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烟区的调研

2022-07-06 08:58:14黄永辉吕捷钟真于亢亢卢雨
中国烟草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烟农烟叶生产

黄永辉,吕捷,钟真*,于亢亢,卢雨

现代烟草农业

烟草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烟区的调研

黄永辉1,吕捷2,钟真2*,于亢亢2,卢雨1

1 中国烟草总公司龙岩市公司,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大道288号 364030;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100872

在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体系形成过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发展与支撑作用极为重要。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烟区6县的调研数据,分析了自种自烤的传统模式与5种新型生产组织模式的特点以及烟叶产量、质量、投入成本、收益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自种自烤模式依然具有产量优势,但质量水平偏低;创新组织模式的节本省工作用明显,但效益提升能力尚未显现。这些发现为更好解决烟叶产业长期以来“大户请工难,小户用工浪费”的劳动力困境和“今后谁来种烟”“如何种好烟”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参考。

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烟叶多维产出

从20世纪末开始,烟草行业逐渐出现市场饱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1],进入21世纪,仍存在着烟草农业发展滞后,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工商合作机制落后的问题[2]。特别是我国目前的整个烟叶生产过程受到了传统组织模式的严重制约,主要是以“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在该模式下,户均种植面积小、种植集中度低,烟农缺乏有效组织,同时由于规模优势的缺失,技术、资金、资源很难实现优化配置,急需调整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组织模式定义为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通过某种联结机制组合在一起的具有特定产业形态和功能的经营方式[3],对形成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体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探寻最佳或主流农业组织形式,他们对组织形式选择问题的分析大多数是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学者们普遍认为,市场信息失灵和不对称会使农户决策出现偏差,从而承担信息失误所带来的巨大的交易损失[5],这促使基于商业契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以有效降低交易风险[6]。针对中国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的组织创新,一些学者主张主要形式应该是“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农协等+农户”的准市场、准企业形式[7-8]。事实上,即使在一种组织形式发展最充分的领域,另一种组织形式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9]。很多研究对不同农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依据进行了比较,如罗必良等[10]比较了“公司+农户”与“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形式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也有新的研究表明基于全产业链闭环的“集群+平台+龙头企业+综合服务”的平台性组织可以降低交易频次和成本、提升效率和效益[11]。“农户+市场”模式为市场外包契约,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为关系外包契约,但是否存在能实现最优效率的组织模式仍然值得商榷[12]。

现有研究对产业组织模式会影响产出效率多数持肯定意见[13-14],但不同模式的选择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公司+农户”模式比较灵活,组织成本低,但农户的弱势地位以及体制上的缺陷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该模式不稳定,缺乏长期效率[15]。而相比之下,学者们认为“农户+合作社”模式在影响生产效率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对于其他产业组织模式来说更适宜产业发展[16],因此,很多研究倡导对合作型组织模式进行引导与政策支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17]。但“农户+合作社”模式也并非是提升产量最有优势的产业组织模式,在一些行业中,这种模式在生产效率方面与一些私营部门仍然存在着差距[18][19]。因此,从交易费用与契约选择的角度,研究者可以比较分析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形成的内在机制。每种组织形式适宜存在的领域,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烟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分支,其生产效率可以参考上述涉农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理论。同时烟草更加注重烟叶品质,如烘烤是烟叶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烟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用时最多的环节,最终决定烟叶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烟草生产组织模式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思考。2019年,龙岩市公司开展“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研究,将生产环节的“种”纳入到专业化服务环节。通过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依托合作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以烤师为主导,烟农为主体,全程专业化服务为纽带的创新生产组织模式,从而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本研究基于龙岩市烟区的调研数据,对传统的组织模式和创新组织模式在烟叶产量、质量、投入成本、用工数量以及收益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成效,并对其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解决长期以来“大户请工难,小户用工浪费”的劳动力困境,为今后“谁来种烟”和“如何种好烟”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促进烟区的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和样本概况

