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心月 任利民
关键词:健身类App 心流理论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游戏化
引言
健康無论对国家全面发展还是个人全面发展都非常重要。2020年初全面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将健康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健身模式转变为使用线上健身类App辅助健身。目前大多数健身类App包含运动界面、数据统计、社交平台、个人中心这四个核心功能,逐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行为模式。
本课题将基于用户的健康行为和市场需求,旨在使用户在使用健身类App时达到更令人愉悦的心流感受与更有效的健身锻炼效果,将心流理论引入健身类App的开发中,将能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心流理论的概述
心流理论的起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核心即心流体验,指的是积极心理学中人们感到亢奋与充实的一种状态。[1]早在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心流体验”,将人们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的一种美好体验的状态理论化。如今信息时代发展迅猛,心流理论作为衡量用户体验的重要理论之一,逐渐被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产品中。
结合希斯赞特米哈伊和Chen研究,心流体验可分为3个阶段九大特征:前因阶段:能力与挑战相匹配、清晰且明确的目标、即时且有效的反馈;体验阶段:行为与意识的融合、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潜在的控制感知;结果阶段: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感的变化、发自内心的参与体验。心流的体验和结果阶段源于前因阶段的准备,而前因阶段的变量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能力与挑战相匹配、清晰且明确的目标、即时且有效的反馈。[2]其中能力与挑战相匹配是心流产生的重要因素,当二者达到平衡时,才有利于心流的产生,只有当三个前提条件同时具备是,才能引起心流体验的产生,如表1。
二、健身App中发生心流体验的意义
健身类App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优化健身体验。健身类App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层出不穷,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提高辅助用户运动、监测用户健身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更要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健身类App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经历了近些年多款产品的暗自较劲和迭代升级,已经小有成绩,颇受用户的认可。那么目前更需着眼于用户体验的优化。
健身类App用户体验并不仅仅是产品单方面导致的,还有运动的本质导致的。运动时耗费体力,满身大汗,肌肉酸痛,甚至是上气不接下气。尽管坚持一定时间一定量的运动,大脑分泌的内啡肽会让人感到愉悦感,且达到减脂塑形等健身目标后,心理也会产生成就感,但大多数人难以忍受一开始运动带来的生理不适,难以坚持长期运动,则更不易达到健身目标。对于产品而言,直接影响到用户留存率。
将心流理论引入健身类App体验设计中,使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心流体验的对于以下三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从用户角度出发,有利于缓解运动痛苦造成的用户流失,用户在健身类App的使用中产生心流体验,感到全身心投入时美好的感觉,对健身类App本身“上瘾”,则有助于用户的维护。另一方面,从产品角度来看,心流理论能为产品提供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支撑,弥补前期技术发展的不足。除此之外,拓展了健身类App设计领域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三、心流理论主导的健身类App体验设计方法
心流理论在提高用户使用某产品或做某事上的专注程度和精神层面的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文章将重点研究导致用户达到心流状态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因素,通过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用户产生的瞬时的精神体验,总结出一套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此设计方法可为健身类App的体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并满足目前健身类App设计中的新需求,完善健身类App的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情感体验设计等方面,更加有利于提高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
