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龙杰
社会新闻以报道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范畴,以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风尚为特色,力求通过报道引起人们思考,引起社会共鸣。由于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因此社会新闻贴近大众,接地气,富有亲和力,为大众喜闻乐见。社会新闻同其他种类的新闻一样,从性质上可分为预知性新闻和突发性新闻两大类。
预知性新闻是指事前经过选题策划和采访准备并由记者去现场采访而获得的新闻。报道预知性新闻,报道角度要选好,要客观,要新颖,要有前瞻性,要有深度。多数预知性新闻可以起到反映民情、沟通政府同群众的联系。电视台新闻部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采访信息,众多的信息源说明了电视台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且也确实能够从信息源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但是,报道预知性新闻,如果角度选不好,往往会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而这类新闻也是观众不愿意看的。
“预知”发现新闻线索,弘扬正能量是报道目的。对预知性社会新闻来讲,“预知”,其实就是一条新闻线索的发现,发现一条新闻线索是瞬间的事,而形成一条新闻却有着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于预知性新闻来讲,正反两方面的报道是根本性的两大报道方向,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个人品德行为、社会伦理以及和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热点,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弘扬社会正能量是其根本目的。
例如,笔者报道过一则预知性社会新闻:居民李女士手持一张两万元的某银行活期存单,到柜台去了三趟却没有取出来。存款自愿,取款自由,这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权利,银行阻碍公民享有这项权利是违法的。事件缘由是李女士本来是去银行办理活期存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征得李女士同意的情况下却为她办理了理财保险业务。李女士若提前取款属于保险合同违约,即使能提前取钱但必须赔付一笔违约金。记者在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之后在本台《民生在线》栏目报道了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最终银行依规对李女士给予了经济补偿,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电视新闻媒体经常用舆论监督的报道形式,对社会上存在的违法乱纪、腐败不作为、假、丑、恶等负面现象公开曝光,讽刺批评,对于国家克服消极思想侵蚀,保持肌肤健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意义非凡。一些长期积压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一些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不了的民生问题,往往通过媒体曝光后便能迅速得到推进和解决,群众为此拍手叫好。然而批评不是最终目的,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讲,更重要的任务是宣传报道时代创新发展进程中的新事物、新思想、新作为、新风尚,讴歌各行各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家国情怀和社会正能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采访对象具有报道价值,采访前期准备工作是重点。由于预知性新闻的采访对象预计具有被报道的价值,因此这种采访的重点在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整理、分类,判断其采访价值;制定采访计划等。准备采访的记者,应当力争将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对事件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及相关专业知识有所掌握。在选择采访对象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否具有权成性;二、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否能给人以诚恳厚道可信的形象。在掌握了大量翔实素材后,接着就要和采访对象约定时间,并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设计提问内容和顺序,将主题分解开逐条提问,层层剖解,最后切中主题要害,点睛升华。
例如,笔者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偶然得知,现在群众生活富裕、居住环境优美的山东曹县磐石办事处五里墩村以前非常贫穷落后。笔者和同事深入实地调查了解,采写了《五里墩村:昔日盐碱地 今日聚宝盆》《脱贫路上领头雁》《走出乡村振兴模范路》《村美民富产业强 小康路上红旗飘》等系列专题报道,宣扬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后来省市电视台相继对五里墩村进行采访报道,该村成为全省闻名的齐鲁乡村振兴“样板村”,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突发性新闻是指事发之前没有征兆,现场突发,时间紧急,场面稍纵即逝的事件性新闻,如火灾、地震、车锅等。这类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事先无法预料,往往令人猝不及防,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倚马可待的新闻功底,以机敏的判断力迅速做出现场综合应急反应,以高度冷静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投入到拍摄和采访中,并尽可能抓拍那些弥足珍贵的精彩镜头,运用到后期的新闻制作当中。由于突发性新闻的不可知性,使记者的采访更加接近事实本身,在描述事件的突发状况的同时还把记者的发现、发掘新闻事实的过程原生态地展现给观众,这些都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可信度。突发性社会新闻具有如下特性:
眼见为实。一条来自现场,由记者随机采访而来的新闻,它的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2021年8月10日下午6时,记者在山东省曹县八里湾风景区采访,突然遇到一儿童从桥头落水的突发事件,这名儿童不会游泳,且水域较深,现场又没有救援工具,情况万分危急。这时一名路过事发现场的群众舍己救人,想了很多办法,用尽全力把孩子救上岸,使孩子转危为安。记者抓拍了救人事件的全过程,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该新闻一度成为该台点击率过三万的热点新闻。
过程性给了画面以动感。对突发性新闻来讲,记者和受众处于同一时空里,记者和受众对新闻事件发展状况的了解是同步的,同一视角看事实的进程,画面语言越过了记者的过滤网直接进入了受众视野,并且随着事的发展展开自己的叙述,这种叙述不是记者加工过的而是事实在呈现。比如上面提到的儿童落水的新闻,儿童从落水到群众下水救援,现场急救、到送医院直至落水儿童转危为安,事实的发展推动着镜头的运动,记者和观众一样,直到落水儿童脱离危险才知道他是当地某学校的一名学生。
现场画面还原新闻事实。突发性新闻的画面语言具有声画同步的功效,电视荧屏中新闻画面的展开与记者现场介入事实是同步的,尽管受众接触的新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仍是记者、编辑“二次加工”过的,但相对于每一个新闻画面语言而言,绝对是新闻现场的真实记录和还原,见证了事实发生时的本来形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就很好地运用了随机性现场采访画面,在节目中记者不再是拿话筒采访的“配角”,而是新闻事件中现场交流的重要“主角”。现场画面使新闻变得鲜活、客观,与观众更贴近,能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兴奋点,更容易让受众接受报道的内容。
