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2-07-07 08:55柯秀青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教学模式

柯秀青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基础教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1)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是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质量直接影响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创新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自动、自主和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效果[1]。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外语教育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构建了“一个中心、三向延伸”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拓展教学时空、推动跨学科交流实现课程内在的驱动变革,深化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 “一个中心、三向延伸”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何克抗指出,要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由教师引导、监控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2],这是国内对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最早引入。此后,国内学者对混合式教学展开了多方研究。黄天娥等提出,混合式教学强调网络教学和面授课堂的融合,主张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同时突出学生个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种教学方法、模式、手段和学习环境的融合[3]。吕晓敏指出,混合式教学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下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针对性更强[4]。简而言之,混合式教学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集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为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其内涵丰富,实施方式多样,主要目的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现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在促学的同时提升教师效能感。

1.2 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

2019年,我国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将新文科建设提上日程。新文科建设主张改变传统文科各自为营的状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开创文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5]。胡开宝指出,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之间鲜有交集,而当前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文科必须要突破自身局限,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推动文科内部尤其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的复合人才[6]。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要求就是跨学科融合。外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英语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分支,必须把握新文科建设这一重要特征,积极思考如何在这门通识课程中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实现自我革新与突破的同时,为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2 线上线下联动,搭建“一个中心、三向延伸”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众多学者在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时,往往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展开[7]-[8],未突出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思想交流碰撞、教学监测督导等教学内容发生最集中、最高效的环节,应凸显其中心地位。因此,本文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将课堂教学摆在了核心位置,并以此为基点进行课堂延伸和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向延伸”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践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一个中心、三向延伸”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图

2.1 教学中心: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革新传统授课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做好“加减法”,即减少填鸭式的知识教学,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增加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维的时间。具体而言,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一是知识解答探讨类教学。此类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以启发智慧、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获得基础性知识,教师在课中聚焦重难点知识的探讨和解答,可通过重难点剖析、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二是能力提升活动类教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学习实践活动的平台和机会。斯克里温纳通过创建体验式学习图谱指出,就语言学习而言,单纯的知识传授(填鸭式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来学习并巩固学习成果[9]。教师既可以组织传统的模拟类语言活动,如课堂发言、话题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应用所学语言,如在教学平台针对课文话题谈论交流、上传语言活动视频、在社交平台用英语交流等,此外,还可以通过3D虚拟情境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特定情境下的仿真英语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在线上线下多途径运用语言,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等。三是价值引领升华类教学,引领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类教学暗含语言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素材,设计活动形式,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堂活动组织等形式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2.2 课前延伸:高效备课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在课前师生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延展性强,这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挑战。课前备课阶段,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语言知识的习得,更要从育人角度出发,解读单元教学目标,挖掘课程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备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聚焦教材内容。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性材料,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从多方面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如教材设计是否科学,立德树人元素是否融入等,实现教材使用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其次,对素材的挖掘要具有超链接思维[10],围绕课本内容进行体系化延伸,如基于语言点、科技文化信息、作者观点等展开拓展,从语言、文化、道德、科技等多方面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科技和职业素养。再次,在挖掘素材时应有意识地融入中国元素,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奋斗历史等的认同和自信,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融通中西的能力。

在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应综合考虑素材的使用方式,基于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预习内容,包括慕课、微课、主题导入阅读、音视频等,发布课程预习任务,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在线打卡、互动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分析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难点,动态调整后续课堂内容安排。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备课掌握基础性知识,带着问题到课堂中寻找答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2.3 课后延伸:总结提升

课后的总结提升是巩固课前、课中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发布多样化课后任务。如在语言知识层面,可发布练习题、小测验检查学生语言知识点掌握情况;在语言技能层面,针对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技能上传与主题相关的延伸阅读、听力、视频、口语话题等材料,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在价值引领方面,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交流学习感想,教师从后台监督反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课后教学环节,教师要及时分析教学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统计数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多渠道了解学生对课程的主观反馈,以持续改进后续教学。

2.4 课外延伸:跨学科交流与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从时空上对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前向和后向延伸,还应从跨学科角度向外延展课程教学,将人文以及科学知识融入语言学习中,这既是新文科建设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挑战,也是由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蔡基刚教授曾指出,通识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打通学科和专业壁垒,帮助学生进行跨领域交流和反思,以便将不同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塑造相对完全和完整的知识结构[11]。2016年清华大学也提出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文理兼备,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结构”[12]。文秋芳教授在构建“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体系时指出,通识教育课、思政课、体育类课程和专业课应同向同行,紧密结合,协同发挥育人功能[13]。跨学科延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帮助学生从跨学科视角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基点将不同学科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之前各自为学的分割状态,从课程教学层面创造一体化育人的大环境。

3 教学实践效果调查

为了解这一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在安徽公安职业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大一非英语专业的两个教学班级共110名学生中开展了基于学习通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教材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1》(第三版)。笔者在最后一次面授课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评价(课程思政融入、语言能力培养等)、教学模式评价(在线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建议四个板块,题型包括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10份,共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27%。

3.1 教学内容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95.33%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充实度高,拓展性强。其中,82%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对个人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特别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和翻译等语言能力;9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内容扩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对警校生的价值塑造十分有利;8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可以强化课堂趣味性,相比传统教学趣味性更高,更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习各方面知识。

3.2 教学模式评价

问卷结果表明,91.59%的学生认为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时空,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课前线上预习和课后主题讨论既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而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聚焦重难点问题,或开展集体教学展示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此外,跨学科教学促使不同课程之间产生关联,教师可以基于课堂语言类素材链接其他学科内容,如教师在英语课程中以诗歌翻译的形式引入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基于课文内容链接法律知识的学习或基于单元主题设计与学生未来职业(治安管理)能力相关的语言活动等,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找到连接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提升总体教学效果。

3.3 教师教学评价和建议

问卷结果表明,93.46%的学生对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有延伸,能够合理进行线上线下有机教学。同时,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课外内容比例,如介绍中外新闻、中外优秀文化、课外语言知识等。由此可见,学生十分关心国内外发展动态,对个人文化内涵提升等方面的需求较大。也有学生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的实用性,融入职业英语内容,以应对未来的职业需求。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中心、三向延伸”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延展教学时空、推动跨学科交流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构建立体化学习空间、一体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借助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跨学科思考,将知识能力、行动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会学、学会”[14],为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孙文科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