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鑫玉,刘世明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位时期,他力排众议,迁都洛阳;以身作则,推进汉化。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北朝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后魏《孝文帝集》三十九卷”,[1](P1079)可惜现已不存。清代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与近人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3]中保存了孝文帝大量的作品。此外,唐代许敬宗所编撰的《文馆词林》、[4]朱祖延所撰的《北魏佚书考》[5]与韩理洲整理的《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6]等作品中也有部分孝文帝的作品。北魏是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政权,尚实用,因此孝文帝现存作品以实用性散文居多,尤其是诏令文,占据了现存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诏令文,据《魏书》记载,“皆帝之文也”。[7](P187)李山先生在《中国散文通史》中指出:“孝文帝的诏令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诏令文中,也是值得一提的文字。如《久旱得雨诏》《手诏皇太子》等,这些诏令文文字简洁又颇有情致,并且不乏真情流露。”[8](P209)
孝文帝的诏令文现存220余篇,题材丰富,可以分为政治制度类、社会民生类、宗教政策类等。作为大力推进汉化政策的君主,孝文帝本人对儒家经典十分熟悉。据《魏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7](P184)因此,孝文帝的文章蕴含着浓厚的经学思想,其诏令文也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周易》《礼记》等所蕴含的阴阳思想、礼制思想在孝文帝的诏令文中有多处体现。以《周易》为例,《以尉元游明根为三五老更诏》中提到“元亨利贞”,[2](P3537)《罢祀邺中密皇后庙诏》中即有“阴必配阳,以成天地”。[2](P3542)而元亨利贞、阴阳匹配,正是贯穿着整部《周易》的中心思想,这些恰到好处地引经也更加证实了孝文帝本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在诏令文中,孝文帝对《周易》《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等都有所引用,尤其以《诗》为最多。对引经情况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孝文帝的统治思想、经学思想以及文学思想。而目前学界对于孝文帝文学作品的研究本就不多,对于孝文帝诏令文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学者高人雄在《北朝民族文学叙论》一书中从内容方面对孝文帝的诏令文进行了分类整理,但并没有对引经情况进行分析。[9](P134)关岩岩在《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及了孝文帝诏令文引经史的情况,并对引经史之处进行了统计,但是,只着重分析了《手诏王肃入朝》一篇文章。[10](P40)《手诏王肃入朝》一文中,共有5处对《诗》进行了引用,均取自于《风》中。孝文帝诏令文中,《风》的引用数量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引用均取自《雅》《颂》。因此,只针对《手诏王肃入朝》一文进行分析不能全面了解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的情况,只有逐条分析,才能更好地还原诏令文中所蕴含的思想。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有作品对《诗》进行引用。《左传》《国语》中即有多处对《诗》原句进行引用的情况。《诗》在古代,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流传于世,作为儒家经典,更是“为王官之学,为治天下之具”,[11](P108)承担了教化作用。两汉时期的诏令文中就多引用《诗》中的章句。近年来,关于诏令文、奏议文等实用性文体的引《诗》情况,学界中也不断有成果涌现。例如赵棚鸽的《初唐诏令引<诗>与经学发展》、[12]曹胜高的《两汉诏令引<诗>体式考》、[13]程缊蕾的《西汉奏议引<诗>研究》[14]等。在历代诏令文中,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孝文帝的诏令文有其特殊的民族意义。从孝文帝引《诗》的形式入手,分析其在引用时的经典并用现象以及对诗意的延伸,并深层次把握诗教思想对北魏政治的渗透。孝文帝的诏令文中蕴含着儒家传统的爱亲敬长、兄友弟恭等思想,可以说,孝文帝在诏令文写作中通过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教思想也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孝文帝产生了影响。