2019年,龙岩建设“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单元793个,组建专业服务队3570个,覆盖6589座烤房9.78万亩烟田,约占全市种烟面积的60%。但是,各县的自然资源特征、劳动力禀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不均衡,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除“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外,还存在“自种自烤”等多种烟叶生产组织模式。课题组结合调研获取的317份烟农问卷(有效问卷300份)、100份烤师问卷(有效问卷98份),根据烟叶生产过程中的托管程度,对龙岩市烟叶生产的组织模式进行了详细划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样本烟农的龙岩市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概况

Tab.1 General situation of tobacco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models in Longyan based on sample tobacco farmers

注:烟站个数根据烟农选择比例确定。

根据表1可知,现阶段龙岩市烟叶生产存在“自种自烤”“自种+专业化烘烤”“互助+专业化烘烤”“专业化服务+专业烘烤”“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5种模式。其中,前两种模式仍属于传统模式,后三种模式属于对烟农生产组织进行创新的组织生产模式。课题组调研的20个烟站中,有2个烟站以自种自烤模式为主,3个烟站以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为主,15个烟站以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为主。个体选择上,以自种自烤模式为主的烟农占比12.33%,烤师占比4.1%;以自种+专业化烘烤模式为主的个体最少,烟农和烤师占比分别只有5.67%和4.1%;以互助+专业烘烤模式为主的烟农占比11.33%,烤师占比20.4%;以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为主的烟农数量与自种自烤模式和互助模式烟农大体相当,占比12.67%,烤师占比9.2%;以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为主的个体最多,烟农和烤师占比分别达到了58%和66.3%。从地区上看,以自种自烤模式为主的主体主要分布在永定地区,以专业服务+专业烘烤为主的主体主要分布在武平及漳平烟站辖区,其余几种模式在各个烟站辖区都有分布,尤以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分布最广。总体来看,课题组所获样本在龙岩烟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不同烟草生产组织模式的特点

2.1 自种自烤模式

自种自烤模式是较为典型的传统烟农组织生产模式,在龙岩地区大量存在。在整个烟叶产业链中,下游烟站对接多点农户。烟农仍然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绝大部分生产环节由烟农自己实施,烟农自建烤房,进行烟叶的生产与烘烤,风险由烟农个人承担。从模式的适宜条件来看,该模式主要适宜于户均种植面积小、烟叶种植集中度低、地形等自然因素限制强、密集烘烤设备发展缓慢、烟农自身技术强、生产流程较为固定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多山地地形和烟农分散,不仅会限制烤房分布,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大规模运用。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共有12.37%的烟农仍然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生产。在地区上,采用这种模式的烟农主要分布在永定地区。永定地区烟叶种植大户少,以小户、散户为主,当地烟农认为自身烟叶生产技术过硬,可以胜任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烘烤环节,大多烟农都自有烤房,可以自己完成烤烟工作,再加之对烤师的不信任,从而习惯于“单打独斗”。以上原因使得种采烤分一体化在当地的推进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烟农依然是自种自烤的传统组织生产模式。

2.2 自种+专业烘烤模式

自种+专业化烘烤模式下,烟农仍然负责种植环节,向烤师支付烤费,烤师负责烘烤环节,从而实现烟农与烤师在种烤环节上的对接。由于部分烟农烘烤经验不足,容易出现烘烤质量差的问题,而烘烤技术对烟叶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烟农将烟叶交由专业化烤师进行烘烤,实现烟叶生产的“种烤分离”,能够实现减工降本。但从生产环节来看,整个生产过程并没有脱离传统模式的范畴。该模式主要适宜于户均种植面积较小,种植区域分散,土地流转较少,区域内有烘烤技术较高的烤师的地区。

根据问卷统计,以自种+专业烘烤模式进行烟叶生产的烟农占比较少,只占统计总数的5.7%,在各地区都有零星分布,这一类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只有16.7亩,并且参与这种模式的烤师也多是参与一体化的烤师进行兼业烘烤,约占4.1%。

2.3 互助组+专业烘烤模式

互助组+专业烘烤模式是由烤师主导,烟农双向选择,从土壤改良开始到初分收购,将单元内的种植(移栽)、田管、采收、烘烤等一系列农事活动组织起来的创新组织模式。在传统的组织模式中,烟农分散种植,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缺乏有效组织,加之烟农队伍老龄化现象等问题,使得“单打独斗”的传统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烤烟发展的需要。互助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通过加强烟农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烟叶生产中存在的劳力紧张、种烟技术措施难到位等问题。从分布上看,该模式主要适宜特定的烟叶生产区域内,种植规模较小,烟农易于组织且有相互扶持共同发展意向的地区。

