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琴
摘 要:戏曲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表演形式各异,但是其蕴含的内在审美并没有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剥离。泗州戏分类APP是在传统戏曲文化与互联网工具的相结合下,针对戏曲爱好者及青年市场,形成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戏曲分类APP。区别于同类型的产品,除了提供基本观赏用途,最大功能在于汇聚高校戏曲专业课堂同步录课以及科研文献的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地方戏曲,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文化振兴。
关键词:泗州戏;审美分类;互联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的提高,文化的传承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亦是如此。为多年以来,伴随“非遗进校园”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基于新媒体宣传方式,我们会将泗州戏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扩大学习范围,使泗州戏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提高其品牌影响力。
一、戏曲艺术情境中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
中国的戏曲艺术结构具有稳定性,可谓是中国稳定性社会结构的缩影。戏曲艺术是对生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的升华,其中积淀着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观。从戏曲美学的角度而言,戏曲的艺术规律、戏曲的创作背景,戏曲的欣赏角度,都可以揭示出来。那么,要探索戏曲表演的美学意义,就要在重视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重视戏曲艺术本质问题的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角度分析戏曲表演,从哲学以及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更可以体验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意义。中国的审美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的是写实之美,中国注重的则是写意之美。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往往受到环境的感染而融入其中,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以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渗透着体悟之美和诗性的情怀。当中国的戏曲上升到艺术审美层次,表现为"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和时空自由性”的特征,都是写意性的扩展和延伸,以获得了“烟雨空濛、虽淡犹浓"的艺术效果。
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趋于稳定。每天的生活劳作方式都是程序化的,周而复始,而从农耕的角度观察自然规律,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审美心理定势也即形成。戏曲艺术那种缓慢的节奏、重复的内容,正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的文化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延续至今,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意识并没有概念戏曲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相反,中国的戏曲艺术受中国文化影响却逐渐趋于成熱。当然,受社会环境的局限,戏曲艺术也会有所创新,但是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革,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地域特点而做以徽小的调整。
从艺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一种程式一旦形成,就会根植于意识而沿袭不变地传承下去。程式以符号形式作为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独立,形成人的心理意识,规范着其行为。这些程式化的行为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了戏曲艺术结构的参考。这些独立的小单元就犹如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散发着其无限的魅力,将人们的生活艺术化。因此,以符号形式所表达出来程式化正是艺术性的创造物,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美化,形成艺术范本。正是由于艺术程式的存在,将人们的审美观点以定位,使戏曲艺术形式以此为依据传承于世代之间,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媒体兴起的时代下泗州戏的传承方式
科学保护是根本。科学保护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方法、机制。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持续更新,戏曲进校园课程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传统戏曲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当代学生对戏曲的接触并不多。目前我国各地区高校的戏曲教学情况,仍然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依旧存在,剧种繁多,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及平台。本项目研发的APP在传统戏曲文化与互联网工具的相结合下,针对戏曲爱好者及青年市场,形成线上线下的地方戏曲文化推广,活动策划,产品设计、产品销售。
基于新媒体宣传方式,我们会将安徽地方戏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区别于传统光盘式传播,征得版权后导入公开视频资料,与剧团沟通合作使用专业一手资源。APP中内容进行分类,优先开设泗州戏课程教师教学网络课程指导戏曲表演基础,声腔艺术特色,戏曲理论学习,推出衍生公众号、小程序、自媒体平台视频推广号,扩大学习范围,使泗州戏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提高其品牌影响力。APP中主推的泗州戏内容分为五大模块:1.完整戏曲成品剧目视频2.泗州戏伴奏音频3.教学模块4.学术作品,竞赛成果,社团活动汇演展示专区。
我们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最新的曲目和巡演消息,实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盟会,让用户随时了解本产品的动态,根据用户需求做出产品调整,衍生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便于使用,减少内存占用。上市后覆盖性导入安徽其他地方剧种,争取不落一戏,不丢一剧,选派专业摄像团队,对获取版权戏曲进行名家课程录制,上线剧团教学模式。
三、现代戏曲的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将中国戏曲推向了现代戏的创作的巅峰。一些以人们真实生活为题材的内容被搬上了戏曲舞台,艺术样式不断翻新。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反映农村百姓生活的戏曲,其突出了农村经历了社会的变革而发生的时代性变化。可以说戏曲就是社会化的产物。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有存在着时代精神,那么在戏曲艺术传承中,就需要一起作为审美样式,通过互联网将传统戏曲呈现出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对于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趣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作为一种文学,在突出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要将其中人文精神通過当下科技表现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百花齐放,群芳斗艳的时代,各种音乐都听过,也会寻找适合自己的。戏曲今后的道路,也会与古典音乐,话剧,民谣,黑怕一样,被小众的年轻人喜欢,有着自己的粉丝圈。娱乐本身是一种选择,艺术是娱乐的一种升华,对待某一种艺术的喜爱,不能有年龄的限制。只是人为的贴个“老人”标签,也给自己的懒惰不愿意去了解找个理由。
参考文献:
[1]周明.戏曲审美心理探源[J].福建艺术,2019(12):10-14.
[1]论戏曲程式化倾向形成的深层原因[J].邓程.河南社会科学.2002(01).
[2]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及途径研究[D].陈一凡.南京师范大学2017.
[3]戏曲的社会在场性和传播困境[J].石书乐.南方论刊.2022(06).
[4]试论泗州戏源流及艺术表现[J].蒋宗霞.戏曲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