经过统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诗》共28处,有多处引用同一诗句。引用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出处及原文来源于《毛诗注疏》。[15]由表1可知,孝文帝诏令文存在直引式、组合式以及活用式三种引《诗》形式。
表1 孝文帝诏令文引《诗》情况汇总
首先,直引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文章中直接指出所引诗句来自哪一篇,用引号引出所引诗句,如《议袷褅诏》。另一种则是不对诗句进行修改,直接在诏令文中引用原句。如《诏答东阳王丕等》《饯赵郡王幹诏》。直引式不对所引诗句做修改,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所引作品。
其次,组合式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一句话中引用不同诗篇中的诗句,另一种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多篇诗进行引用。前者如《忧旱诏》中的“夙兴昧旦,如履薄冰”。[2](P3526)其中,“夙兴”“昧旦”“如履薄冰”分别来源于不同的诗篇。而孝文帝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句子。后者如《手诏王肃入朝》一文,这篇文章并不长,但却是引《诗》最多的文章,每一句都引用了不同诗篇中的诗句。而且这几句诗在《诗》中颇为常见,所以很难对其引用出处有所定论。“不见君子”一句,在《诗》中,就出现过6次。《诗·小雅·出车》《诗·小雅·车舝》《诗·周南·汝坟》《诗·秦风·车邻》《诗·召南·草虫》以及表中所提及的《诗·秦风·晨风》均出现过“未见君子”一句,因此,目前无法确切判定孝文帝的《手诏王肃入朝》一文中,“不见君子,中心如醉”[2](P3542)究竟是引自《诗·秦风·晨风》中的“未见君子,忧心如醉”,[15](P613)还是引自其它诗篇。根据文意进行推测后,将这一句的出处暂定为《诗·秦风·晨风》。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整句为“未见君子,忧心如醉”,[15](P613)与诏令文中的下一句“中心如醉”最为相近。另一方面,《毛诗注疏》中,对于“未见君子,忧心如醉”[15](P613)一句,郑玄笺曰:“穆公始未见贤者之时,思望而忧之。”[15](P612)这一求贤盼贤思想也与孝文帝的《手诏王肃入朝》中的内容思想非常一致,所以暂时判定《手诏王肃入朝》中的“不见君子”一句,引自《诗·秦风·晨风》。
最后,活用式是孝文帝诏令文中最常用的引《诗》形式。孝文帝对于经典十分熟悉,在引用时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所以时常有取诗句中的某一个词进行引用或是将《诗》中的句子进行变动,而后在诏令文中进行引用的情况。《诗·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15](P1602)在孝文帝的诏令文中经常出现。每次出现的形式却都不相同。《报高道悦诏》中,孝文帝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句各取一个字,由“深”“薄”组合在一起,写作“深薄之危,抚后之重”。[2](P3541)既使诏令文对仗工整,也使得诗句本义被保留下来。类似这样精妙地处理还有一处,即《饯赵郡王干诏》一文中,将“临深渊,履薄冰”去掉形容词,化用成动宾短语“临深屡薄”。[2](P3548)另外,《赐谥尉元诏》中的“眉寿”与《南安王桢削爵诏》《增彭城王勰邑户诏》中的“孔怀”也体现出活用式引《诗》这一特点。
总之,在孝文帝的诏令文中,大多数文章对于《诗》的引用都是组合式或活用式,直引式非常少。将孝文帝引用的诗句放在诏令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引用与文章契合度非常高,这体现出孝文帝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将大量儒家经典在诏令文这一应用文体中引用,也从侧面体现出经学在北魏的接受程度不断加深,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诗》作为含有教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文学思想与教化思想与诏令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双向互动,彼此影响。这种互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处,一处为孝文帝在引用《诗》进行诏令文创作时,对《诗》中的诗句进行剪裁,另一处则是诗教功能与儒学思想对孝文帝潜移默化的渗透。
梳理孝文帝引《诗》之诏令文,可以发现这些诏令文行文非常流畅,并没有因引《诗》而使文章变得生硬。这种将《诗》与诏令文融合在一起的引用方式,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孝文帝在引《诗》时采取经典并用的方式;另一方面,孝文帝在引用中对一些诗句的含意进行了延伸。这正是其引《诗》的特色所在。