在问卷统计中有11.3%的烟农按照互助组+专业化烘烤模式进行生产,烤师占比20.4%。互助组模式对整个烟叶生产的节本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移栽阶段将单元内的人员根据种植面积划分成小组,5户为一组进行互助移栽,1人开穴、1人下营养土、1人引穴、1人放苗、1人浇水完成移栽作业流程。水肥药田管按照3人一组开展作业,其中1人配兑溶解肥料,1人牵皮管、1人浇施。大培土按照7人一组开展作业,其中1人插竹蔑、2人撑膜与回膜、1人施用团棵肥、1人开培土机、2人清沟。作业人员固定岗位,各司其职,实现精细分工、精准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请工难、请工贵的问题,以2019年种植阶段测算为例,育苗环节从85元/亩下降到65元/亩;移栽环节每亩用工1.5个工下降到1个工。

2.4 专业队+专业烘烤模式

专业队+专业烘烤模式是在单元内根据生产各阶段组织不同的专业服务队,由烤师负责管理专业服务队,专业服务队长负责组织管理专业服务队成员,从而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烟株的均衡性的创新组织模式。由烤师担任专业服务队的总队长,下设机耕起垄服务队、专业化育苗服务队、盖膜移栽服务队、水肥药田管服务队、采运编装服务队、烟叶烘烤服务队、废弃物回收服务队、烟叶处分专业队8个专业服务队,各专业队根据需求开展专业化服务。这种模式的出现为今后“谁来种烟”和职业烟农的培育,提供了有效途径。适宜烟农烟叶种植面积大、种植集中度高、烟农自身劳动力不足、在烟叶的采摘等环节技术落实无法得到保障,对于技术支持有着迫切需要的种植区域。

在问卷统计中按照此模式进行烟叶生产的烟农约占统计总数的12.67%,平均种植面积为36.2亩,烤师约占统计总数的9.2%。该模式对于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有着积极作用。通过烘烤一体化的模式,利用专业化烘烤服务和统一组织调配烤房,做到了烤房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整烤烟叶采收成熟度基本一致,烤后烟叶质量大幅提高。

2.5 互助组+专业队+专业化烘烤模式

烟农同时参与互助组和接受专业队服务,并将烟叶交由专业烤师烘烤,这种模式在单一互助组和服务队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了单元的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烟农互助,统分结合的方式,开展“种植(移栽)、田管、采收、运输、分类编烟、上烤、下烤、初分、打捆、称重”等一体化作业。以合作社为平台,烤房群为载体,烘烤师为主导,烟技员组织管理,烟叶生产全过程烟农互助,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通过实践检验,将一体化深入到了种采烤分各个环节,进一步实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闭环管理。适宜烟叶种植规模较大,烟农易于组织,且有开展一体化模式基础和经验的地区,同时地区内主体对于组织链条延伸有着极大的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有66.3%的烟农、58%的烤师在种采烤分一体化中融入了这种模式。在调研的20个烟站中有15个烟站的主要组织生产模式为该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效果。通过烟农互助+外聘人员组成专业队,一方面把闲置的劳动力盘活利用起来了;另一方面,外聘人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请工难、作业时限过长的问题。据测算在种植环节,每亩节约用工1.04个。

3 不同模式的效果对比分析

3.1 对比结果

龙岩市在“采烤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烟叶生产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将烟农播种育苗、烟田管理、成熟采收、专业烘烤以及烟叶初分等业务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了以烤房群为载体、烤师为主导、烟农为主体的“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其中,均衡化生产、减工降本增效是“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的两大核心目标。课题组通过对问卷调研,基于各个模式在烟叶产量、烟叶质量、烟叶价格、投入成本、用工数量以及收益情况6个方面的数据统计,对不同模式的成效差异进行了分析(见表2)。

