),助理研究员3人(3.1%)。工作科室分布见表1。
表1 八年制毕业生前十位工作科室
2.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科研创新成果现状。我们以课题、论文、专利三个代表性指标衡量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科研创新成果。17.3%(17/98)的调查对象曾担任过校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74.5%(73/98)调查对象尚未获得科研课题的资助。80.6%(79/98)的调查对象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章,38.8%(38/98)发表中文文章数量超过2篇。69.4%(68/98)的调查对象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SCI收录文章,37.8%(37/98)发表文章数量超过2篇;研究类型多以临床研究为主,20.4%(20/98)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过基础研究方向的SCI文章。专利方面,29.6%(33/98)的八年制毕业生获得1项以上专利授权(表2)。
表2 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科研现状
对已有一定科研成果的青年医师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医师的科研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呈现,其中56.1%(55/98)近5年既有核心期刊也有SCI论文发表,24.5%(24/98)仅发表过核心期刊,13.3%(13/98)仅发表过SCI论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支持的青年医师均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获得专利授权的医师中,97.0%(32/33)有核心期刊或SCI文章发表,24.2%(8/33)已获得课题资助。产生各项科研成果的青年医师数量见图1。
图1 产生各类科研成果医师数量的维恩图
3.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科研创新工作面临的困难分析。结果提示,八年制医学毕业生科研创新面临的困难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研究方向凝练、科研项目开展以及与多学科合作阶段。
在研究方向凝练阶段,学历教育中科研训练不足,毕业后延续研究难度大是制约青年医师科研发展的两大掣肘。调查显示,52.0%的青年医师在八年制学历教育阶段培养计划中不包含独立科研培训时间;94.9%的青年医师学历教育中脱产科研时间≤6个月;98.9%的毕业生表示不能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尚未确立研究方向的青年医师占35.8%,排名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毕业后不具备延续研究的时间、人力等条件”“前期研究分散,毕业后无人指导”和“前期研究尚无成果产出”。在前期研究基础积累阶段,八年制青年医师面临的困难是来自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临床工作量大(28/98)”“没有明确科研方向(22/98)”以及“缺乏团队支持(19/98)”等(图2)。调查显示,74.3%的青年医师有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了文献检索和前沿进展分析。但仅有14.3%的医师进行了满足该科学问题的前期数据或队列积累。因此,可以考虑推行博士后制度,提升系统性创新能力。根据目前八年制毕业生创新痛点问题,由医院及学科组织专家,帮助梳理研究方向,尽早开始个人发展路径规划。同时加强临床队列建立和前期数据积累方面的培训,以为后续研究开展和深入打下基础。
图2 八年制毕业生研究基础积累阶段面临困难
对于已有明确研究方向的青年医师,在科研项目开展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独立科研时间不足、申请课题难度大和缺少合作对象。针对“独立科研时间不足”的反馈,我们调查了医师对于院内科研服务平台的熟悉程度。结果显示,对于可提供部分基础研究支持的平台,近30%的医师表示完全不了解。对于可提供临床研究支持的平台,也仅有24.5%的医师表示“有对接经验”。已形成研究方向的医师中,仅19.1%担任过科研项目负责人或正在承担相关课题。55.6%的八年制毕业生已发表文章或进行了相关预实验,但尚未获得资助。与调查中过半医师反映的“申请课题资助难度大”的结果相符。24.5%的八年制毕业生有稳定的科研合作对象,与合作对象建立联系的方式具备多样性,往往需要多管齐下,大部分(83/98)为自己主动与对方联系达成合作。其他与合作对象建立联系的渠道包括“延续导师之间的合作(65/98)”“院内交流活动(41/98)”和“共同参加会议及科技活动(33/98)”等。但87.5%的医师表示,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人力和团队支持,合作项目进展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对于临床青年医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寻求支持和帮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前期成立了医学创新研究院,整合院内科研平台及服务资源,建立了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方法学、GCP基地及知识产权转化等系统性的科研服务平台,后续将加大院内科研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为青年临床医师提供充分的硬件与软件支撑,为研究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在多学科合作方面,71.2%的医师表示未参加过医院或学校组织的跨学科交流活动。48.5%的青年医师对于自身合作伙伴的画像尚不明确。超过半数(59.5%)的八年制毕业生不能明确自己需要哪种学科背景的合作伙伴,因而未主动联系过其他学科以寻求合作。多达79.7%的青年医师表示未参与过医院或医学院校组织的各类跨学科活动。针对该问题,我院依托学院路高校资源成立了“北京学院路协同创新联盟”,与20余家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意向,意图培育临床医学+X增长点。未来将通过我院创新研究院和联盟,定期组织多批、多次、多学科线下交流,配合社群方式实现线上沟通,为青年医师和潜在的合作伙伴搭建良好合作平台,畅通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追溯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就业后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表现,他们有旺盛的科研需求,同时在实际开展中存在普遍性的困难。在科研创新表现的评价上,我们选取有科研投入方面的课题、产出方面的论文和专利三个代表性指标,课题通常是竞争性科研经费,通过申请书、答辩两个环节的严格筛选,代表同行评价认可的个人研究方向。论文代表科学发现,实现知识传播;专利代表技术创造,向应用延伸,三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青年医师科研的基本面。
2012年《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专门提出,科研创新被作为八年制培养重要的“硬指标”,鼓励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对标这一培养目标,八年制在科研这一维度上的表现低于期待,毕业后青年医师在毕业后缺乏创新发力的后劲。这与其他研究当中,针对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的状况有相似之处[7]。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系统性科研训练的时间及教学计划性不足的问题,众多院校做出有益尝试,办学教学方面的经验在摸索中不断丰富,如双导师计划、北京大学实施早期科研接触等,开放重点实验室平台等,以期增强科研的持续动力[8-10]。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三级甲等医院在国家医学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优秀青年医生是三甲医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探索医学研究、技术创新前沿,创新临床实践,对青年医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因为学历教育当中科研培训不足,造成在毕业后科研方向凝练设计、研究开展中研究平台支撑、开展跨学科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独立性欠缺和基础缺乏的短板。我们同时注意到这一群体旺盛的科研需求,而临床八年制学生生源优秀,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较突出,三甲医院良好的学科平台和条件也为其科研创新创造了条件。在毕业后选择博士后渠道进行进一步科研规范学习,或医疗机构指定系统化的科研培训课程,强化基础-临床-转化系统性科研平台的支撑属性,可能为提升八年制背景青年医师科研创新能力,弥补学历教育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