用户产生心流体验的必要条件是心流发生的前因阶段,即能力与挑战相匹配、清晰且明确的目标、即时且有效的反馈等。对于健身类App设计而言,舒适合理的界面设计也起到一定作用。即当健身类App为用户评估健身能力并使之与健身挑战相匹配,根据健身能力确定清晰明确的健身目标,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做出即时、有效的反馈以及用合理的设计风格设计界面时,将更有利于用户心流体验的产生。
(一)能力与健身挑战相匹配:心流理论指出,能力与挑战难度是否平衡是影响用户是否能进入心流状态的主要因素,当能力与挑战相匹配时,才能促使用户进入心流状态。而在高能力与高挑战匹配的情况下,心流体验更容易产生,并且有利于个人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由于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故与其技能相匹配的任务挑战理应是不同的,心流在低于或高于个人能力的任务的情景下都不易发生。因此,在设计健身App时,需要明确目标用户群体以及其所具有的能力水平,以便于维护用户长期的良好体验。当目标用户的健身能力与指定的健身挑战相平衡时,有利于用户使用产品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健身运动中,忽略周围环境、人物甚至是时间的变化,在完成健身挑战时,用户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1.构建精准的目标用户模型:健身类App根据用户的健身需求设计健身方案,通过不同的健身方式帮助用户实现预期的健身目标,且大多具有社交互动性。健身类App的定位不同,目标用户自然也不同。健身App产品需要有精确的定位,所以设计一个健身App之前,根据相关的用户调研,确定目标用户群体与其健身需求或其他方面的需求,构建目标用户模型是必要的。对用户进行健身能力的测试与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用户健身能力的统计结果,可推出相应的健身项目,解决相应的健身目标,有利于促使用户产生愉悦的心流体验。
以“Keep”为例,用户在使用该产品时,可进行体侧,包括“腹肌耐力测试”“胸肌耐力测试”等六项测试,根据体测报告结果,用户能通过得分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各方位肌肉群的能力上限,有利于在选择健身挑战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避免运动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导致用户失去兴趣,如图1。
2.健身挑战阶段化:健身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健身健身目标不是一日就能达成的,几乎没有人可以短时间内科学地达到减脂塑形等目标。只盯着长远的健身目标,但身体的反馈并非想象中那么快,会打击用户的积极性,用户产生负面情绪则不利于心流体验的产生。科学地将健身挑战阶段化,大目标拆分为与能力相匹配的小目标,长期目标拆分为短期目标是必要的。
以“Keep”为例,产品根据需求做了课程分类,包括“减脂”“塑形”“增肌”等,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阶段化选择课程。一般情况下,大体重人群在健身初期可选择“减脂”相关课程,体重降到合适的水平后再进行“塑形”“增肌”等力量训练,分阶段地完成健身挑战,身体也会相应发生可感知到的变化,给用户积极的反馈,有助于用户长期坚持健身运动。
3.及时调整健身难度:随着技术难题的不断突破,传感检测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可以更快采集用户身体各方面机能的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用户身体的变化,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科学更专业的健身指导。根据用户的身体变化,及时调整健康挑战难度,使能力与挑戰相匹配,有利于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作为一种奖励机制有效地刺激用户对“健身”
上瘾。另外,当健身挑战难度稍微高于健身能力时,更易于使用户专注于运动发生身心愉悦的心流体验。
(二)清晰明确的健身目标:希斯赞特米哈伊相信,当人们进入心流状态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意识聚焦于完成某事或某个目标上,并且只对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做出反应,而忽略身边发生的无关事件,大脑会过滤与完成目标无关的想法与感知。因此在使用健身类App是,想要进入心流状态,清晰明确的健身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设计健身App时,需要根据目标用户群体的特征和习惯因人而异制定健身目标,操作上需简单易上手且目标制定完成后信息一目了然,如此有助于用户更快进入良好的体验状态。
1.因人而异制定健身目标:健身类App的定位各不相同,目标用户群体也各有区别,不同的用户群体运动的目的自然是不同的。据统计,健身类App的主要用户聚焦在15-32岁的年轻群体,运动的目的有的是增强体质,有的是减脂减重,有的是增肌塑形,有的为了释放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也有的为了社交等。用户是产品的终端,因此,需要从用户出发,因人而异因需求而异制定健身目标。以用户调研和大数据统计等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型,获得个性化的健身需求;[4]然后结合身体测试结果和运动喜好制定健身目标;再将健身目标归类汇总,由此设计的产品预设形式符合绝大多数的用户的预期。
