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该白陶女俑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巩义市,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为国家三级文物。
女俑为白陶胎,模制而成,头梳盘髻,细眉长眼,小鼻小嘴,面容富态并带微笑,神情怡然,身穿长裙。长裙于胸部用一长带固定,长带在胸前作结并交叉下垂。长裙采用阴刻手法,间隔均匀地刻有竖纹,随着长裙上窄下宽的走势,竖纹呈扇形打开,为长裙衣褶,使长裙飘逸灵动。该白陶女俑身姿呈蹲坐状,左手握拳自然抬起,右臂下垂置于膝盖并入怀中。该白陶女俑白衣上施褐彩,但几未可见,双脚及小腿部位施黑彩,似足登黑靴,但颜色也几未可见。从形制来说,该白陶女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受唐代“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厚葬之风的影响,该白陶女俑属丧葬用品,明器,其本身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另外,该白陶女俑的制作过程涉及模制、雕刻、粘接等工艺,也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
在该白陶女俑修复前,前人已对其左肩、左腿、左小臂及右肩四个部位进行过粘修,但是前人粘修痕迹明显,粘接材料高出随型面,而且粘修时未进行着色做旧工作。此次修复前,该白陶女俑左臂再次从左肩部残断,左腿也再次从左腿根部残断,右肩和左小臂处虽未残断,但是原先使用的粘接材料老化严重,且发生了变色。为使该白陶女俑得以稳定保存并符合陈展的美观要求,今人对已残断的左肩及左腿处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工作,重新打开暂时还未残断但粘接材料已老化的左小臂、右肩两处,这两处也需进行系列修复。图1是该白陶女俑修复前状况。
图1 白陶女俑(唐代)修复前状况
为了延长这件白陶女俑的寿命,也为了使该白陶女俑得以稳定保存,现需对该白陶女俑进行修复保护,修复工作分七个步骤进行。
为了使白陶女俑的右肩及左小臂粘接面更加牢固结实,需重新进行粘接,需重新打开该白陶女俑的右肩及左小臂。另外,粘接完毕后,还需进行一系列的修复,以使其达到展陈的美观要求。
该白陶女俑所用的粘接材料老化严重,接缝很好打开。以打开右肩处的接缝为例,在需要打开的右肩缝隙的左右两边下方衬垫上木块,且为防止坚硬的木块对右肩处的陶质及白陶色造成损坏,在木块上方会再衬垫上厚棉片,用小刀刀尖对准原先老化的接缝,随后用小锤轻敲刀背,几下之后右肩处原接缝即可开裂。对左小臂处原来的接缝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解,注意在分解的过程中,下面衬垫的木块要随型,可用小刀、小钢锉、打磨机等将木块切磨出随型面,防止木块上存在不恰当的支顶点,影响刀尖的受力。
待原粘接且已老化部位打开之后,修复人员会对左肩、右肩、左小臂、左腿根部的残留胶料进行剔除,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下一步重新粘接的时候,器物发生变形错位。首先,需要使用医用手术刀将断碴面上大块的胶料剔除,其次,再选用医用钢针将深入在断碴面小凹坑里面的胶料进行细致的剔除。剔除过程中可配合使用长毛鬃刷、洗耳球等工具,将剔除下来的胶料清理干净。在剔除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一定要保留好断碴面上凹凸不平的状态,为之后的粘接提供接碴依据。
断碴面上的残余胶料清除干净后,再次用长毛鬃刷将断碴面扫除一遍。将其上的浮尘扫除干净后,即可用熬制好的、稀稠适宜的桃胶对断碴面进行均匀批灌、涂抹。使用桃胶对断碴面进行加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粘接后的器物更加牢固持久。在批灌、涂抹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桃胶流动的速度及方向,让桃胶只在断碴面上加固,防止桃胶沾染到白陶表面,影响白陶表面干净、漂亮的乳白色。待第一次加固的桃胶干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批灌、涂抹,使断碴面彻底地加固结实。