表2 不同模式亩均成效比较

Tab.2 The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per acre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注:(1)烟叶产量单位为公斤/亩。
(2)用工数量单位根据互助组和服务队省工情况定为省工个数/亩。
(3)投入成本和售烟收入单位为元/亩。

根据表2可知,不同模式之间的具体成效有较大差异。其中,自种自烤模式的产量优势较为明显,平均产量可达137.95 kg/亩,其余几种模式的烟叶产量均匀分布在亩产113~120 kg之间。从烟叶质量上看,自种自烤模式上等烟的比例较最低,为74%,其次是自种+专业烘烤模式,为75.68%;互助+专业烘烤模式及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的上等烟比例分别为77.76%和74.96%;而专业服务+专业烘烤的上等烟比例最高,达到了78.03%。几种模式的烟叶价格差距较小,主要分布在30.38~30.52元不等。从生产成本上看,自种自考、自种+专业烘烤两种传统模式生产成本均高于2800元/亩;而创新的组织模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处于每亩2235~2633元之间。比较还发现,两种传统模式并不能明显节省雇工数量,而三种创新组织模式平均每亩需要雇佣0.1~0.19个工不等。综合收益情况看,传统模式每亩烟叶经营收入均在3800元以上,而三种创新模式的烟叶经营收入较传统模式低,平均处于每亩3600~3722元之间。

3.2 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对比结果,以下三个点发现值得进一步分析。

第一,自种自烤模式依然具有产量优势,但质量水平偏低。数据显示,自种自烤模式下烟叶亩产平均137.95 kg,而上等烟比例仅为74%。具体原因如下:一是传统烟区的自种自烤模式在产量提升上仍具有优势。由于自烤自种模式的烟农大多来自永定区,区域内多山地地形,不适宜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推进,以小户、散户为主,烟农多是技术全面、熟练的老烟农,种烟经验丰富,且大多烟农自己拥有烤房,可以独自完成整个生产环节。因此在烟叶的生产过程中,烟农在每个环节都积极投入生产要素,基于种植经验和烘烤技术能够达成烟叶的高产量,这证明自种自烤模式在这种特定情境下依然有积极的作用。二是自种自烤模式下烟农对质量把控严格程度差异较大,可能导致整体产量虚高,即部分烟农可能在采收后将不适用的烟叶也进行了烘烤,造成烘烤后烟叶产量高,但质量较低的情况。而在新的一体化模式中,整个烟叶种植烘烤过程对质量的控制较传统模式更为严苛,特别是在采烤过程中对烟叶的成熟度判断更为准确,进入烘烤环节的不适用烟叶更少,因此在产量上也会造成差异。三是自然灾害对创新组织模式推行地区烟叶生产的负面影响。问卷统计的数据仅限于2019年的烤烟季统计,而2019年受天气影响,一体化模式种植烟区的烟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创新组织模式推行最为广泛的连城和长汀,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这两个县也是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最为普遍的地区,因而数据显示互助+专业服务+专业烘烤模式下的上等烟比例仅为74.96%。但是,即使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创新组织模式下烟农生产的烟叶平均质量仍然高于传统模式,表明创新组织模式对于烟叶生产的提质增效确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四是创新组织模式的结构尚不够完善。创新组织模式在一些地区尚处于初步的开展阶段,可能会存在网格单元组建规模过大的问题,使得专业服务队难以服务周全,影响作业周期,对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创新组织模式的节本省工作用明显,烟叶生产的标准化程度高。从表中可以得出,成本上创新组织模式每亩可节省成本206~704元不等,其中重要的节本来源在于劳动投入。具体原因:一是传统模式的部分烟农在田间管理和烘烤技术上仍然较为落后。如永定地区部分烟农队伍观念陈旧,部分烟农甚至延用早已过时的生产操作观念和方式进行生产,对节本省工有负面作用。二是创新组织模式对烟农工作流程的合理安排。创新组织模式通过互助组或专业服务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单元内烟农的长处,提高作业效率,盘活现有劳动力,让劳动力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在长汀县的一体化模式推进中,据测算,区域内种采烤分一体化模式与非试点相比,每亩可减少2.86个工,其中种植环节减少1.04个,专业化初分减少1.22个工。三是创新组织模式中的技术提升和标准化生产的运用。以长汀县濯田站为例,一体化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座密集烤房的装烟容量,做到满额运转。相比于非试点,一体化模式烘烤出每kg干烟可节省0.02 kg生物质颗粒燃料和0.05度用电。

