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取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7-07 04:06刘丽君吴景泰路正幸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刘丽君 吴景泰 路正幸

摘要:职业取向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倾向性,是构成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职业取向适当与否,对未来适应和坚守岗位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将职业取向与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相结合,对进一步解决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针对性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取向;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方向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诸多社会因素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同时,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人才需求错位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职业、职位和岗位的需求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本研究以职业取向为引领,致力于实现高校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及授课效果的优化,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再不断更新。对人才的需求从重视学历逐渐向注重能力、注重内涵、注重操守等方向转变。社会岗位的高规格人才需求,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技能也随之提高。逻辑思维、认知负荷管理、感知构建、计算思维、新颖性与适应性思维、新媒体素养、虚拟协作、跨学科能力等技能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从传统的专业技能教育向跨专业及跨行业教育转变,进而向培养适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二、高校就业课程的设置

高校的課程设置除了专业课以外,通识课程、实训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就业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极为重要。针对社会人才的岗位需求,高校教育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还包括学习能力、思维逻辑、人际交往技巧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职业素质、职业操守教育、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管理技能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必不可少。其中职业素质是学生任职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态度和意志、工作和职场思维、职场规则、常识等。而职业管理技能包括自律性、获取信息、整合和利用资源、理解和分析职业环境的综合能力。这些课程的学习效果既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选择,也拓展了学生在职场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三、高校学生的职业取向特征

职业取向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知、态度和心理倾向。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职业取向特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笔者于2021年9月在沈阳四所高校(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学)针对学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28份,有效率为92.8%。调查年级分布比例为:大一年级占35%,大二年级15.3%,大三年级占17%,大四年级占32.7%,。在专业类型方面,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占30%,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占45.6%,其他专业占24.4%。此次调查有选择性地偏向于大一和大四年级的学生,目的①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课程设置涉及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职业教育课程。调查新生刚入学时的择业心理与目标方向,便于对就业指导中分流引导机制的建立;目的②是大四年级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基本结束,面临与社会接轨、步入社会岗位应聘阶段。通过校园招聘等渠道,学生随着与企业接触的同时,就业目标逐渐明确,职业取向趋于确定。通过调研,高校学生职业取向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动机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择业动机越发多元化。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择业主要以谋生、创业和奉献三方面动机为主。谋生型主要是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物质保障,以劳动为载体获得自身劳动所得的择业类型;创业型以自我开拓来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为源动力,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职业空间的择业类型;奉献型主要以奉献社会为主要目标,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社会价值的择业类型。

2、职业理想现实化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学生将择业目标作为就业动力的趋势越发明显,懂得将职业理想结合现实进行行为规划并积极实施。基于此,多数学生的就业目标越来越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实习认清自身与目标间的切实差距,主动补短板、提能力,进行职业资格的考取等,致力于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3、就业目标自主化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的就业目标日趋自主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了对社会行业和岗位的认知,职业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各行各业的招聘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从重视学历逐渐向注重能力、注重内涵、注重操守等方向转变。择业领域的不断拓宽,给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也有了更多的职业目标的可能性。自主择业意识在调查结果中尤为突出。

4、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趋势。部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将传统价值和思想融入自己的三观,已经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人取向呈现功利化的趋势,“拜金”“攀比”的价值观越发凸现。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同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培养定位,实施专业性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教育首先应该确立培养定位。明确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结合人才市场需求,针对社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首要,帮助解决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和从众现象。高校在已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该结合社会岗位争取相关人才政策的支持,同时对学生提供专业性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择业方向,提升职业取向与就业结果的相关程度。

2、 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用高尚的道德品行承载个人的职业发展。对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进行疏导,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到国家事业中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到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强化技能训练,拓展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

高校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借助社会岗位的多方面力量来培养学生,增加专业技能训练的幅度和强度,将产教相结合,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源共享。搭建高效的实践基地,充分调研实践企业,选择专业实操性强,技能提升可能性大的岗位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现场,切实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

同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在OBE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从专业技能教育向跨专业及跨行业教育进行转换,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富荣,师吉红,石雅绮.大学生就业压力、人格特质与择业取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397- 1402.

[2] 王雯霞.工科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6(9):96- 103.[3] 邝磊,郑雯雯,林崇德,杨萌,刘力.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1,43(9):1063- 1074.

作者刘丽君(1971-),女,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运营等方向的研究。吴景泰(1964-),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路正幸(1999-),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