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米
【成语释义】
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无用之人。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别通》。
【成语典故】
唐玄宗时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防止边陲其他民族的进犯,边防军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军镇的地方长官节度使拥有强大的军事、财政等权力。当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大以后,便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称为藩镇割据。
为了压制这些藩镇,唐代的中央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但这些藩镇的力量太强,足以与中央抗衡。尤其到了唐代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中央政府又只能借用藩镇的力量来镇压起义,于是藩镇重新兴起。经过数年的争斗和兼并,其中力量最大的几支取唐朝而代之,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前后相继的“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在其他地方则形成了并立的“十国”,比较著名的有南唐、北汉等。
不过,这些割据势力的统帅并不都是强悍有能力的人,像接替了前任刘建锋成为统帅的武安节度使马殷就碌碌无为。朱温废掉唐朝的末代皇帝建立后梁以后,封马殷为楚王,让他驻守湖南和广西等地。马殷只知道饮酒作乐,既无能力镇守一方,也无能力为百姓造福,大家都非常瞧不起他,不屑地称他为“酒囊饭袋”。
【文化内涵】
酒囊就是装酒的袋子,主要在出行时使用,便于携带,但在日常生活中,酒囊远不如酒壶、酒杯的使用范围大。
酒在我国文化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酒器的发展历史也极为悠久。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陶土制作酒器,包括红陶、灰陶、白陶、黑陶等制作的罐、壶、碗、杯等。到了夏商周三代,更有“无酒不成礼”的说法,酒器品种繁多,包括爵、角、觚(gū)、觯(zhì)、尊、壶、卣(yǒu)等,数量也很丰富。它们不仅用来盛酒,还根据使用者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场合区分了等级。
秦汉时期流行陶瓷、漆木制作的酒器,尤其是漆酒器,成为南方最流行的酒器,主要样式有耳杯、樽、卮(zhī)、扁壺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成熟起来,瓷制的酒器几乎一统江湖。这个时代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许多少数民族的酒器样式也被吸纳,出现了鸡首壶、皮囊壶等,还产生了很多新样式,比如执壶、盏、注子等。
唐代的酒器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金银酒器丰富精美,尤其是著名的玉制夜光杯,因为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而闻名于世。
辽、金、元时期,扁壶、四系壶等盛行、因为它们极为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加上唐宋时代蒸馏酒的技术成熟,酒的浓度变高,酒杯也开始变小了。
到了明清时期,制作酒杯的材料越来越不拘一格,工艺也日益成熟,酒杯的设计常常别具巧思,比如银槎杯,看上去就是一件造型奇巧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