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研究

2022-07-06 08:59涂圣文闫洁宁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职教课程内容职业技能

张 洁,涂圣文,闫洁宁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的类型教育,鼓励推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2]。加强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衔接是促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关键。职业院校中的建筑类专业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试点,不同层次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各层次建筑人才的培养质量,关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类职教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设计尤为必要。

1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现状分析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均属于职业教育,其本质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以往建筑类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都会考虑与普通本科院校建筑类专业相衔接,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与学术研究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是扎根于职业实践、紧密围绕职业岗位变化的教育,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共同构成职业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3]。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如何区别化设计,如何体现职业本科引领其他层次职业教育的特征,等等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也由于中、高、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化设计尚未厘定,因此使得实践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现象层出不穷[4]。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衔接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衔接标准尚未完善,各学段课程体系之间的联合设计还不够深入[5]。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例如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中,建筑工程专业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四类,其中专业技能课开设如钢筋翻样与加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但是在建筑类高职与职业本科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并未设置专业技能方向的课程,高职更是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等课程设置为专业拓展课程,相应地在实践操作教学中也没有严格的课程评价机制。这种各学段课程体系之间没有良好衔接的现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也阻碍了建筑类职教中、高、本的一体化发展。

1.3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定位参照普通本科同类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侧重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功能、特色[6]。二是职教中、高、本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递进深度不够,各层次院校更多的是根据本校原有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各阶段的同类课程内容重点也有所不同[7]。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在职教中、高、本建筑工程专业中均有开设,但课程内容都是有关水准仪、经纬仪等工程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教学,各学段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差异性无法体现。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建筑类职教中、高、本院校的专业课程评价内容普遍是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部分组成,评价内容往往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课程评价方式虽然包括实训考核、理论笔试等,但大多专业课程仍是采取以书面考核、教师评价的形式为主,过度依赖终结性的评价手段往往无法灵活地判断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水平。且不同层次院校的同类核心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评价标准,这种现象会导致不同学段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分级培养得不到保障,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无法突出各级职业教育的特点[8]。

2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原则

2.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职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需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9]。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的发展。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强调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从市场岗位需求出发,围绕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学历层次的提升,其职业能力也应该得到不断完善。

2.2 以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

职教中、高、本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一定顺序性,职业院校要把充分握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关键期。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须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技能为基础[10]。由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

2.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建筑类专业学科是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科,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不应简单地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可以使学生实现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够良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动态变化以及建筑行业市场的发展[11]。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事关学生个人未来的就业升职规划,更是建筑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 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评价手段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12]。职业院校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有关核心课程的评价手段,能够有效地评估各层次学生对土建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等级考核的制度也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相关职业技能的递进培养。

3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对策

本文以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为出发点,对建筑类专业的课程目标定位进行分析,再依据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并结合职业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设置课程内容,依据职业技能大赛、职业等级证书等方式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构思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不仅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导向。建筑行业的市场岗位特征规范了从事建筑专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各层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也与各层次职业岗位的要求密切相关。由此,以建筑类职教中、高、本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为基点,对学生培养目标分析(见表1)。

表1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毕业生职业岗位

基于上述岗位群分析,可以发现建筑类职教中、高、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或管理型的递进衔接路径: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操作岗位,涉及一些土建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从中积累足够的专业经验才能成为高级技工,较少地涉及管理岗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参与操作、技术岗位较多,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且后期的专业晋升空间也更大,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型人才;职业本科毕业生则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管理岗位,则需要综合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与高深的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为工程型人才,若侧重于工程管理方向则定位管理型人才。

3.2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衔接是构建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的核心骨架。建筑类职教中、高、本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课程体系的组织设置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

参考李龙根[13]等人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中职、高职职业能力衔接模型,将建筑类职教中、高、本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分解,划分为机械操作、质量检测、识图绘图、造价预算、建筑设计等专业核心能力,绘制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职业能力衔接模型如下:

图2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职业能力衔接模型

中职是高职的基础,职业本科则是高职的拓展。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三阶段的职业能力水平是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根据职业能力模型,建筑类职教中、高、本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如下(见表2):

表2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核心课程体系

以识图绘图能力为例,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初级、中级、高级)考试内容设置课程。在中职教育阶段设置建筑工程识图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读懂图纸,理解建筑施工时图纸中房建或结构的布置;在高职教育阶段则设置土木工程制图基础等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依据建筑规范绘制图纸的能力;在职业本科教育阶段则设置工程制图、房屋建筑设计规范等课程,使学生在之前已有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以及设计,并能根据建筑行业图纸绘制的法律法规对图纸进行初步审查。

3.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衔接是构建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支撑。课程内容衔接不是理论知识的重复,也不是操作技能的叠加,而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该方向专业知识、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得到提升,是一个知识与能力不断递增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基于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建立教学资源衔接机制,使课程内容难度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复杂。针对建筑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选取三门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如下(见表3)。

表3 建筑类中、高、本核心课程内容

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强调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工艺、技术的掌握。首先,应当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的开展顺序,将“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绿色施工”等课程模块进行直线式排列。其次,不同学段开设的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内容及要素应当依据各阶段本门课程的目标,与三阶段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难度和深度相对应,进行螺旋式排列。在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学习常用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以理解、协助为主,侧重于基础操作;在高职教育阶段则学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模板设计等施工设计技术,以掌握和熟练运用为主,侧重实践技术与问题情境的具体应对;在职业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建筑施工设计的能力,并增添信息化、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等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内容,如Bim、Pkpm、Revit等软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现代化技术解决施工问题。

综上所述,三阶段之间的课程内容排列应当以基于学科知识逻辑的直线式排列为基础,避免简单知识的重复,并结合基于知识、能力递进培养的螺旋式排列,不断强化课程内容深度、宽度递增,从而达到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3.4 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衔接是保证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质量的关键手段。

在评价方式上,不同学段对应的课程评价可以依据相应阶段职业岗位的评价标准,遵循职业能力递增原则,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或与国家、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实现岗课赛证的相互融通。例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评价可以按照技能难度、深度不同,采用国家工程测量员的分级标准考核,同时学校可以对参加国家级、省级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给予课程免试的奖励。

其次,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保证多元化、全方面,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可以与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专家联合制定考核标准,可以采取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校企合评、教师终评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保证课程评价的公平、公正。

最后,评价内容应该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团队协作多方面的综合考核,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能工巧匠。

图3 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评价体系

3 结语

加强各层次建筑类职教学生的职业能力衔接发展是加强建筑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之举。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各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为切入点,遵循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评价手段等原则,并结合对应阶段职业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关的考核内容,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在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将职业能力发展融入建筑类职教中、高、本的课程衔接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举措,还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职教课程内容职业技能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