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轨迹圆问题的举例探究

2022-07-06 09:15薛德军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2年20期

薛德军

【摘要】轨迹圆问题的题设多样,问题中常以不同形式的几何运动来呈现,如点动、线动、图形运动等,结合条件确定动点的轨迹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解析时需合理利用瓜豆原理,把握动点间的关联,推导核心点的运动轨迹,生成轨迹圆.本文将结合实例讲解破题过程,总结方法思路.

【关键词】轨迹问题;点动;瓜豆原理

轨迹圆问题是初中几何的重难点问题,即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设问形式常见于求线段最值、轨迹长、距离长等,解析时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根据联动关系,确定动点轨迹,绘制轨迹圆;第二步,结合点或线段关系构建模型,求线段或轨迹长.

1 点旋轉中的轨迹圆

例1 如,已知点P为线段AB上的一点,AB长为3,AP长为2,过点B作任意一条直线l,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Q,将点P绕着点Q旋转90°可得到点R,分别连接PQ,RQ,AR和BR,则线段AR长度的最大值为.

分析与解  本题目中点P进行了旋转,而点R为联动点.

根据对称性可知BP=BQ,则点Q在以点B为圆心,BP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将线段PQ绕着点P逆时针旋转45°,并放大2倍则可得到PR,根据“瓜豆原理”可知,点R的轨迹为以⊙B绕着点P逆时针旋转45°,并放大2倍所得的⊙O,如图2.

连接PO,将△PBQ绕点P逆时针旋转45°,并放大2倍可得△POR,则点F在⊙O上,因AP=2,则OB=PB=1,∠OBP=90°,PO=RO=2.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O=10,分析可知当点A、O和R三点共线时,AR取得最大值,此时ARmax=AO+RO=10+2.

点评  上述问题中点R为点Q的联动点,而点Q的轨迹为圆,故建立两点之间的轨迹关系是关键.

解析时通过联动放大,推导出点R的轨迹,然后构建共线模型确定AR线段最值.

处理点旋转中的轨迹圆问题,可结合“瓜豆原理”,把握动点之间的关系.

2 点线联动中的轨迹圆

例2 (2022年宿迁市中考卷第18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6,BC=8,点M、N分别是边AD、BC的中点,某一时刻,动点E从点M出发,沿MA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F从点N出发,沿NC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其中一点运动到矩形顶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EF,过点B作EF的垂线,垂足为H.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是.

分析与解 本题目中点E和F沿直线运动,而点H为EF上的一个垂足点,求点H在运动过程中的路径长,显然需要先确定其轨迹,再求路径.

点M和N分别为AD和BC的中点,连接MN,则四边形ABNM为矩形,可推得MN=AB=6,AM=BN=12AD=4.

根据题意可知EF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MN交于点Q,如图4.

分析可知AD∥BC,可证△AQM∽△FQN,由相似特性可得NFEM=NQMQ=12,则NQ=13MN=2.

当点E与点A相重合时,有NF=12AM=2,

可推得BF=BN+NF=4+2=6,

所以AB=BF=6,则△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B=45°,进而可推得∠PBF=45°.

由题意可知,点H在以BQ为直径的PN上运动,其运动的路径长为PN,取BQ的中点为O,连接PO和NO,如图4所示.

分析可知∠PON=90°,又有∠BNQ=90°,

由勾股定理可得BQ=BN2+NQ2=25,

所以ON=OP=OQ=12BQ=5,

则PN=90π×5180=52π,

即H所经过的路径长为52π.

点评 上述问题中点H为动直线EF上的垂足点,确定其运动路径长为PN是解题的关键.

点H轨迹推导链为:动直线EF始终与MN交于点Q→动直线EF可视为是绕点Q的旋转→点H轨迹为圆弧,因此点H可视为是动直线的旋转的联动点.

3 结语

本文具体探究了不同形式几何运动中的轨迹圆,其中确定动点轨迹是关键,是求解线段、路径的前提.结合瓜豆原理进行联动点轨迹推导是最基本的策略,解析时要关注图形的运动规律,提取线段恒定关系,推导动点关联,确定动点轨迹.

参考文献:

[1]宋璨.剖析瓜豆原理,探究动点轨迹[J].数学教学通讯,2021(14):79-80.

[2]朱锦程,李玲玲.由从到主 按图索“迹” 点带线动 巧妙转化[J].中学数学杂志,2021(06):38-41.

[3]蒲厚金.一类最值问题的模型溯源与建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2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