其一,在部分诏令文中,孝文帝会将《诗》中的章句与其他经典并用。一方面,与《尚书》《礼记》等经典一并引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诏令文的政治性,另一方面,多篇经典的连续引用也会使诏令文在表达上更具流畅性,提升诏令文的文学色彩。如《明功罪诏》:“朕承太平之运,属千载之期,思光洪绪,惟新庶绩。亦望蕃翰群司,敷德宣惠,以助冲人,共成斯美。幸克己复礼,思衍改过,使寡昧无愧于祖宗,百姓见德于当世。”[2](P3526)这其中,共有3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引用。分别引自《诗·大雅·文王》《尚书·周书·毕命》以及《论语·颜渊》。其中,“维新庶绩”中的“维新”对《诗·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惟新”[15](P1370)一句进行引用。《明功罪诏》是典型的有教化意味的诏令文。诏令文以赏罚分明为主要观点,目的在于教导官吏在其位,谋其职,能够做到恪尽职守,为官清明。诏令文作于太和二年(478),为孝文帝在位早期。他在诏令文中引《诗》等经典,以周王朝比较北魏王朝,对于官吏,又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将经学思想融入文中,更体现诏令文的政治性特征。
其二,孝文帝在引《诗》时,还会对诗句含意进行延伸。这些诗意的延伸,归根结底还是为诏令文的内容服务,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孝文帝诏令文的中心思想。《诏太傅元丕》与《手诏王肃入朝》两文中对诗句的引用体现了这一特点。《诏太傅元丕》这一篇诏令文主要内容是孝文帝对于元丕请求孝文帝銮驾亲临冯熙丧礼的回应。孝文帝在这里用到了《诗·卫风·河广》中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15](P327)这一句诗,郑玄笺云:“谁谓宋国远与?我跂足则可以望见之。”[15](P327)诗本义应为宋国并不遥远,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得见。而诏令文中用到了“跂予望之”一句,将其活用为“跂望成劳”。从内容上看,是孝文帝对于跂望平城一事颇感辛劳。这篇诏令文作于太和十九年(495),结合北魏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在诏令文中以一首思归诗来表达自己不归的坚定,拒绝了元丕的请求。既体现孝文帝对于《诗》的熟悉与文学水平之高,也体现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改革决心。这一处的引用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手诏王肃入朝》一文中,也体现了孝文帝对诗句深层含意的引用。这篇文章是孝文帝为王肃所作。按照前文的分析,“不见君子”一句引用了《诗·秦风·晨风》中的“未见君子”。虽然从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弃贤诗:“《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15](P611)但是对于诏令文中所引之句,毛亨与郑玄都分析为思贤之意:“未见贤者之时,思望而忧之。”[15](P612)以及“思贤之状,故此喻贤人从穆公也。”[15](P612)用在此处,即为孝文帝思念远方的贤人王肃,盼望他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这句诗在突出孝文帝对于王肃思念的同时,也体现出孝文帝对王肃才能的认可。这一处引用也可以称得上饱含深意。
总之,孝文帝在引《诗》过程中所运用的经典并用的方式,加深了孝文帝诏令文的文学色彩与教化意义。将诗句含意进行延伸,对其深层含意进行引用,又使得诏令文的中心思想得到升华。从“跂望成劳”中可以看出他对改革坚定的态度;从“不见君子”中又能体会他对贤臣的殷切期盼。诏令文中的引《诗》之处,既使得文章在语句表达上更加出彩,也深化了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分析孝文帝为文所用的引诗方式,可以直观地体现出孝文帝诏令文的内容以及中心观点。而从孝文帝对《毛诗序》的引用以及引《诗》体例入手,对所引之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北魏的政治之中。
首先,孝文帝在诏令文中,引用《毛诗序》来推行祭祀制度。在《议袷褅诏》中,孝文帝引用多个经典来对“褅”进行解释。“《礼记祭法》称:‘有虞氏褅黄帝’,《大传》曰:‘褅其祖之所自出’,又称‘不王不褅’,《论》曰:‘褅自灌溉’,《诗·颂·长发》:‘大褅’,尔雅曰:‘褅,大祭也。’”[2](P3531)“大褅”并不是《诗·颂·长发》的内容,而存在于《毛诗序》中。《毛诗序》的中心思想即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15](P11-12)从这一处引用中可以了解,孝文帝对于《毛诗序》持认可态度,基于此,也会接受《毛诗序》的教化思想。