第三,不同组织模式间单位收益存在差距,但创新组织模式的效益提升能力尚未显现。从调查问卷中的数据来看,2019年不同模式的收益间差距较为明显,创新组织模式的效益提升能力并不显著,具体原因如下:一是烟叶的具体收益与产量挂钩。经过之前的产量分析,自种自烤模式在2019年亩产上更高,而一体化模式推行地区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收益上也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地区可能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部分地区的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中可能存在“一刀切”的情况,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及劳动力情况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所有地区的烟农都适合创新组织模式的开展,传统模式也有其自身优势。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各个地区都推行创新的组织模式,极有可能破坏当地已经固定的生产结构,影响最终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创新组织模式的推进时间不长,收益提升能力有待充分释放。创新的组织模式推进仍处在起步摸索的阶段,随着范围和时间的延伸会继续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龙岩市烟区6县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采取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叶的产量、质量、投入成本和收益也会随之存在差异。自种自烤模式作为最典型的传统生产模式,产量仍存在明显优势,但难以避免质量劣势和产量虚高的质疑。而几种创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受益于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可以起到降本提质的作用。创新组织模式增加的收益作用虽然不显著,但如果考虑到天气灾害、推行方式的“统一性”以及推行时间不长三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创新组织模式应具有较大的增产增收潜力。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烟叶生产组织模式,推进烟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实现传统生产模式向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的过渡应当因地制宜。对于那些与永定区类似,大多烟农自己拥有烤房,可以独立完成整个生产环节,且多山地的区域,强制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或许会适得其反。应当在尊重当地老烟农自种自烤的意愿的基础上,采取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筛选出产量虚高、质量不过关的部分烟农,以此作为推进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的契机。其次,坚定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的信心,动员烟农、烤师积极参与。相较于传统模式,不同类别的创新生产组织模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节本省工作用。互助组或专业服务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单元内烟农的长处,提高作业效率。再次,对采取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的地区进行动态监测,考察后续烟农的收益变化情况。虽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创新组织模式对烟农收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当天气和进程两方面的制约减弱,烟农的收益应该具有较明显的增长。最后,注重烤师的考核以及烤师、烟农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几种创新模式中烤师都发挥着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其与烟农之间的互动效率会影响烟农收益。因此应当筛选政治思想觉悟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强、种植和烘烤操作技术水平高的烤师,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其在创新模式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 石耀东.我国烟草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出路[J]. 中国工业经济,1999(02):42-47.

SHI Yaodong.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tobacco industry and the way out[J].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y, 1999 (02): 42-47.

[2] 王树文,张永伟,郭全中.加快推进中国烟草行业改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02):5-13.

WANG Shuwen, ZHANG Yongwei, GUO Quanzhong.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tobacco industry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 (02): 5-13.

[3] 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 管理世界,2012(01):79-92.

ZHONG Zhen, KONG Xiangzhi.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 example from dairy industry[J]. Management World, 2012 (01): 79-92.

[4] 黄祖辉.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变革与前瞻[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61-69.

HUANG Zuhui.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ransformation and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8(11):61-69.

[5] 何坪华,杨名远.农户经营市场交易成本构成与现状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1999(06):40-44.

HE Pinghua,YANG Mingyuan. A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in farmer's market[J]. China's Rural Economy,1999 (06): 40-44.

[6] 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的初探[J]. 中国农村观察,1997(06):23-28.

HU Dinghua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J]. China Rural Observation, 1997(06): 23-28.

[7] 池泽新. 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5):368-371.

CHI Zexin. Influencing factor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stitutional enlightenment of farmers' behavior[J].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03 (05): 368-371.

[8] 张晓山. 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8):4-9+79.

ZHANG Xiaoshan. Innovating agricultural basic management system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J]. Agricultural Economic Issues, 2006 (08): 4-9 + 79.

[9] 林坚,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3):16-20+79.

