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潇潇,王文静(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中国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竹编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竹编具有实用性强、观赏性佳等特点。其制作以“简”为要,结合“弯、削、刻、镶、拼”五种主要的加工手段,形成了南通竹编的特点。南通竹编作品造型多变、功能各异、技艺精湛、手法灵活,其制作工艺体现了现代与传统兼容、实用与艺术并重、借鉴与原创融通、自然与人工交合的理念。
南通海门竹编(图1)作为地域性经典手工艺,在一代代手工匠人手中流传,蕴含着独特记忆和乡村情感。竹编被列为南通海门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主要分布在海门市天补镇广丰村、通海村、建安村,并辐射至海门全市及周边通州区等地。南通海门竹编的传承一般以父传子、子传孙的形式,祖代相传沿袭。
图1 传统海门竹编
早期的海门竹编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主要类型为筛、盘、篮、筲箕、席子等。竹编技艺较复杂,大致要经过园内砍竹、按尺寸锯竹、滚刨竹节、对开开竹、打篾条、剖丝、切丝、抽丝、刮削、磨光、编结等十几道工序。以做筛子为例,首先做筛垫,其次做筛壳,最后圆筛子。再按洞眼的大小,做成蚕豆筛、黄豆筛、米筛、麦粞筛;篇与盘的工序与筛大同小异,有大小篇之分;席有夏天睡觉用的凉席、老式插架子床撑在床三面的撑席、晒粮食的卷席,也叫卷徘。其中,海门竹编装饰还常编织出“囍”或“福”字纹样,反映了当地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海门竹编产品类型逐渐从传统的日常用具向工艺品过渡,其工艺理念融竹编的装饰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比如竹编手艺人陆善康制作的普洱提篮,就融入了现代人的饮茶喜好,提升了制作工艺的难度。传统与现代结合已成为竹编复兴发展的重要方向。
笔者尝试为传统竹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与文创产品相融合,为传统竹编再设计提出构想,实现其传承与创新。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终会走向消亡。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出路,只有创新,传承才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竹编技术不管是在用材上,还是编织技术上,都体现了工艺的丰富性和地域性。这些技术方法恰恰是文创产品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如通过对竹编技术中的编花技术与透空技术进行改造,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之中,能使竹编文创产品设计思想在物化的过程中,实现竹材的有效运用,继而形成紧密的产品结构与多样的审美形式。借助这种“理性”的工艺手段对竹材进行“因材施艺”,设计出来的文创产品会呈现出“材美工巧”的美学特征。
在竹编的设计方面,笔者将传统竹编工艺和生肖牛结合,设计出牛气冲天竹编灯罩(图2、图3)。竹编灯具是指将传统竹编工艺的表现形式融合在现代灯具设计当中,是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的产物。生肖动物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还是中华民族彰显于世界之林的文化符号。现已设计完成的作品外形提取自十二生肖动物中牛的动态元素,其外形为牛,功能设计为灯具。为生肖动物灯具大体外形,结合竹编编织工艺进行表现。灯身由块状编织达到几何图形的立体效果,同时立体结构生肖象征着每一年过得踏实、稳定。此外,外部加以部分镂空设计点缀,寓意每一年光亮和幸福都满溢。
图2 牛气冲天竹编灯罩效果图1
图3 牛气冲天竹编灯罩效果图2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这促使生产速度加快,且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但传统的竹编生产方式大多仍为手工小作坊,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
在技术上,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编织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编织的原材料也不必是竹子这种植物本身,还可以使用竹纤维粉代替,使竹编产品在生产上逐渐从手工生产为主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过渡。如将灯具与竹编相结合,利用3D技术、数控技术等,实现竹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及智能制造,丰富竹编产品的设计,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并体验到竹编技艺的工艺价值与美学价值。通过计算机控制3D打印系统进行逐层堆积材料,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物体的一个制造过程。
目前,在打印材料的竹纤维粉含量和后期产品性能上虽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尝试,但3D打印技术的融入必将使竹产品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比如,在灯具产品设计中将灯罩与竹编盆栽,采用竹纤维素为材料的3D打印技术,整体设计不但具有现代简洁的时尚外观,而且在细小结构的精度处理上能达到完美的准确效果。通过参数化编织程序,可以实现不同尺寸竹丝间的自由组合与切换,实现多样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更加方便吸引高精尖人才,提升竹编附加值。例如,西南交通大学的杜鹏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提出一种智能竹丝编织机控制系统,使竹编图案更加多样化,提升了编织效率。生产出数控智能机械化精细竹丝制作及编织机器,可以打破手工编织的传统局限,实现竹编的自动化。
传统竹编除了在产品造型与生产模式上需要改进以外,在色彩与材质组合使用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竹编在色彩方面应当选用符合当代审美的主流趋势的色彩,以符合大众审美。
传统竹编颜色单一,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当今社会,商品五颜六色,竹子本身的颜色难以使竹编受到广泛的认可与喜爱。搭配得当的色彩,总能吸引人们的视线,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竹编在色彩上可以使用染色工艺,使色彩更加丰富。
现代竹编的染色方法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染料染色法,也就是物理染色法,使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竹编色泽艳丽、经久耐用,而且工艺也十分简单;另一种是化学染色法。化学染色原理是使化学药品被竹子吸附,进入细胞壁,使竹子主要纤维成分发生颜色的改变,这样可以让竹子色泽艳丽,制作出让人满意的颜色。当使用竹子本身以外的材质制作竹编工艺时,如已经提到的竹纤维粉,在使用时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彩色黏合剂,制作出需要的颜色。
在竹编产品的材质方面,如果只使用竹子本身一种材质,时间久了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材料的组合使用,会使一个物品拥有多种属性,更加美观,不易引起审美疲劳。竹编产品的制作可以与其他属性的物质组合使用。比如将竹编与布艺结合。竹编总体上属于硬性材质,过度弯曲会折断,而布艺是软性的、可折叠的材质。如果将竹编提篮中间部分跟布艺进行结合,在色彩上借助布艺的丰富色调和图案可实现颜色上的突破,在材质上实现竹编提篮折叠收纳的功能。这两种材质结合,也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并济的文化思想。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不愿意消费竹编之类的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更加偏向于简单方便的生活用品,以至于现在塑料以及各种复合材质的产品迅速取代了竹编之类的手工艺品。
传统的竹编产品风格过于呆板,手工艺人盲目且大量制作传统老式外观的竹编产品,没有根据现代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创新,挖掘竹编艺术的内在价值。如今,人们的需求早已不是多年以前满足生活使用而制作的实用工具,而是更希望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有愉悦的心情,由从前物质层面的匮乏逐渐转到精神层面的需求。
传统竹编制品的制作主要是由手工艺人纯手工制作而成,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且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外观和造型的陈旧,不符合当代审美,让本就缺乏学习耐性的当代年轻人更加没有学好这门手工艺的决心。
目前,中国竹编产业一直处于手工、传统和小作坊式加工模式,缺少现代化设计、工业化设计、现代技术和集成化加工的发展理念,这严重阻碍了竹编产业的发展。传统竹编产品制作需要技术人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制作出成品,但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随时都可能需要大量全新造型设计的竹编现货产品,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显然效率过低。
综上所述,传统竹编虽然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如今物资丰富、商品种类繁多、可选择性更广的现代社会,传统竹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竹编文化和当代人审美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对竹编的造型与色彩以及生产方式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提高竹编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竹编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