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学生厌学语文的几点因素

2022-07-07 14:43冯桂萍
民族文汇 2022年40期
关键词:厌学乐学初中学生

冯桂萍

摘 要:农村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新课改,人们往往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对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学生却没有寄予足够的关注。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寻找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促使学生由“苦学”、“厌学”变为“乐学”、“好学”,争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走进一个和谐、扎实、奋进的新天地。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厌学  乐学

当前,部分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差,思想品德素养未能达到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中,厌恶学习语文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成为农村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成为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为理念,要求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然而许多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传统,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采用“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教学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文言文,学生会写但不理解其意思,不会运用,学习课文时对学生未能回答的问题,缺乏引导、举例,而是抄出答案如人物形象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等。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的回答,教师否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种教法缺乏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也在无形中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教师缺乏深入的钻研,课堂上缺乏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和提问艺术,满堂灌,学生往往懒于动口、动脑,长此以往,在呆板僵化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想象、创造力被束缚,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制,但限于教师的威严,只好应付式的苦学,最终处于“厌学”状态。

二、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紧张表现形式有:学生不跟老师打招呼;不写日记,不交作文,扰乱课堂纪律;和老师顶撞……。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也打击了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教师自认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因而教师凭着自己的情绪,以“都是为学生好”为理由不分场合训斥学生。体罚学生也被认为是为了教育需要,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成熟状态,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在克服错误中前进。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不允许学生重复错误,如默写词语、诗句,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的辨别,等等,一旦出错就认为学生平时根本不听从自己的教诲,开展批评教育时,语气强硬,措辞严厉。课堂内外有意冷淡、疏远。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产生逆反心理,行为上具体表现为课上故意和老师对抗,或保持沉默,不做作业,背后说老师坏话等。紧张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一些农村的困难家庭里,学生辍学和初中毕业踏进社会打工的现象不乏少数。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其中缘由有:

①.就业形势严峻。语文是母语,几乎人人会写会讲,但在社会上应用不大,特别是文科类行业,就业机会少,工作难度大,此外收入和理科类行业相比相对减少。所以不少学生宁愿花很多时间学习数理化,也不愿抽时间学语文。

②.教育花费资金太高成为许多家庭的重压。一个初中生毕业后如果继续学习,不论是选择高中还是中专,学费都以“万元”为单位计算,许多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这项巨额的教育投资。许多学生就有了“反正不升学,不如在校混日子”的心理,得过且过,没有心思学语文。③.毕业后就业难度太大。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各种人才招聘会高起点,严要求,无形中给初中生制造了一种恐惧心理,内心更觉前途渺茫。“读几年书,家里背上一身债,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工作”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忧虑。“与其读书赔钱,不如就业挣钱”已成为不少家庭和学困生的选择。加上看到同村或周围的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毕业生,到广东或异地打工也能获得高工资找到好工作的一些现象,社会上许多文化层次低但又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如个体经营者做服装等赚了大钱,种种现象更坚定了农村学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四、内心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初中学生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易激动,行为不易预测,然而情感内容又日益丰富、深刻,因此,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需要。如希望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希望教师关心重视学生,是成长需要;学生犯了错误,不愿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希望得到老师理解。在课堂上需要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课外需要教师温暖的关怀,真诚的祝福……。但是,语文教师由于粗心、缺乏教育艺术、教学时间有限等等原因,未能及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内心情感得不到满足,就会对语文学习活动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对语文科缺乏热情。

五、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不足

语文学科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渗透德育、美育的载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新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增选了一些经典性、人文性、时代感强的文章,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在教学中,一些不足显而易见地助长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一).内容深奥、晦涩。新编入的文章记叙类、趣味性强的文章如《童趣》、《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极少。哲理性、议论性的散文、议论文居多,如《紫腾萝瀑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伟大的悲剧》、《谈生命》等文章,或背景久远,或内容深奥,语言晦涩,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和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到。例如“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学生能背但难以理解其深刻含义。初中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视野狭窄,阅历甚浅,积淀较少,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最终语文教学以教师过多的分析和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耳听手抄,在迷惑不解中渐渐厌倦和远离语文。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师生欢迎的是那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易模仿写作、语言通俗易懂而又含义隽永的文章,如《最后一课》、《七根火柴》等。2.部分选文篇幅太长,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最长的课文是《智取生辰纲》共12页,其他较长的课文如《丑小鸭》《伟大的悲剧》等都在7—10页左右。初中生阅读速度有限,一字一句默读需要15分钟,一目十行只能蜻蜓点水的学习,常常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以一篇课文两课时90分钟为限,更加大了教师备课上课的难度,学生学习也有着囫囵吞枣、半懂不懂、眼睛和大脑不够用的感觉。3.考试答无定法。语文试卷考查范围广,涉及到字、词、句、段、篇、积累与运用、背诵、理解、写作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面对五花八门的主观题,例如“有什么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一看就头疼,没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可以套用,解题思路往往混乱和模糊,这无形中如重重大山,阻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步伐。

六、其他因素

促使学生厌学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教师的阅读面、知识面太窄,部分语文教师除了教科书很少阅读学术书籍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魏书生文选》等,也不善于从网络、影视等时代产物中吸收新鲜元素丰富课堂。教学缺乏活水,就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部分农村学生从小与山水田地鸡狗牛羊为伴,知识积累较少,视野狭窄,进入初中,加上学习懈怠,考试分数长期徘徊在0—71分(不及格),这类“差生”在厌学人群中占有相当比例。学校周围环境的如何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如周围网吧开放,靠近街圩等也对学生有一定的诱惑力。

不可否认,有的学生为了考上重点学校实现远大理想,或是受父母所迫,學习认真刻苦,是学校的宠儿。但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绊脚石。语文教师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们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1〗;不断完善教师自身形象,教师语言文雅幽默,妙语如珠,容貌安详端庄,服装整洁得体;品格情操高尚,言行一致,富有正义感,这无疑是对语文教材的一种活生生的美的诠释;语文教师只有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符合农村学生的求新求变求美的“口味”。优化课堂教学,结合农村学生的应变和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精心挖掘积极因素、情感因素、审美因素,展示语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多方面表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学生自学语文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以上种种途径促使学生由“苦学”、“厌学”变为“乐学”、“好学”,争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走进一个和谐、扎实、奋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黎锦信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J]基础教育研究.2003,(7—8),63.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8.

猜你喜欢
厌学乐学初中学生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