本次选用的粘接材料是用环氧树脂E-44和聚酰胺树脂650调配而成的,调配比例为1∶1。首先粘接左腿根部,将调制好的环氧树脂粘接料用批刀均匀地、薄薄地涂抹在左腿根部即将要连接的两个断碴面上,然后用吹风机将涂抹上的环氧树脂加热并吹得更匀后,将左腿与身体相连接的相对应部位对好碴口,并比对该白陶女俑右腿的左右、高低,确保左腿的左右、高低与右腿相对称。之后用白布带将粘接的左腿与身体捆扎固定牢,防止移位,待24小时后打开白布带,左腿与身体的粘接即算完成。左腿粘接好后,即可保证该器体整体的平正,不歪斜。随后即可按照先左肩、再左小臂、最后右肩的顺序对其进行粘接,采用的粘接方法与左腿的粘接方法一致。在粘接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对好碴口,调整好位置,并用白布带捆扎结实,防止粘接完毕后白陶女俑的胳膊发生歪斜,带来返工、误工的麻烦,且浪费材料。
虽然在涂抹环氧树脂粘接料的时候会尽量涂抹薄薄的一层,但是为了粘接牢固,当两个断碴面粘接在一起的时候,粘接料受到挤压,还是会有少量的粘接料从缝隙处溢出,环氧树脂粘接料干后需对这些从接缝处溢出的多余粘接料进行锉磨,确保接缝随型,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基础。锉磨时采用的工具有医用手术刀、平角钢锉、三角钢锉、半圆钢锉及粗砂纸等,根据被锉磨的随型面不同,相应地选用不同形状的小钢锉等工具进行锉磨。值得注意的是,该白陶女俑的左肩、左小臂及右肩这三个部位,粘接面是非常小的,左小臂粘接面处直径甚至只有0.7~0.8厘米,所以在锉磨的时候用力要非常小心,防止用力过猛而使器物断裂,给器物造成二次伤害。另外,在锉制或打磨的时候要掌握好着力点,防止在器物上锉磨出凹坑。
为了使粘接的部位更加牢固持久,我们仍需对实物粘接部位上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缝隙进行灌制和批制。首先用薄刀片挑取一些酒精溶解的漆片稀料,对所有的粘接部位进行一层薄薄的、稀稀的批灌,稀料会流入细小的缝隙,起到加固的作用。待第一遍灌制的稀料完全干透后,需进行第二遍灌缝。此时在酒精溶解的漆片稀料中加入一些研磨细腻的白色颜料,调制出稀稀的色料,沿着第一遍的灌缝进行第二遍灌制,使色料深入缝隙。注意,在进行两遍灌制时,均需要用薄刀片控制好灌料流动的速度和方向,不要使灌料滴落或流动到实物表面其他位置,影响实物的外观。第二遍完全干透后就可进行接缝的批制。在第二遍色料的基础上再加入白色,调制出浓稠的色料,用不锈钢批刀挑取调制好的色料将所有的接缝批制一遍,使粘接缝处不存在低于随型面的凹坑。批制的时候尽量使批缝小而窄,方便进行随型打磨工作。
为了使该白陶女俑缝隙部位与实物部位随型平展且衔接自然流畅,需对所有的批缝部位进行随型打磨。随型打磨采用的工具有手术刀、小平锉、三角锉、圆锉、粗砂纸等。首先,用手术刀对批缝部位上高出随型面的地方沿缝隙两边刻除一遍。其次,选用各种不同型号的小钢锉对批缝部位进行随型修整。在此过程中,要掌握好小钢锉与缝隙接触的角度、方向及面积大小,防止小钢锉打磨到实物表面,损坏实物的外观。最后,再选用150目的粗砂纸,把所有的批缝部位打磨一遍,打磨的过程中要用剪刀将砂纸剪成适宜的大小,防止砂纸打磨到其他部位。随型打磨的工作由粗到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无论是用手术刀、不同型号的小钢锉还是粗砂纸等,都要注意不要打磨出低于随型面的凹坑,防止带来返工、误工的麻烦。随型打磨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下一步的着色、做旧工作。
为了使批缝部位的颜色同该白陶女俑实物部位的颜色一致,需对批缝的各个部位进行着色、做旧工作。首先,在无水乙醇泡制成的漆片稀料中加入白色颜料,在调色盘中用5号油画笔进行调制,调制出较浓稠的与实物部位相一致的颜料,后转入不锈钢小杯中用塑料薄膜封好备用。用医用药棉自制多个大小不等的棉扑子备用。着色时,用棉扑子从不锈钢小杯中蘸取调制好的白色颜料,扑拓到需要着色的、已打磨好的缝隙部位,使白色颜料呈片状拓到需着色的部位。根据需着色部位面积大小及角度的不同,应灵活选取不同大小的棉扑子。特别是左肩、右肩相对应的腋下缝隙部位及腿根部位,因小棉扑子无法深入,可选用小工字笔进行着色。待第一遍着色完成并自然风干后,再用7号油画笔从不锈钢小杯中蘸取调制好的颜料,用戴有医用橡胶手套的食指轻轻地拨制该油画笔,使其上颜料薄薄而均匀地崩弹到需着色的部位上,弹制时,第二遍的颜色需部分压制在第一遍的颜色上,不可全部弹制上,让两遍颜色错落有致地呈现。
经观察,该白陶女俑实物部位上还呈现出一层薄薄的土锈附着物色,为使所有已着色的部位上也呈现出此种土锈附着物色,需对所有已着过色的部位进行做旧处理。同样在无水乙醇泡制而成的漆片稀料中加入相应的矿石粉颜料,用油画笔调试出稀薄的土锈附着物色。然后用7号油画笔蘸取调试好的土锈附着物色,用批刀进行拨制,使其上的土锈色崩弹至需要做旧的部位上。注意在弹制的过程中,要掌握好颜料崩弹的程度,即该土锈色不能将着色的部位完全覆盖,只能部分少量地点缀及弹制,至此,该白陶女俑的修复即算完成。修复后的白陶女俑通高16.7厘米。修复后的白陶女俑如图2所示。
图2 白陶女俑(唐代)修复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