其次,孝文帝在引《诗》过程中,呈现出重《雅》《颂》、轻《风》的引诗体例。孝文帝引《诗》中,只有8处引自《风》,其余20处均引用自《雅》《颂》。《雅》《颂》占所引诗句比例较高的原因,可以从其诗歌特征中找到答案:“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15](P21-22)《雅》的创作群体一般为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一般被认为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因此《雅》诗的政治性较强。《颂》一般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曲,同时也被用来赞颂统治阶级的功德。而《风》却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6](P360)的民歌。《雅》《颂》的特征能够与诏令文的政治教化性很好地融合。所以孝文帝在引用时,多从《雅》《颂》中进行引用。不仅如此,孝文帝所引之诗,有半数左右,在其他儒家经典中有所引用。如《左传》《孝经》《礼记》中的一些篇章,都曾引用过孝文帝在诏令文中所引用的诗句。这些也可以说明,孝文帝在引《诗》过程中,更重视诗的教化思想。
最后,纵观孝文帝的诏令文,不乏有重孝(“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2](P3530))与敬老(“昔四代养老,问道乞言”[2](P3536))等儒家思想。从上述引《诗》的诏令文中也可以发现,引《诗》过程中政治教化性的影响是双向的。孝文帝用《雅》《颂》诗突出自己政治观的过程中,诗教思想也在慢慢渗透进北魏的政治中。这种渗透,具体表现在君臣关系与兄弟关系上。其中,君臣关系表现在孝文帝渴求贤才,期盼进言而颁发的多个求言诏中,兄弟关系体现在孝文帝对“孔怀”一词的引用上。
其一,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孝文帝继位之后的十余年间,就接连颁布《求言诏》(承明元年八月)《求直言极谏诏》《令官民各上书极谏诏》《求言诏》(太和十一年六月)等诏令文,表明自己渴求谏言的心。这些诏令文除了类型相同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引用了《诗》中的句子。最具文学色彩的两句即为“询纳刍荛”与“寤寐思求”。“询纳刍荛”来自于《诗·大雅·板》,“刍荛”指樵夫,原句“先民有言,询于刍荛”[15](P1661)意指做事情,应向他人寻求建议。这一句诗用在孝文帝刚刚即位之时的诏令文中,非常恰当,使求言诏更加生动。“寤寐思求”来自于《诗·周南·关雎》。《毛诗序》说:“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15](P28)结合北魏当时的背景,太和十一年(487)六月,北魏正经历春旱,民生凋敝。孝文帝渴望有一位臣子,能够将解决办法上书给他,但是这位臣子却还没有出现。于是孝文帝用“寤寐思求”表达自己对能够拯救国家子民于水火之中的人的期盼。“忧在进贤”“思贤才”正是精准描写了孝文帝当时的心情。除此之外,孝文帝在《诏太尉元丕广陵王元羽》中用将太尉比作阿衡。《诗·商颂·长发》中有“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之句。[15](P2419)阿衡实际上指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15](P2149)这一处可以体现汉民族早期政治思想对北魏政治体制的渗透,也是民族融合的表现。
其二,孝文帝也会引《诗》来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关系。求言、思贤的诗教思想是对于北魏社会政治产生影响,那么“兄弟孔怀”的诗教思想则对北魏社会家庭伦理产生了影响。孝文帝在两篇与元氏家族相关的诏令文中都提到“孔怀”一词。《南安王桢削爵诏》中提到“每一寻推高宗孔怀之近,发言哽塞,悲恸于怀。”[2](P3532)《增彭城王勰邑户诏》中提到“侍省之际,可以孔怀无褒。”[2](P3548)都是为了体现亲情。“孔怀”一词,来源于《诗·小雅·棠棣》。《毛诗序》指出:“棠棣,燕兄弟也。”[15](P807)“《棠棣》废,则兄弟缺矣。”[15](P902)原句“兄弟孔怀”,郑玄笺云:“为兄弟之亲,甚相思念。”[15](P810)将“孔怀”一词用于这两篇诏令文中,可以体现兄友弟恭等儒家思想对孝文帝的影响。
总而言之,孝文帝诏令文的引《诗》情况,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在引《诗》过程中,孝文帝采取“为文所用”的引《诗》方式,形式变而含意不变,会在引用时保留诗句含意。其对《诗》进行剪裁,使诗句更好地融入到诏令文中。不仅如此,还会延伸诗意,使得引《诗》一方面润色文采,一方面升华诏令文的中心思想。第二,引诗多集中于《雅》《颂》,《风》诗数量不多。在引《诗》过程中偏重《诗》的政治教化性。同时,引《诗》重复较多,《诗·大雅·文王》《诗·商颂·长发》等不止一次被引用。可见,孝文帝在引《诗》时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使用《诗》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第三,孝文帝在引《诗》中着重突出自己政治教化思想的同时,诗教思想也对北魏政治有所影响。从诏令文中,可以发现孝文帝学习《毛诗》,在治理国家、与亲属交往等内容的诏令文中,都可以看到《诗》的教化思想。综上所述,要深入分析孝文帝的文章,需结合儒家经典进行研究,从而对孝文帝的文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有更为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