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刘文利
【关键词】全面性教育;人际关系;家庭;同伴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8-0029-03
【作者简介】1.李佳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读;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关系。在幼儿阶段,儿童主要与他人形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一种是与比自身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年人之间的垂直关系,如亲子关系;另一种是与和自己社会地位相等的人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同伴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1]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自2013年起开始研发“幼儿园全面性教育”课程,课程中的第五单元“我的家庭和朋友”就是围绕人际关系这方面内容展开的。在幼儿阶段,人际关系包含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两大主题,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贯穿其中。
一、知识学习:了解家庭类型的多元化很重要
家庭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家庭规模、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等。在《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中,家庭类型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又称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又称复合家庭)、单人家庭和其他家庭。[2]《报告》指出,在我国,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导。因此,本课程选择了较为普遍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进行介绍。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家庭类型,本课程结合家庭类型的分类标准,將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分别以“小家庭”和“大家庭”的名称向幼儿进行讲解。其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隔代家庭由于其特殊性和一定的社会敏感性,需要加强尊重和平等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课程中单独作为一类向幼儿进行介绍。
了解家庭类型的种类有助于幼儿建立社会多元化意识,并学习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特点,课程配套的绘本《我的家庭和朋友》绘制了不同家庭类型的图片,教师可以使用这些图片向幼儿介绍不同的家庭类型及其特点。为了巩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不涉及特殊情况及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教师和幼儿都可以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展示自己家庭成员照片的形式,来认识自己的家庭类型。
二、技能学习:有效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技能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幼儿需要掌握两个常用技能,一是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二是拒绝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家庭成员和同伴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或者产生冲突是非常普遍的。有效沟通是建立和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包括了解对方的想法、积极聆听和询问、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同理心等。[3]这些积极的解决冲突的策略不仅能够提高解决人际冲突的可能性,还能够提升人际关系中的满意度和持续性。
以中班课程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能反映幼儿日常家庭生活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冲突情景,如“两个幼儿都想玩同一个玩具”“两个幼儿在玩耍时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幼儿在玩具店看到一个玩具很喜欢,但是爸爸妈妈不给他买,他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坐在地上哭闹”等。教师会请幼儿对这些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思考错误的应对方式和有效的应对方式分别是什么,从而学习有效的沟通技能。
三、态度学习:尊重他人与拒绝他人并不冲突
在人际关系课程中,有三个重要的价值观需要传递给幼儿:一是贯穿于整个性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二是责任与性别平等;三是对自我的保护——拒绝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1.尊重家庭类型的多样化
在本课程中,尊重不同的家庭类型是第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包括尊重自己的家庭类型和他人的家庭类型。在我国社会中,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社会敏感性的家庭类型。以离异家庭为例,其敏感的原因有可能来自媒体长期以来关于离异家庭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宣传,这些宣传同时也会给离异的父母贴上一些负面标签。但事实上,研究显示,父母离异虽然会给孩子造成一些影响,如生活模式、家庭类型的改变,但是在离异家庭中,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并不占多数,且大多数孩子都能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少有持久的负面影响。[4]
同时,我们还会向幼儿传递:任何家庭类型都可以让家庭成员获得幸福。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感觉不幸福,并不是因为受到家庭类型的影响,而是受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2.责任与性别无关
在本课程中,性别平等是贯穿其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不同的家庭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认清并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是了解家庭成员责任的第一步。健康的家庭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即成年的家庭成员,不分性别,都是照顾者的角色。例如,爸爸和妈妈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是平等的,都应该肩负起养育孩子、承担家务等责任。未成年家庭成员都是被照顾者的角色,但并不是说被照顾者在家庭中不承担任何责任,孩子也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也需要承担责任,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关心家庭成员、表达对家庭成员的爱与支持等。
3.拒绝不健康的同伴关系
根据同伴之间的亲疏程度,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友谊指双方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相互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系统,是一种亲密的同伴关系和依恋关系。它具有普通同伴群体关系不具备的特征。首先,友谊关系具有双向性。友谊是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而非单向的喜爱或依恋。其次,友谊关系更具稳定性。最后,友谊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关系。[5]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认为的友谊关系常会以“好朋友”这个词来表达。
对于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人会将关注点放在数量上,而忽略了同伴关系的质量。事实上,无论是在同伴群体关系还是在友谊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健康和不健康的关系。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出现了不和谐、不和睦、不平等、不友善、不尊重的状态,就是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性教育课程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会分辨健康的同伴关系和不健康的同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游戏和判断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拒绝不健康同伴关系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需要传递给幼儿:不健康的同伴关系不仅是同伴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权利的侵犯,还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幼儿如果遇到了不健康的同伴关系,就需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沟通技能进行调节,如果对方不予接受或改变,就需要及时向可信赖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四、启示与建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回答如何应对家庭和同伴间冲突时,都能够表达出正面、积极的应对方法。但是,他们的思考角度通常从自身出发,单方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我如何做,如“我会好好跟他说”“我跟他一起玩”“我拿玩具跟他交换”等,却忽略了“询问和聆听对方的想法”这个关键点。这一现象可能与幼儿的同理心水平有关。幼儿的同理心发展是其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和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能力之一。[6]因此,在人际关系课程中,培养幼儿的有效沟通技能需要关注其同理心的培养,如引导幼儿积极询问他人的感受和看法、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判断他人的感受等。[7]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幼儿常会忽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长此以往,幼儿将会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需求,这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提醒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给予幼儿自信表达的机会,进而促成幼儿在相互理解的前提下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参考文献】
[1]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6):84-86.
[2]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6-7.
[3]埃伦·伯斯奇德,帕梅拉·丽甘.人际关系心理学[M].李小平,李志勇,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22-227.
[4]李佳洋,刘文利.如何提升离异家庭孩子的幸福感[N].中国妇女报,2019-5-25(A2).
[5]王楠.友谊关系中大班幼儿的阐释性再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6]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280-281.
[7]郭雅馨.中班幼兒移情能力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