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质量体验 促进量感发展
——以《克和千克》教学为例谈学生量感的培养

2022-07-07 09:00李柳英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回形针黄豆苹果

文|李柳英

一、立足整体,系统分析

纵观人教版小学阶段质量单位教学的安排,主要分布在两个阶段。

?

从教材编排来看,《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质量单位,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为三年级继续学习较大的质量单位“吨”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个单元的结构安排,具体如表1。

表1

我们只有立足整体,在整体中分析知识架构,才能更好地明晰每个例题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二、立足课堂,多重体验

1.多重感官参与,体验1克、1千克。

1克和1千克是质量的标准,只有准确建立了1克、1千克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参与物体质量的问题解决。尤其是1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如黄豆、回形针等,多重感官参与体验,在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中充分感知1克的质量。

(1)称一称。

用天平称出1枚2分硬币的质量,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2)掂一掂。

把1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一下,很轻很轻。

(3)说一说。

师: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1粒黄豆,一枚回形针……

师: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它们重1克呢?

生:因为它们都很轻。

(4)比一比。

师:1粒黄豆、1枚回形针比1克重还是轻呢?用天平验证。

发现1粒黄豆和1枚回形针都比1克要轻。

(5)估一估。

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1克的回形针呢?用天平来验证一下。

(6)辨一辨。

为什么1克黄豆有些是3粒,有些是4粒,而回形针都是2枚呢?

……

这一系列的操作,充分调动了身体的多个感官,1克的质量感知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为后续感知几克奠定了很好的体感经验。

1千克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可以借鉴1克学习的方式,在得出1000克=1千克后,课堂上我们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1千克”?

生1:我用掂一掂的方法,感受1千克有多重。

生2:我想知道几个苹果大约1千克,鸡蛋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1千克的食盐和1千克实心球,你们觉得哪个更重呢?

生1:实心球更重。

生2:一样重。

师:哪个结论才是正确的呢?

生:一样重,因为它们都是1千克。

师:是啊,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和它们大小没有关系。

师:那么几个苹果大约1千克?几个鸡蛋大约也是1千克呢?

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同时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建立了联系。4个(5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12~16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2.多种活动设计,感悟几克、几千克。

1克、1千克是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几克、几千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几克、几千克,这才是量感建立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设计多种活动的方式,不断地刺激身体感知,在各种活动中加深对几克和几千克的感悟。

活动一:放一放。

师:1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如果我要得到2克,可以怎么放呢?

生1:在手心再放1枚2分硬币,2个2分硬币大约是2克。

生2:1克黄豆大约有3粒,我放大小差不多的6粒黄豆,大约是2克。

生3:我放4枚回形针,因为2枚回形针大约是1克,4枚就是2克。

师:那如果要得到5克、10克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2克(5克、10克)的(硬币、黄豆、回形针)放在手心,感受一下质量。在放的过程中有他们的体会,有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活动二:算一算。

师:我们已经知道4个(5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箱苹果有20个,大约几千克?

生1:20÷4=5,有可能是5千克。

生2:20÷5=4,也有可能是4千克。

师: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这一箱苹果重5千克;如果是5个重1千克,那就只有4千克了。我们可以通过算一算的方法来知道一箱苹果的质量。

师:这里有2千克鸡蛋,你能试着算出大约有几个吗?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算一算活动,换一种方式感受几千克,学以致用。

活动三:比一比。

师:一节电池的质量大约是10克,小朋友带来的物品比10克重还是比10克轻呢?

生1:一个鸡蛋比10克重。

生2:一个苹果比10克重很多。

生3:一块橡皮和10克差不多。

生4:一个小夹子比10克轻。

在比一比的活动中,学生再次体验到了轻与重,为后续进一步估量物体的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四:估一估。

师:请大家估一估,这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生1:一个橘子大约100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估的?

生1:因为一个苹果大约200克,一个鸡蛋大约60克,这个橘子比苹果轻,但比鸡蛋重,所以大约是100克。

生2:我也估100克。

现场称——110克,全场响起掌声。

生3:这个书包大约3千克重,因为1个实心球大约1千克,我感觉它比两个实心球还要重。

现场称——4千克,学生有点失落。

师:你已经很厉害了,和准确值很接近了,要是再拿出一些书,就变成了你估的3千克了。试着拿出1千克,好吗?

学生能灵活选择参照物,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感知来进行合理的估量,大家在互相补充比较中,将一个个身边的物体的质量一步步逼近准确值,这在原来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此刻真实地呈现在课堂之中。

3.多元角度评价,内化“克”和“千克”。

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加入了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的小组活动形式,再加上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如何不受这些干扰,就需要我们在评价上下功夫。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模式,只有课堂评价到位了,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按照预设一步步达成目标。

【教学思考】

1.从教师评价到师生、生生互评的转变。

在整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积极参与,从以上的若干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教师必要的鼓励、肯定的评价以外,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他们或者以掌声和微笑、或者以反驳和建议等,用多种形式来评价自己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亲近课堂,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

2.从只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全面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价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在本单元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采用了动手实践,评价也从只关注知识点的达成到关注学习的过程中来,小组合作是否有序,动手实验是否规范,课堂倾听是否专注等等。

通过课堂实践,我们更坚信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如评价不到位,就会只看到热闹的场面,看不到静静的思考。有静有动,动静自如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努力的目标。

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应该立足课堂,向课堂要效率,多重体验,层层深入,让“克”和“千克”的量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生成。

3.立足生活,灵活运用。

(1)课前走进生活,初感知。

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缺乏,有意识提早很长一段时间让学生在家里、在超市等可能接触到“克”和“千克”的环境中去浸润。尤其是超市里有很多的商品包装袋上都有明显的质量标记,哪怕每次多看几眼,多掂几次,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我们需要的时刻都能一触即发。由于课前学生都有了生活的初体验,所以他们对于“克”和“千克”不再陌生,甚至有种似曾熟悉的感觉,有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2)课中贴近生活,深体验。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克”和“千克”,课中我们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材料。例如黄豆、回形针、鸡蛋、苹果、橘子、电池、大米、洗衣液、书包等等。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对物体的体验感也特别强。课堂上学生沉浸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不断掂量,不断体验,其实是在强化感知物体的质量。所以课中贴近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有利于“克”和“千克”量感的形成。

(3)课后融入生活,活应用。

学完这个单元内容后,并不意味着对“克”和“千克”的学习也随之按下暂停键。课后我们要融入生活,活学活用。如果此时我们再次走进超市,看到熟悉的物体,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去买苹果,买几个,大约有多重,需要多少钱等等,我们的脑子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不仅仅是《克和千克》的教学,更是所有数学教学内容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回形针黄豆苹果
黄豆变形记
数黄豆
漂浮的回形针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黄豆枕头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