2.交互简单易上手:在使用健身类App时,大多数用户希望能够快速上手,以便尽快了解产品的主要功能。从交互手段的角度来看,简单易用的操作流程和熟知的交互手势的使用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减少交互过程中手势操作的种类,有利于用户快速识别产品的提示以及线索,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本,使用户快速了解产品提供的功能,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流畅度。从产品的框架结构来看,健身类App作为功能性的应用,需要强调信息和功能的展示,因此信息层级的设计应简单化、扁平化,导航设计应清晰明了,便于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掌控。若信息层级过多,很有可能造成用户的困扰,则不利于心流体验的产生。
3.信息展示一目了然:在信息展示层面,要做到用户对健身目标一目了然,通过界面、品牌相关的设计元素、运动数据可视化等明确健身目标。然而在屏幕面积有限的移动设备上,显示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想要突出健身目标,需要提取核心信息,对复杂的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界面设计中,强调产品的核心功能,弱化产品导航提示等,次要的元素可以隐藏。细节处理中,图标颜色与视觉大小需要统一,字体颜色和大小根据信息层级做到和谐有序,为用户创造视觉上的舒适感,也便于塑造品牌形象。初次之外,传感检测技术采集到的运动数据可通过文字、图标等传递给用户,便于用户动态调整健身目标,并经过对比获得成就感,进入心流状态。
以“Nike+ running”为例。运动模式单一,仅“跑步”一种,以简单的运动界面层级,鲜明的色彩,强烈的对比为主要的设计风格。除了功能按钮外,界面几乎没有装饰设计,除了平面的单色拼接设计,只有简单的磨砂玻璃效果的应用。因此突出了所有关键内容,不存在任何干扰用户的“噪音”。这可以让用户专注于他们的运动目标上。
(三)提供即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对已经操作的流程或行为的响应,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提示。反馈的存在、及时性和展示方式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
在健身类App的设计中,要有适当有效的反馈,包括多感官通道反馈、交互操作反馈以及社交互动反馈等。在此基础上,将游戏化设计的逻辑引入健身类App设计中,游戏中特有的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能够更好的吸引用户并增强用户黏性。
1.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反馈:目前移动电子设备通过界面提供视觉反馈,通过声音提供听觉反馈,通过震动提供触觉反馈。[5]其中视觉反馈是最重要的反馈形式,用户根据静态界面上的信息表现可掌控自己的健身情况与身体状况,根据交互线索的指引可感知自己在App中的具体位置,并得到下一步操作如何进行的提示。在健身运动这一特殊的情境中,视觉反馈不是最优先的,出于安全性和运动的流畅性的考虑,用户无法及时用看的方式获取信息,此时听觉反馈和触觉反馈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 k e e p”为例,用户在准备户外跑时,可根据静态界面上的信息指示跳转到跑步模式的界面,点击“ 开始”按钮,会出现“3”“2”“1”“go”的动态倒计时页面,提醒用户调整好状态准备运动。同时,移动设备会发出“1、2、3、go,开始户外跑”的语音提醒,在跑步过程中,会根据公里数进行语音播报,也可以设置动感的背景音乐,这些听觉反馈在即时反馈信息的同时也增强了运动乐趣。
2.交互操作反馈:在用户使用健身类App过程中,良好的交互操作反馈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交互操作反馈可以让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在应用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及时提醒用户下一步如何操作,减少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也意味着减少了用户的耐心消耗。
以“防误触”为例,运动过程中,特别是手持移动设备跑步等情况下,误触屏幕按钮导致页面切换,停止运动监测的几率很大,所以防误触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几款主流的产品,都进行了有效的防误触设计,在运动结束时,并不是点击按钮即可,而是长按按钮,或者弹出“完成”或者“暂停”等选项。
3. 社交互动反馈:据调研结果显示,意志力薄弱是导致百分之六十的人无法坚持运动的原因。而社交互动反馈可以有效的激发意志力薄弱人群的健身动力,受到来自其他用户的反馈时,有利于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也可以在相互监督中优化自身的运动方式。
以“咕咚”为例,为用户打造了“运动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运动照片或者视频,在视频或照片分享下,其他用户可以点赞或评论。
在“运动圈”中,不同城市的运动爱好者可以设立运动团,用户可以相约一起运动,相互督促,并在运动社交中结识新的朋友,有助于长期坚持运动。
