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党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作用

2022-07-08 12:05
职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摘 要:党校的产生、发展与党的宗旨使命息息相关。为了解决建党初期人才匮乏问题,早期党校人才培养具有注重整合社会意识、注重传播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早期党校的人才培养对于夯实党的建设基础,加强军队建设,推动统一战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早期党校 人才培养 思想作风建设

在历史上,党校并不是憑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会的土壤之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战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拐点。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经历了由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理念文化)的历程,这一选择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的逐步放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从高度自信到动摇的过程。

鸦片战争结束直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出现了巨大的割裂和断层,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背景下,党校应运而生。可以说,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生,党校的产生与党校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一、建党初期党校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

“养成指导人才”,这是党校设立之初的既定目标,也是党校的基本职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尤为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理论界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掀起了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热潮,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新变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开展工人运动、推翻剥削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己任。

但是随着党组织的迅速扩大和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人才匮乏与本领恐慌成了困扰党组织的重大问题。因此,在中共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党就提出了要把运动深入群众中去,开展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的要求。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建党初期的党员绝大部分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少量有阶级觉悟的工人。他们各自的弱点,并不完全与党担负的历史使命相符合。而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多数党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知道怎么在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当中去做工作。

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首次正式提出“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问题。

党开展活动及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党校大量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二、早期党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早期党校并不具有完全正规化的现代教育机构特征,多半只是临时性培训机构,有些甚至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经费。但是党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革命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培训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党校都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鲜明的特点,与一般的培训组织机构截然不同。

(一)注重整合社会意识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上的巨大冲击,战争之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的肆意掠夺还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在巨大的国家、民族危机到来之时,旧时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撕裂,文化陷入崩溃。社会各个阶层、阶级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谋求生存发展。没有统一的信仰,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柱,社会一盘散沙。

党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广泛传播党的声音,向人们尤其是劳苦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思想理论,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整合撕裂的社会意识,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对重铸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注重传播马克思主义

建党初期,党校的基本功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4月,安源党、团委在安源老街一个叫“八十间”的房子内创办了第一个以“党校”命名的学校。

在安源党校,党组织一边教工人读书写字,一边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安源工人的阶级觉悟、斗争精神、组织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925年10月3日,经过精心筹备,在李大钊等人的指导与支持下,北京党组织在西城区新街口蒋养房胡同一所两进的四合院内创办了一所党校,即历史上的“北京党校”。中共中央广州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粤区宣传部部长罗亦农任校长。北京党校的60名学员,均是来自各地的有一定工作能力、学习积极性高、有培养前途的党员、团员。

在北京党校,马克思主义课程是培训的主体和重中之重。通过系统学习,学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安源党校和北京党校是党的历史上早期的两所党校,虽然存在时间都很短,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党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农民、军人,甚至很多党员大部分都是文盲。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党校教学就比较注重联系实际,尽量深入浅出,使学员能听懂、能理解。

1929年12月下旬,毛泽东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其中就党内教育的材料和方法有过明确的规定,如提出十条教授法: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十条教授法很适合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教学,后来一直被沿用下去,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祛除愚昧、引领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早期党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早期党校人才培养对于发挥三大法宝的作用,推动党的成长、成熟,直至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夯实了党的建设基础

共产党历来重视组织、宣传工作。党不断加强思想组织建设,尤其通过举办训练班、创立党校,使党员的思想认识获得了统一,文化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党校教育虽然多以短期为主,且往往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和充足的资金,但是却把最基本的知识、最纯粹的信仰传播给了从事革命工作的每一个人。

党校的创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使中国共产党成长为组织严密、作风过硬、思想纯正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不断走向革命的胜利。

(二)强化了军队建設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年轻的共产党人带着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开始了以农村根据地为中心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这段历史充满了艰难曲折,军队建设多次面临重大危机和考验。

1927年12月,毛泽东创办了“井冈山军官教导队”,专门培养和训练下级军官以及湘赣边界各县的赤卫队指挥人员,后发展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有效地提升了部队军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斗争水平。

1928年10月上旬,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针对根据地人才极度缺乏的现状,提议经常举办训练班,培养干部人才。

此后,尽管战事繁忙,但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井冈山根据地始终没有放松训练班的活动。举办多期训练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队作风的转变,有效地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三)推动了统一战线发展

党校对内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巩固党的组织建设,对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对于推动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扩大党校规模,成立中央党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在瓦窑堡,中央党校举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训练班,专门针对统一战线问题对全体干部进行培训。后来中央党校迁到保安县、定边县之后,逐渐创办了少数民族干部班,对藏族、回族干部进行系统培训,不仅使少数民族学员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

这些有力举措对于加强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永建.民族主体的坚守与高扬——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王振.论中共四大对党校教育发展的贡献[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6).

[3]赵理文.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大兴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