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鸟王”:用镜头为高原精灵“呐喊”

2022-07-06 08:12
华声文萃 2022年9期
关键词:菜窖普氏青海湖

轻风拂过,青海湖碧波荡漾,湖水轻拍湖岸,一群水鸟在驻足嬉戏。肩扛照相机、手提三脚架,葛玉修步履轻快地走近。他麻利地打开三脚架、调试好相机,将镜头锁定那群水鸟……看那轻快矫捷的身影,谁能想到,他已年近古稀。他是“青海湖鸟王”,是“中华对角羚代言人”。从一名爱写爱拍的通讯员,到专心从事生态摄影,又进而为野生动物保护奔走呐喊,葛玉修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

菜窖里“走出”的摄影师

1970年,17岁的葛玉修在老家山东曹县参军入伍,坐了两天两夜的“闷罐车”来到青海西宁。在军营中,他第一次接触照相机。他找来报纸、画册、杂志,学习构图、光线运用和拍摄角度。那时,连队没有专门的暗室,葛玉修就将设备带到连队菜窖里,显影、冲洗、定影,往往就是两三个小时。他被战友们戏称为“菜窖里的摄影家”。

1982年5月,他拍摄的战士出黑板报的照片上了《青海日报》头版,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但自己学着拍,还经常追到报社找编辑请教。

从“青海湖鸟王”到“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1995年5月的一天,已转业至地方工作的葛玉修第一次来到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碧水蓝天、万鸟欢歌的场景让他十分震撼。

“鸟儿是空中的花朵、飞行的影幻,因为美丽而存在。”葛玉修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他镜头里的“空中精灵”。一次机缘巧合,他去青海湖西南水域的三块石岛拍鸟,在那里一个人待了7天。

在葛玉修眼中,青海湖的这些鸟类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这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镜头里,黑颈鹤形态优美、棕头鸥目光如炬、大天鹅优雅高贵、小斑头雁呆萌可爱……一幅幅照片栩栩如生,照片上的鸟儿仿佛在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在青海湖盗猎鸟类、偷捡鸟蛋,这对鸟类伤害很大。”为了引起社会对青海湖鸟类的关注和保护,葛玉修在自己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精挑细选、组合,进而赋予它们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张照片里,一只鱼鸥在蓝天下大张着嘴,照片被取名为《呐喊》。此后,葛玉修多次拍摄反映青海湖鸟类生存状况的照片,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为他赢得“青海湖鸟王”的称号。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摄天鹅的途中,抓拍到了一群褐黄色的动物,后来得知,那是青海湖特有的动物——普氏原羚,野生动物专家称它“比大熊猫还珍贵”。

从此,普氏原羚成为葛玉修的又一个牵挂。他查找各種资料、遍访当地牧民、请教专家学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一文,向人们讲述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鉴于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再加上它独特的外貌特征,葛玉修还给它起了个中国名——“中华对角羚”,因此他又被称作“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保护野生动物,没有终点”

“老葛为了拍照片简直不要命!”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张德海打趣地说。过去20多年中,他与葛玉修一起经历过多次惊险的拍摄。

在青海湖泉湾,两个人为拍大天鹅同时掉进了冰窟窿;在海拔5000多米的黄河源头约古宗列,两人一起挑战生命极限;为拍普氏原羚,他们还险些被狼群袭击……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的话给了葛玉修启示:仅仅在报刊上发表图片、文章还不够,还要走到学校、机关、牧民家里去宣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葛玉修,仍没有停下生态摄影的脚步。他常常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影装备,出现在高山、草原、戈壁、湖泊。“我的镜头依然在静待野生动物的造访。能与自然融洽地相处,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拍摄鸟儿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它们在为我歌唱……”他说。

(摘自《承德晚报》)

猜你喜欢
菜窖普氏青海湖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菜窖里的冬天
菜窖里的冬天
《青海湖》
普氏野马数量恢复至400余匹
消失的菜窖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寒带地区无取暖保鲜窖技术
施耐德电气荣获2014普氏全球能源管理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