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湿热化瘀膏外敷联合西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2022-07-07 03:36张乐群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静脉炎黏度静脉

张乐群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 杭州 310000)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变,多见于四肢和胸、腹壁等部位,其主要表现为沿浅静脉循行处红、肿、热、痛,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硬结,表面肉眼可见的索状静脉,病久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该病多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引起,与创伤、药物、肥胖、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紧密相关[2]。目前西医治疗多采取抗感染、抗凝、扩血管等治疗,虽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其疗效并不显著[3]。研究显示传统中医药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散风止痛等治疗方式治疗该病效果良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抗凝血、降脂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等紧密相关[4]。笔者2018年12月—2020年7月选取104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清湿热化瘀膏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4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均为本院收治,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52 例。对照组中男32 例,女20 例;年龄34~61 岁,平均年龄(43.9±5.6)岁;病程1~14 d,平均病程(6.4±2.1) d;患病部位:上肢15 例、下肢37 例。观察组中男28 例,女24 例,年龄32~63 岁,平均年龄(46.2±6.3)岁;病程2~13 d,平均病程(5.7±1.9)d;患病部位:上肢13 例、下肢39 例。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部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5]中血栓性浅静脉炎相关诊断标准,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等确诊;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2)首次发病,病程在2周之内,处于急性期;3)本次就医前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4)患者以及其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软组织、皮肤感染以及急性蜂窝组织炎等疾病患者;3)药物过敏者;4)合并深静脉血栓者;5)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给予头孢呋辛酯片(汕头金石制药总厂,H19990235,0.25 g*6s)口服,1次/天,0.5 g/次;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H51020723)10~20 mg加入200 mL的生理水静脉滴注,1次/天;利伐沙班片(拜耳医药保健股份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77,10mg*5片)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观察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在患处外敷本院自制清湿热化瘀膏外敷,即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当归、丹参、紫花地丁各50 g,碾磨成粉过筛,加入凡士林均匀搅拌成膏状,取适量于无菌贴上,敷于患处,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青蛇毒”相关疗效标准评定。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症状与体征评分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肤色、肿胀感、疼痛、索条状物或结节、静脉超声变化等主要症状与体征,依据其从轻到重分别记0、1、2、3分[6]。

2.3.2 血液流变学检测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及高切血液黏度、低切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3 结果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4 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过去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故临床研究中受到较少的关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因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限[7]。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数据显示0.75%~40%的患者发展为深静脉血栓,0%~17%的患者演变为肺栓塞[8]。

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归为传统中医学“青蛇毒”“赤脉”“恶脉”等范畴。多由于湿邪流注脉络,郁久化热,煎熬血液而成瘀,瘀血阻脉,营血运行不畅,水液外溢,故肿胀、疼痛;瘀久化热,而见硬结红肿。治疗则宜清热祛湿、活血散瘀。笔者采用清湿热化瘀膏外敷治疗该病,中药外敷通过药物穿透皮肤屏障,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层,经由真皮层的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药物还可以直接经过皮肤附属器官(毛囊和汗腺等)吸收,在皮肤局部发挥作用[9-10]。清湿热化瘀膏中金银花清热解毒,金银花中有效成分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溶解血栓,增加血浆中纤溶酶活性,促进纤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11];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黄芩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阻断TNF-α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合,抑制启动炎症反应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12],黄连、黄柏中的有效成分能降低IL-6、TNF-α水平,减少血管炎性浸润以及炎性介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血管钙化[13];大黄泻热逐瘀,大黄素可降低TNF-α、IL-6、IL-1β水平,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14];当归活血补血,当归有效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下调促炎介质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加快血液流速,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滞性,抗血栓形成[15];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丹参中有效成分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以及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16];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紫花地丁水提物可减少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6以及IL-1β等炎症介质[17]。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病例(治愈+好转)达50 例,总有效率为96.2%,而对照组有效病例为44 例,总有效率为84.6%;观察组效果为优(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肤色、肿胀感、疼痛、索条状物或结节以及超声静脉分级等情况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及高切血液黏度、低切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制清湿热化瘀膏外敷联合西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减轻症状与体征,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猜你喜欢
静脉炎黏度静脉
润滑油运动黏度对机械式变速器换挡性能影响分析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颈内静脉的静脉丛引流模式及影响因素
测试条件对橡胶改性沥青黏度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内燃机油黏度特性和分类标准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静脉曲张“喜欢”谁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