对于任何类型的新闻报道,精准的报道角度都是十分关键的。记者准确选择新闻角度的能力来源于在生活中的认真观察,对某些事情的深入思考和经验积累以及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整体把握。要完成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表现完美的新闻报道,记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和业务功底,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有一双敏感、善于发现的“心灵”眼睛。那么,该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把握大局,小处着眼。在外出采访过程中,记者面对的是具体的新闻事件,反映哪些问题,从什么方向报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是为了让观众能更客观、更简便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整体,传达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报道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新闻事件,记者把握报道的角度时应该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入手,从小处捕捉新闻细节,从农民通过掌握新技能实现新就业,致富奔小康为着眼点进行报道,从而反映国家在“三农”工作中的新政策、新要求,新时代新农人的新思维、新作为。
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还需要结合一定时期的报道重点。如对精准扶贫活动进行报道时,记者选择报道角度就需要把新闻事件放在扶贫攻坚大背景下去考察和分析,选择能真实反映党员服务群众的事情进行报道,让人们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报道真正了解扶贫攻坚活动的开展情况、重点和目标要求以及取得的成效。
贴近生活,立意求新。记者要要深入生活,善于挖掘和发现新闻事件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立意求新,提炼出“最佳共鸣点”,从一般中选出特殊,从正常中选出异常,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并及时用电视新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报道国营企业改制、个人买下企业并获得成功这一新闻事件时,笔者用了“蛇吞象的启示”作为新闻标题,角度新颖,立意深刻,示范性强,该新闻获得了省级好新闻奖。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要注意新闻报道的选题、立意、采访和表现角度的新颖性,从同类事实、同类事件、同类题材中发现闪光点,从他人意料不到的角度进行独特报道,从而达到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善用比较法选择角度。如报道“大学生就业”和追讨恶意欠薪“老赖”等这类新闻时,报道切忌老生常谈,要推陈出新,努力把旧题材做出新意来。选择新闻报道角度时应注意:今年的大学生就业以及追讨恶意欠薪“老赖”的情况和往年有何异同,各地有无解决这类“老大难”问题的新经验、新措施值得借鉴和推广。比较中出新闻,关键还要学会对新闻报道中发生的问题进行纵横比较和宏观微观比较,如采访企业,让企业用现在与过去比、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把企业自身放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中对比等,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报道角度。
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寻找角度。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善于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通小事中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来反映重大的改革措施和成果。如曹县融媒体中心的参评作品《农民喜领产业分红 家门口致富奔小康》的报道:政府引导农民入股村办“光伏发电、蔬菜大棚”等扶贫产业,农民喜领产业分红金,实现家门口打工,多渠道增收,激活了农村发展动力。记者通过对该典型事例的报道,反映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取得的成效。因此,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寻找新闻角度,以平民化的视角,以接地气的形式表现重大的新闻主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报道效果。
从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仔细观察中选择角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用自己的眼去“记录”新闻事实,用脑去“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特别是要去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事件发生的气氛。往往记者通过观察人物的一种表情、一个眼神就能够发现新闻人物或事件更深入的内涵,更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首先要能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染别人。如笔者做经济新闻报道《“扶贫宽带”架起“信息路”》时,抓拍到一名光缆施工人员鼻尖上一滴晶莹透亮的汗珠,通过这一滴汗水生动传神的特写画面感化受众,反映出电信职工奋战酷暑,扶贫攻坚装光缆的敬业精神。
记者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采访,报道角度力求新颖别致,报道内容求新求深,同时还要努力提高采访报道艺术,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有质量和生命。记者要把镜头对准火热的实践,接地气强底气,涉深水抓活鱼,走转改挖富矿,在真、实、情、活上下功夫,努力推出更多反映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百姓为之动容、与之共鸣的优秀新闻作品,从而讲好新闻故事,凝聚正能量。记者做好现场采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平”视角报道。采访中记者要善于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变采访“俯视”为“平视”。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和感情,是采访能顺利进行的前提。采访时记者要调整好心态,可以通过自己的话语、动作、姿势等,将赞许鼓励的表情动作和情感传递给采访对象,使之在轻松的氛围中配合采访,从而顺利采拍到更加生动的内容。
二、快速反应做好预案。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反应要快,且要拟定科学完善的采访预案,只有围绕采访内容事先尽可能多地了解采访对象的资料信息,才能有条不紊、细致入微地做好现场采访,并适时对采访内容作做出调整。只有反应灵敏快捷,记者才能不失时机地采集到满意的现场同期,抓拍到原始生动的现场镜头。
三、要做有心人。有时忽视一些采访细节会使报道因人为因素产生瑕疵,记者深入现场时,在出镜地点的神态、语言、服饰等细节上都有讲究。出镜地点尽可能选择在事发地及附近;神情、语调要与现场氛围吻合,如现场气氛欢乐祥和,而记者却神情沮丧、语气无力;语言表述尽可能口语化,通俗准确;服饰着装要符合惯例及职业要求。如采访施工现场要戴安全帽,礼宾场合要穿正装,进入医院手术室要穿隔离衣等。
记者只有做好现场采访,才能把采访对象采编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温度、有感情的人,才能把事物采编成活生生的事,节目才能显得鲜活、真实、可信,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让现场感成为吸引观众的兴奋点,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和报道质量,而采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事件中的新闻价值。
总之,了解了预知性新闻和突发性新闻的概念和特性,有助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更好地采编社会新闻,提高报道质量。在工作实践中,电视新闻工作者要用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要扑下身子,沉下心,下到功夫,努力探索,勤于积累,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注意知识更新和完善,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就一定能采编出高质量的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