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的女性音乐形象

2022-07-07 14:43周晨
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

周晨

摘要:闽西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塑造了两位女性人物形象——班超母、班超妻。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阐释选段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音乐表现特色、心理表征以及情感属性,并与戏曲、文学领域中的同一形象相互参照,探索这一形象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闽西高腔木偶戏 《中了状元转家乡》 女性形象

闽西客家木偶戏的历史积淀和影响是中国木偶戏大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并于2020年12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而作为闽西木偶戏源头的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随着时代发展和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不仅濒临灭绝,且鲜有学者关注。袁洪亮先生2016年出版的《留住乡韵》,根据上杭高腔木偶戏唱腔两大派别(曾氏华成堂和以李瑞昆为代表的塘丰埧上“罗西披”派)记录、整理了21首傀儡戏高腔唱腔选段(其中,曾氏华成堂唱腔占20首),这不仅是对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的一次重要抢救,也是唯一一套关于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唱段的理论集成。本文选取的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1正是收入于该著的曾氏华成堂唱段之一。该唱段选自闽西高腔木偶戏剧目《班超传》,由班超、班超母、班超妻三个角色构成,采用通用调2【长行板】写成,分三个部分见图1刻画了班超母妻的三种形象:一是为家中男丁饱读诗书、考取功名而不辞辛劳的勤勉者;二是为缺乏生活经验而即将行千里赴考的男儿操心、担忧的贴心人;三是通过男儿考取功名、发展仕途而实现自我理想的追梦儿。而这三种形象是借助节奏、字音关系、落韵方向、发语词、抛腔等音乐组织手段得以展现的,以下将结合这三种形象的音乐表现特色,分析选段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情感属性,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核。

一、不辞辛劳的勤勉者

不辞辛劳的勤勉者,指的是不逃避劳累,不推辞辛苦,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奋努力、无私奉献的群体。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班超母的形象正是这种形象的典型。这一形象的表现主要集中在选段的第一部分“感恩”,通过固定节奏型的主导句型来表现。该句型共出现了七次,其音乐表现特色有二:一是由两端短中间长的节奏型起始,通过这种具有阻碍进行的特有节奏型设下悬念,以便更好地传达乐段或乐句的主体乐思。例如,“年方七岁进学堂”一句见谱例1,将“年方”二字先现于这一节奏型,并通过短暂的休止引起听众的心理期待:“年方几岁呢?”“幼龄阶段做了什么呢?”随后唱出“年方七岁进学堂”,以此强调班超年方七岁就进学堂的幼年生活。这种类似设问的乐句结构通过展现男主角班超上学堂早、受教育时间长、赶考坎坷艰辛来映射班超母供养班超读书之辛劳,它让听众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慈母正在不辞辛劳得耕地、收割,汗水从她的额头流下,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希望的微笑,心理默默地念道:只要我儿能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二是由“一字一音”到“一字多音”的音字关系构成前紧后松的音响效果,由此深化情感的表达。例如,“老娘眼前深深拜”一句,“老娘眼前”四个字分别对应四个音,甚至还增添了衬词“子”对应弱拍十六分音符,增强音乐的陈述性、连贯性,而“深深”则采用了一字对双音的方式,比前句更加舒展流畅,特别是均分八分音符节奏的配合使用,使乐句更具抒情的性质。类似的还有“将别要别爹娘家”一句。这种通过班超上京赶考前对母亲深深叩拜的情感来展现班超母之辛劳、不易的侧面书写,更为动人而传情。

