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家伟
摘要: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采择众长,变古制今,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王羲之的小楷,其是在钟繇小楷的基础上完善了楷书法度,形成了新的楷书风格,对后世的小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魏晋时期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分析,围绕王羲之小楷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探究了王羲之小楷的历史地位及书法审美价值。
关键词:王羲之 楷书 书法的确立 审美风格
王羲之一生专注书法,他的书法各体俱佳,其主要成就在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楷书和行书的革新,不仅仅推进了两种字体的普及,在审美维度上达登峰造极之妙。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训。”唐太宗李世民评其书法说:“详察古今,研究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观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唐代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其飞白也......可谓飞白之仙也。”明确地称王羲之为“书圣”。
自汉魏以来,纸张的普及,使得书写逐渐脱离了繁重的竹木简,而文字也删繁就简,向快速、实用的路向演变,在承续魏晋之前古质的书风同时,创建了更加流美的书法风格。关于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铄),后游览名迹,先后见到李斯、曹喜、钟繇、梁鹄、蔡邕等书迹。草书师张芝,楷书法钟繇,得众体之妙化为己有。王羲之的楷书主要是小楷,“举《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以说明王羲之不但是行书和草书的完成者,而且是楷书的完成者,这是以往普遍说法,”1。王羲之在钟繇小楷的基础上创造了“今妍”小楷,其对完善用笔规则、笔画规范,充分展现时代发展趋势及审美具有重要意义,王羲之的小楷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羲之小楷的书体形态及特征
在中国的书法体系中,小楷是隶书体变化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书体。在汉简中已经有小楷的出现,其实在东汉时期,隶书是官方通用的书体,而楷书只是在民间流行。东汉末、三国、西晋易代之际,通过文人士大夫运用和改造,形成了与隶书不同的体势,小楷这种书体得以确立。而“书法很早便成为一门自觉艺术,但审美要求真正解放始于楷书的形成。”2王羲之的楷书是俱古变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小楷已经被当时的人所重视。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曹娥碑》等是传世佳作,更是被历代书家奉为楷模。史至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竭力倡导下,确立了以“王字”为书法正宗的书法格局。
王羲之的小楷是由卫夫人、叔父王廙传授的,属于钟繇系。王羲之在小楷方面博取众家之长。实际上王羲之当时可以看到很多钟繇的楷书真迹,《尚书宣示表》(图1)就有文字记载王羲之看到的钟繇的楷书真迹。而且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把钟繇的楷书真迹由琅琊带到建邺,并送给王羲之。而后,王羲之将钟繇的楷书真迹借给了王修。王修死时,其母把《尚书宣示表》陪葬。因此,后来传世的《宣示表》(图2)是王羲之临摹的版本。《尚书宣示表》《荐季直表》均采用官样书式写作,代表钟繇的楷书风格。钟繇的楷书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隶书韵味,可以窥见汉末、三国时期隶书中的飞扬笔势。但是,在王羲之的小楷中已经寻觅不到这种特征。
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一些长而逾制、一些临时从宜,行间紧密,古朴纯雅,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够明确,起笔带有隶意,有横张之势,字体宽博多扁方,已显现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而王羲之的小楷中将这类区加改善,将纵向笔画向下延伸,使字形挺直,其他笔画与之相呼应。王羲之的小楷用笔与钟繇的用笔方式不同,其在起笔位置有按笔动作,且多以方笔入纸,用笔内擫,点画呼应,有纵展之势。运笔速度则是前缓后急,笔画形态上追求匀整遒劲,不仅书写起来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而且富有立体感。王羲之改造后的小楷,笔画之间配置关系确立、结构由横张改为纵展,字体规整劲健。通过此种改变,王羲之把小楷纳入端庄、生动的阶段,使书法艺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佳体势,其实这些变化是在唐代才得以完成的。
二、王羲之小楷的審美风格