4. 借用游戲化反馈机制:健身运动本质上是痛苦的,难以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玩游戏是容易“上瘾”的,因为游戏具有特别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在设计健身类App时,设计师可以借用游戏化的反馈机制,将枯燥难以坚持的运动变得具有趣味性,以便于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在健身环节中设置奖励,激发用户的满足感,用户获得奖励后满足感会转化为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运动健身变成一种乐趣和一种习惯。[6]例如,相对小众的健身App walkr基于健身功能构建了一个额外的游戏系统,将输入的健身数据转换为游戏进度输出,并通过游戏关卡的设计来改变日常枯燥的健身任务。为了拥有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目标,它通过完成阶段性的健身任务来吸引用户继续游戏。以空间探索为游戏主题,将运动、社交、成就等多种功能界面整合到游戏界面中,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游戏过程。将运动数据作为游戏中的养料,使用户愿意按照游戏需求持续运动。并通过与好友进行锻炼和竞争获得满足感,促使用户积极、迫切地完成自己的运动目标,如图2。
无独有偶,任天堂发布的《健身环大冒险》,表面上看是角色扮演的游戏,实际上是一款基于体感技术的运动健身游戏。通过游戏手柄与外接的健身环结合,玩家借用深蹲、抬腿、挤压圆环等动作转化的额能力,为游戏中的圆环积累力量,在游戏中打败对手和敌人。由于手柄十分灵敏,玩家的动作会被快速记录下来。动作越规范,角色造成的伤害越大。
随着游戏的进行,更多的动作被解锁,整体锻炼量增加。健身环让玩家忘记自己正在锻炼的真实感,从而达到真正的寓健身于娱乐之中。
(四)舒适合理的界面:界面是用户接触健身类App并向用户传递信息的第一媒介。用户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解读和消化直接受界面的舒适度和合理度影响。当用户充分理解界面所传达的信息时,注意力容易高度集中,继而产生愉悦的心情。信息可视化能更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用户,根据信息优先级,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处理,数据等信息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优化视觉体验,以更直观的方式传达信息内容。界面由图形、图标及相应的颜色匹配和界面布局组成。界面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用户的视觉感受和功能识别力。因此,在设计健身类App是,图标、色彩、排版等都需要认真考虑。
1.优化视觉感受:在设计健身App界面时,界面的颜色搭配、图标的视觉大小、不同板块的位置以及间距大小等都要根据大数据统计的用户习惯和审美取向考虑。视觉感受良好的界面能让用户更快接收信息,并提高信息的消化程度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观赏性。[7]用户拥有良好的视觉感受也可促进心流体验的产生。
以“咕咚”为例,运动模式有三种模式:跑步(默认)、步行和骑行,其中,跑步和步行可以通过左右滑动界面直接切换。“咕咚”选择了极简的扁平化设计,但在设计中不乏一些小细节,增加了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在纯色拼接的基础上,在界面上加入了一些线条和圆点元素。在背景色彩处理上还加入了渐变效果和光影变化,让界面充满生命感,具有一些特殊的视觉效果,并注重多界面设计元素一致,使App的整体感增强,如图3。
2.功能易识别:设计健身类App的界面时,除了视觉体验上要舒适合理,满足用户对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让用户在使用时因识别产品功能。功能是健身类Ap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户衡量产品好坏的基础之一,影响用户的体验。因此,在设计健身App界面时,应考虑功能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以满足用户对功能的需求。
四、心流体验下健身类App构建模型
文章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设计方法,并结合相关的健身App的案例,由此总结出心流体验下健身类App体验设计模型,共计十二个设计原则。此设计模型有助于用户专注于运动,有良好的健身体验。同时能够拓展健身类App设计领域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如图4。
结语
知名研究机构IHS发布的报告显示,健身类App下载量从2012年的1.56亿次增加到2017年的2.48亿次,增幅为63%。[8]由此可见健身类App不仅带来了新的运动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具有巨大市场机遇的新产业。然而,研究表明,用户在移动应用设备中安装的应用数量日趋稳定,多数用户追求应用的品质而不是应用的数量。在文章中,探索了健身App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为用户评估健身能力并使之与健身挑战相匹配,根据健身能力确定清晰明确的健身目标,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做出即时、有效地反馈以及用合理的设计风格设计界面四方面设计要素,结合实例,构建设计模型。从心流理论的角度研究健身应用的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增强用户使用的专注度,优化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