LIN Jian, MA Yanli. The boundary betwee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or owned enterpris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s and organizational cost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6 (03): 16-20 + 79.

[10] 罗必良. 农民合作组织:偷懒、监督及其保障机制[J]. 中国农村观察,2007(02):26-37.

LUO Biliang. Farmer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laziness, supervision and its security mechanism[J]. Rural Observation in China, 2007 (02): 26-37.

[11] 程华,卢凤君,谢莉娇.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内涵、演化与发展方向[J]. 农业经济问题,2019(12): 118-128.

CHENG Hua, LU Fengjun, XIE Lijiao. Connota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organization in China.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9(12): 118-128.

[12] 聂辉华. 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J]. 经济学(季刊),2012,12(01):313-330.

NIE Huihua. The optimal agricultural contracts and the model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2,12(01):313-330.

[13] Boubacar O, Huiqiu Z, Rana M A, Ghazanfar S. Analysi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Rice Farm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outh-western of Niger[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 23(4): 67-77.

[14] Mosheim R. Under pressure: community water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a production model with water quality and organization type effects[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4(3):277-292.

[15] 汪爱娥,包玉泽. 农业产业组织与绩效综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0-75.

WANG Aie, BAO Yuze. Review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04): 70-75.

[16] 陈超,陈亭,翟乾乾.不同生产组织模式下农户技术效率研究——基于江苏省桃农的调研数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31-37+157-158.

CHEN Chao, CHEN Ting, ZHAI Qianqian. Research on farmers’ production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organization mo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01):31-37+157-158.

[17] 刘森挥,曹建民,张越杰.农户组织模式与其技术效率的关系——一个考虑样本异质性的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9(12):68-79.

LIU Senhui, CAO Jianmin, ZHANG Yueji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organization modes and their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farmer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9(12):68-79.

[18] Piesse J, Thirtle C, Turk J. 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Slovene Dairying: A Comparison of Econometric and Programming Techniqu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2(1): 1-22.

[19] 王常伟,顾海英.市场 VS 政府,什么力量影响了我国菜农农药用量的选择?[J]. 管理世界,2013(11):50-66+187-188.

WANG Changwei, GU Haiying. The market vs. the government: What forces affect the selection of amount of pesticide used by China’s vegetable grower?[J] Management World, 2013(11):50-66+187-188.

Innovation of integrated tobacco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of planting, picking, baking and separating: Based on a survey in tobacco planting areas of Longyan Municipal of Fujian Province

HUANG Yonghui1, LV Jie2, ZHONG Zhen2*, YU Kangkang2, LU Yu1

1 Longyan Municipal of Fujian Province Tobacco Company, Longyan 364030, China;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model is quit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modern tobacco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system in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lf-planting model as well as five new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models, and compared differences in tobacco production, quality, costs and profits between different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f-planting model still has advantages in production volume but its quality level is low; innovative models have lower costs and enhanced efficiency, but the profits are no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better solution to the tobacco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large households difficult to hire workers, small households waste workers” labor pligh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who will grow tobacco in the future” and “how to grow tobacco well”.

the integration of planting, picking, baking and separating; innovation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multidimensional production of tobacco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zhzruc@126.com

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2019年度科研项目(No.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1773134、72073135、72072174)

黄永辉(1974—),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烟叶生产经营与管理,Email:13600981989@139.com

钟真(1984—),Email:zhzruc@126.com

2021-06-17;

2022-02-18

黄永辉,吕捷,钟真,等. 烟草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基于福建省龙岩市烟区的调研[J].中国烟草学报,2022,28(3). HUANG Yonghui, LV Jie, ZHONG Zhen, et al. Innovation of integrated tobacco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 of planting, picking, baking and separating: Based on a survey in tobacco planting areas of Longyan Municipal of Fujian Province[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22, 28(3). doi: 10.16472/j.chinatobacco. 2021. 113

猜你喜欢
烟农烟叶生产
影响巫溪县烟农队伍稳定的因素分析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56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中国军转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烟叶主要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8
一种降低造纸法再造烟叶平滑度的方法
天津造纸(2015年2期)2015-01-04 08:18:13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湘西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聚类分析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04
福建烟农种植规模效率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