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添容,旷 丽,王根群,杨灿洪,黄艳飞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630)
脑卒中是一种以高致残率为特点的疾病,脑卒中患者压疮发病率为16.2%~30%。根据压疮的严重程度,其平均愈合时间为28~155天。有研究显示,发生压疮的老年患者较无压疮的死亡率增加了6倍。交接班是确保护理工作整体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关键环节,为护士间互动和交流提供平台。但在临床工作中,传统的口头交接班模式存在内容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沟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给压疮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尤其是往返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求治的患者。
SBAR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沟通技术,是以证据为基础、标准的沟通方式,由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四部分组成,分别显示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导致、问题可能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的沟通程序。我科应用SBAR模式对1例老年脑卒中合并4期压疮的患者实施压疮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72岁,因“运动迟缓5年余,加重伴骶尾部溃烂1年余,加重1周”,诊断为“压疮4期、脑梗死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于2018年5月20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皮肤发红,逐渐溃烂,伴有黄色渗液及臭味,范围逐渐扩大,多次于当地医院清创换药、抗感染等治疗但效果欠佳,骶尾部皮肤仍迁延难愈。近一周皮肤溃烂较前加重遂再次入院治疗。入院查体:神志清醒,留置胃管、尿管,被动体位,体形消瘦,轻度贫血貌,面具脸,失语,骶尾部压疮大小约为13 cm×6.5 cm,可见大片黑痂,基底红,有少许黄白色分泌物,味臭。右上肢肌力Ⅲ级,呈屈曲状,左上肢肌力Ⅰ级,双下肢肌力0级。“脑梗死”病史5年,“帕金森综合征”病史4年,“高血压”病史7年,住院期间血压控制波动在118~132/62~94 mmHg之间。过敏史:阿莫西林。患者入院期间、转诊社区医院治疗期间、出院后,我科应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压疮护理交接表,实行连续动态的压疮管理,实施规范有效的压疮护理措施。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干预和随访,患者于2018年10月骶尾部压疮完全愈合。
2.1 建立SBAR交接模板 在国内SBAR标准沟通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科在脑卒中患者压疮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SBAR模式压疮护理交接表模板(表1),即S:病人的床号、姓名、目前病情;B:病人的主诉、阳性体征、与压疮相关的病例资料;A:最近疾病变化情况,疾病变化相关性分析(可能与什么有关);R:对压疮护理问题处理的建议、措施与方向,(即需要做什么)。表格采用勾选的形式,将需要交接的信息设计为选项,部分不能勾选的内容采用简单书写的方式完成。
表1 SBAR模式压疮护理交接表模板
2.2 SBAR交接模式的培训和实施 通过集体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方式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SBAR模式的内涵、优势及使用方法等。经护士长考核后,结合压疮护理工作经验,选出5位护师,成立SBAR模式专项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要求值班护士每班对本例交接班时,根据SBAR压疮护理交接表中记录项目逐项进行详细的床旁交接并签名,夜班护士在每日护士晨会时汇报本例压疮基本情况,出现特殊情况时在医护大交班时进行汇报。交接表每日由SBAR模式专项小组成员进行检查,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即时反馈给值班护士,并督促改正。
2.3 入院期间SBAR模式的应用实践
2.3.1 入院第1天 护士通过SBAR压疮护理交班表采集整理患者病例信息,重点评估记录患者压疮治疗情况,动态分析影响患者压疮愈合的主要因素,及时调整并确定当前的压疮护理方案。根据SBAR护理交班表采集整理的信息,确定入院期间护理措施重点为压疮处理(外科清创、机械性清创和自溶性清创)、营养支持、预防控制感染。本例清创后压疮分期为4期,予清创胶涂于表面,藻酸盐银离子抗感染,无菌泡沫敷料吸收渗液。根据本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可见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加强换药的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污染。其次请营养科会诊,予肠内营养液1 000 mL/d,乳清蛋白粉25 g/d,静脉滴注白蛋白。
2.3.2 入院第11天 患者压疮创面较前好转,黑痂清除完毕,表面可见少许黄色分泌物及红色肉芽组织,可探及尾椎骨。根据SBAR交班表采集的信息,调整压疮处理方式,改行骶尾部负压辅助治疗,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调整药物“头孢噻污钠舒巴坦钠”继续抗感染治疗。
2.3.3 入院第21天 拆除患者伤口负压装置,伤口范围由入院时13 cm×6.5 cm缩小至11 cm×5.5 cm,大量肉芽组织生长,无化脓及臭味,为压疮Ⅲ期。根据SBAR交班表采集的信息,予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创面,藻酸盐敷料促进肉芽生长,无菌敷料吸收渗液。进一步加强患者营养,予鼻饲肠内营养液1 500 mL/d。
2.4 三级医院-社区医院SBAR模式的应用实践 患者于入院第24天转诊至我科护联体社区医院,继续实施SBAR沟通模式,应用SBAR压疮护理交接表,由主管护士与社区护士逐项进行详细的床旁交接并签字。沟通结果为:骶尾部压疮范围约为10.2 cm×5.5 cm,创面见肉芽组织生长,无化脓,确定护理重点为压疮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主要护理措施为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创面,藻酸盐敷料促进肉芽生长,无菌敷料吸收渗液,鼻饲肠内营养液1 500 mL/d。同时建立专项小组—社区微信群,每周群内发送SBAR压疮护理交接表对患者病情进行沟通指导,并一式两份打印,科室与社区分别保管,由护士长每周督查完成情况。
2.5 出院后延续护理SBAR模式的实践应用 患者于2019年7月社区医院出院后,我科SBAR专项小组继续应用SBAR沟通模式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家庭照护。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出院后1个月每周随访1次,1个月之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方式为手机APP随访软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出院前指导患者家属下载手机APP并使用;②指导患者家属在APP上上传压疮图片,随时反馈皮肤问题,同时APP每周定时推送评估表至患者端,家属进行勾选后反馈至后台;③当患者家属未如期完成资料采集时,SBAR专项小组对其进行电话随访收集资料,并强调随访的重要性;④SBAR专项小组结合反馈信息,完成SBAR压疮护理交接表推送给患者家属,并推送疾病相关健康宣教内容,指导家属居家护理,必要时回院复诊。随访3个月后患者病情稳定,骶尾部皮肤完全愈合。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为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可避免沟通不良,从而增加团队合作和凝聚力。笔者所在科室合并压疮的老年病例较多,为提高护理交接班质量,确保护理措施的落实,保证患者安全,故我科尝试将SBAR模式应用于压疮的护理管理,同时在住院、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护理过程中开展。
本研究通过建立SBAR模式压疮护理交接表、制订护士标准化交接班规范和流程,应用于护护、护患之间病情交接工作实践中,使病情交接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院内、院外配合默契,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保障了患者接受良好后续治疗和连续性护理,实现了全程无缝隙的压疮管理。此外,SBAR模式培养了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护士评判性思维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医疗团队的良好合作与有效沟通。总之,SBAR模式对压疮的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今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继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