以上主要讨论了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唱腔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班超母不辞辛劳形象的音乐表现。那么,这一形象建构与文学以及其他戏曲剧种领域中塑造的班超母形象有何区别?纵观戏曲发展史,同样以历史人物班超为题材的剧目有元代杂剧《忠义士班超投笔》(一说出于鲍吉甫,一说出于高文秀),明代传奇《投笔记》(一说出于丘浚)和同名昆剧,弋阳腔《封侯》,川剧、湘剧《投笔记》,汉剧、桂剧《班超》,京剧《班超》(又名《投笔从戎》《万里封侯》)。但以上剧目都是以班超为主角,侧重描写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开拓西域,立下军功而封侯的故事,对班超母辛劳、勤勉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吝啬的。而文学领域中以班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范曄的《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3尽管我们可以从上述描述中获取一些信息:一是班超广阅书传,口才尚好,常被官家雇用抄书;二是班超的哥哥班固在朝廷担任校书郎。结合史书对班超父班彪、班超妹班昭均是著名史学家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班超家庭的习学氛围是比较浓厚的,据此可推测班超母在其中应该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否是不辞辛劳的勤勉者形象却未可知。

那么,闽西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为何要如此鲜明地塑造出异于文学和其他戏曲领域的勤勉的班超母形象?应该说,这一形象是长期浸润在闽西客家崇文重教文化中的特殊艺术产物。而崇文重教的意识也成为了班超母勤勉的内在动力。自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以来,客家先民始终因战乱颠沛流离。而定居在闽西的客家人,长期地处深山,面临交通不便,他们只能靠耕种谋得生计、靠读书寻求发展。因而,崇文重教是整个客家社会的主流意识4,更是成为了闽西客家民系的一种信仰。从客家谚俗“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喉咙省出缴子读,只望孩儿美名扬”可见出客家妇女生活再苦,也要通过耕种、砍柴等各种繁重劳力攒钱支持丈夫和孩子读书的现象。实际上,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勤勉的班超母形象不仅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还渗透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尽管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她们勤劳、坚强的品质正是文教精神的内化成果,更是子女文教学习中的榜样。所谓“父正子无邪,母勤人不懒”“一日无好妻,十代无好子”“好子靠好娘,好和靠好秧”,每个生命之初接触的便是母亲,母亲也成为孩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尤其是在闽西客家,母亲甚至成为孩童心理和行为模仿的第一参照物。因而,母亲良好的言行身教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就从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来看,正是班超母自班超幼年起就毫无怨言、辛勤培育班超,才能成就班超的一番事业,正是她对班超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才使得班超专注于求学和考学。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仍不失时代意义,是我国当代青少年应该传承和发扬的优秀精神品质。

二、温情脉脉的贴心人

温情脉脉的贴心人,形容的是对某人或某事饱含深情,想通过言辞表露却往往只用眼神或表情来表达的模样,是情感深度内化的集中体现。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班超母妻在班超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却始终未道出不舍的姿态正是这种形象的典型,集中体现在选段的第二部分“践行”,其音乐表现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通过句尾下行音调表现嘱咐语气之深切。作品将班超母和班超妻的唱句组织成上下韵(第九句),并且都在句尾以下行音调呈现。就班超母的唱句来看(第九句上韵),一反常态地将落韵音落在了sol上(前八句都落在re),且由一串级进下行的音阶(从re到sol)构成,将班超母嘱咐班超“赴考路途慢慢行、日落西山不敢行”时的深切担忧诠释得淋漓尽致;就班超妻的唱句来看(第九句下韵),半终止与终止句都由下行跳进音程构成落韵(分别是下行五度和下行四度),一句“多住人家少住店,逢桥过水莫争先”表现出班超妻对丈夫出门在外财产安全、生命安全的种种忧虑和温暖情愫。这里折射的不仅仅是班超母妻对班超的温情、贴心,更多的是以这种暖心的方式给予男子最大的支持。二是通过发语词替代帮腔的方式使音乐更为紧凑,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流畅、深厚。作品第十句(第154-168小节)一改其他乐句上下韵之间插入2-3小节帮腔作为连接的固定模式,以发语词“哎”快速连接。在此,上韵旋律采用重复的手法,借鉴文学中骈文的格式构建音调:“日间点状元,夜间写家书;夜间点状元,日间写家书”,刻画了班超妻嘱托夫君苦读书和写家书两不误的场景,暗含不舍与思恋。下韵在一声弱起的发语词“哎”之后快速唱出:“千里写书转家乡”,似乎是妻子再也按捺不住、倾泻而出的情感。这是妻子渴望从夫君寄回的字里行间中了解到夫君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他的平安顺遂是家中女子浓浓的牵挂和眷恋。

