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798 例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动趋势研究

2022-07-06 08:14习婧媛
护理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脑血管患病

习婧媛,韩 颖,陈 湘

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030600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致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约3.30 亿人,其中高血压病2.45 亿人,脑卒中1 300 万人,冠心病1 139 万人,心力衰竭890 万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的首位,高于肿瘤[1]。初级保健在疾病早期发现和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梳理山西省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可行建议,为初级卫生保健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案首页,选取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入院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I00-I99)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因2017 年只收集到该院6 月—12 月的资料,为保证资料的代表性故未将其列入本次研究资料中),剔除“性别、年龄信息缺失以及住院费用为0”等病人条目,最终纳入30 798 例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数据,包括病人人口学特征以及住院治疗信息等。

1.2 研究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编码分类原则第10 版(ICD-10)进行分类,本研究心脑血管疾病范围见表1。用Stata16.0 进行数据整理,描述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季节变化趋势以及病理类型分布等特点;并分析5 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等。

表1 心脑血管疾病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基本特征

2.1.1 患病情况比较 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病历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人数逐年增加。从两类疾病来看,心血管疾病病人和脑血管疾病病人的住院占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心血管疾病的住院占比由16.4%降至14.5%,脑血管疾病占比由10.8%降至9.8%,详见表2。

表2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占比情况

2.1.2 性别特征 男性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且二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发病情况。30~59 岁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病,60~69 岁男性和女性患病差异不明显,70 岁以后女性患病占比高于男性。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对心血管功能具有特定的调节功能和保护作用[2],围绝经期和绝经之前,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增加[3]。本研究显示,60~69 岁男性病人由23.2%增长至31.4%,女性病人由24.3%增长至31.0%;70~79 岁男性病人由19.0%降至14.9%,女性病人由28.7%降至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98.592,70.266,均P<0.05)。

表3 不同性别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比较单位:例(%)

2.1.3 年龄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的发病最高峰均集中在60~64 岁。心脑血管患病年龄段由“双峰”向“单峰”模式转变,其中60~64 岁发病例数增多,发病平均年龄由64.6 岁提前至64.2 岁,年轻化趋势明显,与张浩玲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从图1 可以看出,2015 年—2016 年,发病高峰有2 个阶段,第1 个阶段是55~69 岁,第2 个阶段是75~84 岁;2018 年—2019 年,处于第2 阶段(75~84 岁)的峰值愈发不明显。

图1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不同年龄段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分布

2.1.4 时间特征 从发病时间上看,3~5月和10~12月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段,病人发病与时间变化关系密切,与部分研究者的结论一致[5]。尽管相比其他季节,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最少,但近2 年病人人数增加趋势明显,详见图2。

图2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月度变化

2.1.5 病种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群特征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点,其中以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高血压病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占70%左右。2019年高血压病占比(5.5%)与2015 年(12.0%)比较有所下降,但大部分病种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病人占比由35.4%上涨至37.5%,脑卒中病人由31.6%上涨至34.2%,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同样增长明显,详见表4。

表4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心脑血管疾病不同病理类型分布单位:例(%)

2.2 病人费用分析

2.2.1 费用规模情况 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从12 099.22 万元增加至16 968.48 万元,涨幅达40.24%。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占总治疗费用比例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2016年的治疗费用占比最高(见表5),与柴培培等[6]基于全国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5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2019 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情况(x)

2.2.2 费用结构变动情况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费用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驼峰型”向“山峰型”转变。2015年—2016年费用高峰值处于55~64岁和75~84岁;2018 年以后,75~84 岁的费用峰值趋于平缓,55~69 岁人群费用逐年攀升,该年龄段2019 年病人花费0.75 亿元(44.3%),而2015 年同年龄段人群费用为0.45 亿元(36.9%),疾病的费用负担年轻化趋势明显。心血管疾病发病人群和费用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本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费用主要集中在55~84 岁人群,尽管该年龄段的患病花费高出同期该院疾病总费用的人群近10 个百分点,但研究显示,这种差距在逐年缩小,从2015 年12.63%降至2019 年的9.25%,详见图3~图6。

图3 2015 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

图4 2016 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

图6 2019 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

图5 2018 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年龄分布

3 讨论

3.1 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人群聚集和病种聚集的双重特点。发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以及高血压病聚集了70%左右的病人。年龄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环境易感性增强。有研究表明,脂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在老年人群中比年轻人更为常见[7]。本研究发现,从发病年龄段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在2015 年及2016 年以55~69 岁及75~84 岁人群居多,2018 年及2019 年55~69 岁病人数急剧攀升,心脑血管疾病低龄化趋势明显。年龄结构变化驱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结构由“双峰”向“单峰”转变,疾病的年轻化不仅使社会丧失了年轻劳动力,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和卫生资源负担,不利于我国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化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关键是要做好一级原发预防和二级继发预防,对于老年未患病人群应当控制或减少危险因素,已患病人群应当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8],早发现、早治疗,延缓发病年龄。

3.2 从疾病病种出发制订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防治关口前移关键是要发挥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处于“重治疗、轻预防”状态,张毓辉等[9]指出,2017 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在医院的费用超过80%,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占比不足12%,且大部分费用来源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如果在初级卫生保健等场所进行早期的疾病干预,每10 个慢性病住院病人中就有1 个病人可以避免住院[10]。本研究中,首诊高血压病病人在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占比由12.0%降至5.5%,因血压升高导致的危重病人住院情况减少,居民的血压控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患病人数增加趋势明显,这两类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消耗大,未来依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重点。Goldman等[11]回顾性分析显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急性心脏疾病的处理和事后康复护理等积极的初级保健干预策略,引导大众减少吸烟、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使得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大幅下降。因此,应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征制定预防策略,同时要提高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费用报销比例,引导居民看病在基层,树立防护意识和全民保健意识。

3.3 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初级保健干预 由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协同交互作用下脑卒中患病率居高不下。诸多证据表明,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MacMahon等[12]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舒张压每增加7.5 mmHg(1 mmHg=0.133 kPa),脑卒中发病率增加46%;心房颤动是引发脑卒中的强烈预测因素[13];乙醇与脑卒中之间存在J 型关系,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凝血功能增强、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脑卒中风险[14]。缺血性心脏病同样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疾病,血脂异常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尽管药物治疗能降低发病风险,但有研究表明服用降脂药物的依从性较差[15-16],病人人数增长从侧面反映初级卫生保健在血脂监测和控制等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空缺,相对滞后于高血压病的防控工作;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17];除此之外,心脏病、糖尿病、肥胖、高胆固醇等均被证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8-19]。早期干预能够减轻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政府要为基层发展注入活力,针对危险因素为重点人群安排慢性病检查项目,将心脑血管疾病纳入临床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指导。

3.4 依据发病特征制订疾病防治策略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季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男性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但绝经之后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均会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血栓形成以及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20],特别是年轻女性吸烟会产生比男性更大的危害[21],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大有裨益。多项研究指出,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使得女性患病往往不受重视。然而事实是,即便是在调整年龄情况下,女性的预后更差,独立性不及男性[22],故应关注女性防治情况,保障女性的权益。春秋两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夏季发病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气温与病人发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日气温变化越大,发生紧急住院的可能也会相应增加[23-24]。山西地处华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明显,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迅速,当温度较低时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老年人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群体,要特别注意春秋季节的防寒保暖措施。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扭转“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面向全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低糖少盐,戒烟戒酒,定期体育锻炼,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心脑血管患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