王羲之的楷书虽多为小楷,但放大数倍,结构不散,神采依旧,可见下笔稳健,功力深厚。但王羲之的楷书还不能与唐楷相等同,他的许多字的笔意和结构还带有古隶遗韵,是一种向唐楷演进中的楷书。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指出了书法风格的构成要素是:第一,特定的功用目的、相应格式;第二,工具及材料;第三,形式表现技巧;第四,个性气质及审美。以上诸多因素对书法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影响。如:《乐毅论》(图3)是王羲之在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写的,其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的生平事迹。《黄庭经》(图4)是王羲之在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书写的,其属于道教的经典著作,讲述了道教的养生修炼。不同题材所表达的书法家情感也是有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魏晋的书风端庄优雅是主导。魏晋时期流行的新书体、出现的新书法家都与东汉时期联系紧密。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继承了东汉时期的风格但是又有一定的突破。汉朝时期,人们对书房形式美的追求比较高,在简牍帛书、陵墓碑刻、瓦当铭文等中采用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古拙”书风。魏晋时期的文人在东汉时期的基础上探寻书法的端庄优雅。在东晋时期才完全突破了东汉的“古拙”书风,形成了独属魏晋时期的新书法风格。
晋人比较重视书法的韵味,小楷、行书、草书作品,都十分重视其平和简静、端庄优雅的韵味,蔡襄在《论书》中指出:“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为尚......不可以语言求觅也。”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为了逃避士族之间的斗争、逃离喧嚣的社会,选择退隐山林,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宗教、玄学当中,使得其书法作品展现出了雅致、超脱时代的风格。
由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展现了魏晋时期的审美理念,其展现的楷书特征:字形呈现方或扁的形状、文字结构疏朗、运笔简练,笔画之间虽然有提按变化但是并不突出,横画平稳并且蕴含了斜势,其展现了晋人崇尚韵味的审美理念。王羲之的小楷十分重视和谐美,其中韵味特殊,合理处理了大小、轻重等矛盾点,使书法作品端庄优雅。
秀逸妍丽是王羲之小楷的另一风格。王羲之小楷的风格与钟繇的风格存在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王羲之临摹的钟繇《宣示表》了解到王羲之小楷笔法、结体的变换。王羲之小楷字体为方,重心居中或者重心上提至上半部分;笔势倾斜,用笔简洁,去除了隶书的繁复;行距、字距之间距离合理更显得字体秀逸妍丽。书法风格在受时代影响的同时,会受到当时思想的影响,王羲之晚年书法更为飘逸。《王羲之传》中指出,王羲之辞官之后,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黄庭经》中展现了道家思想,可以发现王羲之思想变化对其书法风格产生影响,王羲之晚年的书法更为重视抒发“韵”“晋人尚韵”,王羲之对此有过深刻地论述,他在《书论》中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是作书时的精神状态,不单纯是技巧问题,而是要先有“意”。他在《笔势论》中反复论述:“先想字成,意在笔先”。唐朝李嗣真在《评右军书》一文中说:“右军书每不同,以变格难俦,书《乐毅》论、《太史箴》,体皆正直,有忠臣烈士之象;《告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顺孙之象;《逍遥篇》《孤云赋》,迹远趣高,有拔俗抱素之象;《画像赞》《洛神赋》,姿仪雅丽,有矜庄严肃之象。皆有意以成字,非得意以独妍。”这严谨的论述,充分展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是其思想、性情的真情自然流露。王羲之以特有的审美眼光捕捉线条美,并赋予浓厚的主观情感,再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书法意境,形成了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秀逸妍丽之美。
三、王羲之小楷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就楷书本体层面来讲,王羲之的新楷体与钟繇的古楷体有着明显的区别。钟繇的楷书笔画偏向于平直敦厚、字体结构更为松散,通过文字可以观察到隶书的韵味,其主要是受简牍与八分书的影响。与之不同的是,王羲之的楷书强调了点画的流畅性,笔法也比较新巧,不仅重视笔势的连贯性,还十分重视运笔的节奏感,字体体势也比较修长方正,不存在隶书的韵味。因此,后世将钟繇、王羲之两位书法家并称为“钟王”。假如说钟繇有探索楷书的功劳,那王羲之则对楷书有集大成的功劳,形成了楷书的新范式。简言之,王羲之完成了楷书的内在规定性,这也是王羲之对楷书发展史的贡献。
王羲之的楷书八法对钟繇书体进行了损益,文字点画遗去隶书的韵味,笔法体系已达到极致,追求书写的规范性,点画停均比较妥当,意境比较优美。由此可见,王羲之解决了楷书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世楷书的流传奠定基础。王羲之小楷用笔中更为重视笔尖的侧用,下笔一搨直下,此种用笔方式可保证楷书点画书写的舒畅性及研美。王羲之的小楷由“古质”向着“今研”转变,从而形成了研美的审美方向。