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唱腔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温情贴心的班超母妻,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全力支持家中男子的事业。正如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班超临行前对妻子的嘱托:“为夫今朝去上京,母亲跟前要行孝,问安侍奉全靠你......你在家中乐心肠”。由此,一位替夫行孝、贤良贞淑、忙碌操持、勤劳能干的好妻子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形象在其他同类题材的文学或戏曲作品中同样未曾见到,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的立美主体对这种温情有着特殊的诉求。这大抵是下南洋的客家男子常年奔波在外,心中充满离乡背井的无奈、谋生求存的辛酸与萦绕心头的乡愁,而温婉的妻母在家中对孩儿的照料和支持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那一抹柔情成为他们疲惫与困顿时内心涌起的温暖情愫。正是有千千万万温婉柔情的客家女,才使得客家男子在求学考学之路上勇往直前。此外,选段中塑造的班超母妻形象还渗透出“善”的精神品质,尽管她们内心有众多牵挂、不舍和担忧,但她们却在班超临行前努力克制着对离别的愁情,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于心,给予班超一种体贴式而非压力式、宣泄式的情感关怀。而这种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善良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

三、寄托于君的追梦儿

寄托于君的追梦儿,形容的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心中有梦想,但她们实现梦想的途径通常通过家中男子来实现,但她们并非不劳而获,而是通过做好男子的后勤工作,并在精神上给予最大的鼓励来促使梦想成真。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通过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班超母妻寄托于君的追梦形象。一是正面刻画。作品通过节奏极为相似的两个乐句分别表现班超母妻将理想寄托于班超,借其考取功名的荣耀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心态见谱例2。两句都以三音列“re-dol-la”为主,使旋律集中在三度、四度的音程关系中迂回,配合一字对一音的字音对应方式和平稳的八分音符节奏,极具吟诵性地将女子们期待男子“头上方巾换乌巾,身上兰衣换红袍”的夙愿表达得淋漓极致,正如歌词所唱:“妇女们嫁丈夫,嫁一夫靠一主。奴奴全靠丈夫来高升。”,在平稳八分音符的进行中带给审美主体很强的韵律感。二是侧面书写。作品通过第三部分“愿景”中班超的唱句来呼应女子寄托于君的形象。主要的表现特色是抛腔唱法(见谱例3)和锣鼓变奏。首先,作品最后一韵“若还真个中状元,敲锣打鼓转回来”,将“转”字通过三拍之长的抛腔极为生动地勾勒出男子中了状元转家乡时的美好画面,使音乐洋溢着欣喜与自豪的气息。其次,全曲贯穿使用一板一眼的锣鼓击节为唱腔伴奏,但却在第三部分加入了四次渐快的锣鼓声,增添了热闹欢腾的气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班超中了状元之后戴着大红花风风光光游村口的喜庆场面。而班超在临行前为妻子绘制如此美好的景象,正是因为他深知唯有高中状元才能改善妻子不分黑夜的辛劳生活,才能帮助妻子实现美好的理想寄托,才能宽慰妻子此时泪眼朦胧、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班超母妻寄托于君的追梦形象令人深思。第一,从社会价值来看,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班超母妻寄托于君的追梦形象展现出积极上进的拼搏精神,尽管选段中没有花费大量笔墨描绘班超母从小给班超灌输拼搏意识的场景,但从唱段刻画的班超母临行前依依惜别的场景来看,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闽西客家女对拼搏意识的传导是持续的,甚至持续到临考前的积极勉励与潜在期待:“头上方巾换乌巾,身上兰衣换红袍”。而班超在临行前对母亲深深叩拜的情真意切更是他接受拼搏精神传导后的自觉表达:“十月怀胎娘辛苦,今朝报答老娘恩,登城上京赴考场。”。尽管班超母妻实现理想的方式并非是直接的,但她们实现理想的信念却是坚不可摧的。这份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坚守正是当代青少年所需的内驱力,这也是传承包括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建立我国当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從女性主义来看,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塑造的班超母妻寄托于君的追梦形象可谓是一部命运悲歌,更是闽西客家女的艺术镜像。首先,班超母妻是被忽略了劳动力的族体。从选段来看,对班超母妻辛勤付出的音乐形象构建主要是通过构建班超勤学苦读和感恩母亲养育之恩等形象来烘托的。实际上,班超母妻形象的原型正是闽西客家女。她们早已形成甚至是习惯了“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5。由于家中男子要专心读书以谋求好的发展来改善家庭生活,因而一切家务和培育、陪伴孩子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女性肩上。而这份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不能与男子外出谋生的劳动力相提并论,甚至常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付出。其次,班超母妻显现出受男性主宰的悲苦群像。就选段塑造的班超妻形象来看,她受男性主宰的悲苦群像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她是班超外出后自觉替夫行孝、侍奉公婆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她将开启对夫君“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漫长等待和无尽思念;三是她要常常关爱邻里,以便成就夫君在邻里间的美名:享有恭谨贤淑、乐心肠的妻子。这种起早贪黑侍奉公婆,对爱情坚贞不渝,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全能女性,几乎算得上是仙女下凡。但在客家男子的眼里,这样的女性大概只能算得上合格。再次,班超母妻是被同化了意识的可悲人群。这里说的意识被同化,集中体现在客家女“不觉苦”的内心体验。从选段来看,承负沉重劳动力的班超妻,未曾在夫君临行告别时得到一句认可或关心的话语。可是尽管如此,她仍然含情脉脉地牵挂着夫君远行时的路途、住店等温饱问题。实际上,这种现象在闽西客家女中并不少见,正如《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云:“她们的精神锁链也特别多,这些锁链,有些是社会历史加上去的,有些是旁人加上去的,有些则是自己加上去的。发人深思的是,她们往往又‘身在苦中不知苦’,或知苦而不知苦从何来。而时至今日,习惯了,顺从了,见怪不怪了。”6她们面对各种歧视女性的荒唐的“金科玉律”逆来顺受,习以为常。这种被蒙蔽和同化了女性主义意识的现象,实在令人感叹。

四、结语

以上从音乐学的角度阐释了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中女性人物的三种形象,其中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善良柔情、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等美好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生命之光,而它所呈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淡薄的文化镜像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对当代闽西客家农村女性尚存的缺乏女性主义意识的现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此外,就选段《中了状元转家乡》所表现的复杂而细腻的女性形象来看,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无疑是闽西客家人民精神世界和情感属性的真实表达。以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仅存的唱段为文本展开研究,有望获得新的研究路径和成果。

注释:

1袁洪亮.留住乡韵[M].民族出版社,2015.

2木偶戏高腔的唱腔,共有十八种基本曲调,分别是长行板、饶平调、过山调、山坡羊慢板、山坡羊快板、开台曲、怀胎调、生子调、看花调、病人调、赶人调、排朝调、观星调、道士调、摆阵调、阴司调、槐荫调、唱歌调。其中,长行板、饶平调、过山调属于“通用调”,其余的十五种属于“专用调”。

(引自袁洪亮:《留住乡韵》,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32-34页。)

3【宋】范晔.后汉书[M].长城出版社,1999.

4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6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FJ2019X013)阶段性成果;龙岩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闽西戏曲音乐史研究”(项目编号:LB20202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
契诃夫创作成熟期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我的安东妮亚》男女主人公形象
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土豆》和《水碾》中女性形象研究
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及女性悲剧的思考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