《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属于王羲之的传世楷书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王羲之的风格,后人学习、临摹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也是依据这些帖子的。《黄庭经》原帖是黄素绢本,宋代人将其临摹在石头上,帖末标注“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廿四日”,唐·褚遂良《右军书目》把其列入右军正书第二,因此一般认为此帖是王羲之书写的。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中指出;“之稳适,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之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然极浑圆苍劲,又极潇洒生动。”因此,此帖被评价为楷书的上品。此帖纵列整齐,用笔点画遒劲,笔势生动、转折位置刚劲挺拔,钩挑位置笔力惊艳、雅致。王羲之小楷结构偏向纵长方整,舒卷自如。横划多朝向右上方,因此结构也更加紧密,笔意内蕴,体势荡漾。虽然《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各具其意境及优点,但是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是王羲之完善了楷书的技法、楷书新范式。南朝梁武帝时期,钟繇的书法比较罕见,梁武帝在学习钟繇的时候是借由王羲之的书法。由某种层面上来讲,后人在学习楷书时更多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小楷不仅存在楷书新范式的贡献,同时还重视情深调和。新范式展现了王羲之楷书的功力,情感格调则展现了王羲之的楷书境界。王羲之的楷书在风格上是独一无二的。孙过庭的《书谱》中曾指出:“写《乐毅论》则情多怫郁,书《东方朔画赞》则意涉瑰奇......岂知情动形言,取回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在《书谱》中提到了王羲之的几个小楷作品,并指出王羲之在书写过程中受到了文字内容的影响,每个作品中都有一定的审美诉求。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表达了其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法作品感受其情感。由某种层面上来讲,文字字形本身存在一定形象,文字内容则存在一定意象,可以促进主体形象思维活动。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展现了书法创作活动的特点。由文字内容的意象、主体情感表现层面分析,王羲之的技法体系与其情感表达存在密切联系。王羲之的技法体系可以激发主体的形象思维,进而通过技法体系完美展现情感意境。书法家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人格等都会影响书法的意境及韵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其了解的自然之美,这也使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畅、蕴含飘逸之美。王羲之书法作品可以充分展现其人生观、思想情感、人格境界。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其端庄优雅、和平雅正的姿态,同时可以展现他随心所欲、平和淡泊的思想意境。王羲之用笔变化比较丰富,没有雕饰,笔画不激不厉、飘逸。通过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可以发现,其用笔随心所欲,可以充分表达其内心蕴含的情感。书法作品中各字体的点画并未刻意排列、安排,可使人回味无穷。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展现了其空灵的意境。和绘画作品相似,通过书法作品可展现书法家的情感。
由宏观角度分析,楷书可以划分为晋楷、魏楷、唐楷。在晋楷中,王羲之楷书是最重要的部分,经过后世的流传及推广,已成为一大宗。初唐时期各个书法家都由王羲之小楷中获益良多。因而,由古至今,学习小楷的大多临摹、学习王羲之小楷。
四、结语
“中国书法虽以数百年的发展,但至羲之时代,才登上文化巅峰,这标志便是权威的产生。在以前,高踞于这巅峰之上的,是诗、是文,风、骚、文、赋才是全社会所共仰的韵事,至此,书法终于跻身这一行列了。”3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期,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他依然创造了辉煌的书法艺术,是一位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的书法艺术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与魏晋时期风流放达的时代精神相融合统一,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之功。其在小楷方面的成就不能忽视,他不单纯模仿古人,能亦步亦趨,汲取前人的养分去丰富自我的艺术实践,并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通过分析王羲之小楷,可以了解其历史价值及审美特征,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审美追求,那个时代的“以形写神”和“墨韵生动”的美学理论铸造的艺术原则也必然浸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注释:
1【日】真田但马,宇野雪村,瀛生,吴绪彬译.中国书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蒋澄清.中国书学丛书:中国书法思想史[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2]王汝涛.王羲之书法与琅琊王氏研究[M].红旗出版社,2004.
[3]王汝涛.王羲与琅琊王氏文化研究新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刘涛.魏晋书风: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札记[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5]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注:本文系202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基于王羲之及其亲族的魏晋书法审美研究,项目编号:2020LC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