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新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逐渐融合了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多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信息化的融合,在简化了信息传输方式的同时,使信息数据的运用、查找以及推广更加的便利化、生活化。在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传承中,现代化信息技术也起到了独到的运用,在拓宽了曲艺推广平台的同时,将我国的戏曲艺术更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示到了人们的面前。
关键词:传统戏曲;现代技术;融合
我国的梨园行业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其传承中以《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以及《牡丹亭》为代表,更是称为我国的四大古典戏剧。在近些年,“中国风”文化的盛行,使得戏曲这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再次从历史的舞台中被搬到荧幕前,大批歌手将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融入到了歌曲中,如,王力宏的《在梅边》、李玉刚的《新贵妇醉酒》等,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狂热的“中国戏曲风”。在新演绎的模式下,将戏曲传统与现代“风格”进行了融合。
一、传统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应大力传承传播传统戏曲
戏曲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其历史之悠久,发展之长远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刻在国人基因中的一种传承,可以说每一位国人都可以哼上几句黄梅戏中的《女驸马》,可显戏曲艺术在民间的传承之广泛。我国戏曲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到唐代中后期,唐明皇这一“戏曲皇帝”的出现,更是奠定了“梨园”行业日后发展的基础;到了元代,元杂剧这一戏曲形式的出现,标志了我国戏曲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都彰显了元代戏曲舞台的繁荣;明清两代是戏曲发展的繁荣期,以浙江温州一代的南戏为前身,诞生了明代传奇戏曲的出现,其发展以正德前与嘉靖后为分界点。元末明初的五大传奇戏曲分别为《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是杂居时代相传奇时代庄边的标志;清代时期地方戏曲发展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百花争苑”;到了近代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曲目以及代表人物,比如,梅派创始人,京剧名角梅兰芳先生,其代表作品有《贵妃醉酒》、《五花洞》等,以及京剧老生马连良先生,其代表作《借东风》、《四进士》等,到如今也是广为流传,是现如今戏剧票友们争相学习、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在1904年2月,京剧科班“喜连成”的成立,在44年间,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八科进800多平戏剧学员,其实更是不乏雷喜福、马连良、马富禄、李世芳等京剧名家,为我国京剧传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现在的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与现代技术的相融合。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在局限于戏曲剧院、茶馆以及地方戏曲舞台上,应于现代化的科技相融合,将戏曲艺术通过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短视频等多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民感受到戏曲文化艺术的魅力,增加其在局域内覆盖的力度,更好的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通过制作精良的戏曲解说类结果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
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将戏曲艺术能够以综艺节目的形式,更为生动的展现到观众的面前,使其可以领略到我国戏曲文化丰厚的艺术内涵。中央电视台CCTV-11戏曲频道就是一个极其良好的展现平台,将我国各地的大、小戏种进行收集、整合、播放,以传统戏剧影响资料和当代戏曲播放的模式,让更多的戏迷、票友可以在欣赏戏剧艺术的同时,领略到除五大戏种外,更多、更丰富的戏曲内涵,如越剧中的折子戏、玉溪花灯戏、上党落子、庐剧、山东琴书的播出,加大了人们对于小文化、小戏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度,对地方小戏种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
另外在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中也越发重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北京卫视与2021年10月23日播出的《最美中国戏》,该节目通过综艺的模式,完成了一次“文化历史与现代传承”的碰撞,每一期设立一个主题,以“百戏之祖”汤显祖为节目的切入点,围绕着戏剧中的“临川四梦”、“丑”、“生”、“旦”、“净”以及“三国”、“红楼”、“西游记”为每一期的主题,带领观众以现代化的思想穿越到“那个”年代,深入浅出的了解戏曲行当,最后在以戏曲中的经典名著作为故事的解读,深刻了解到戏曲文化在于我国的历史传承。
(二)运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增进观众之间的交流沟通
其实新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在戏曲艺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被动”转变。随着个视频网站以及智能化电视的普及,戏曲节目的展示平台也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也帮助了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透过多媒体平台,使用弹幕、留言等方式发表自己对于观看节目的评论以及意见。因为戏剧艺术的独特性,从形式就决定了“它”无法从留言或者弹幕中做出传承意义上的改变,更无法听从“观众”的“意见”进行戏曲内容及演绎方式上的改变,在行业内,这叫做“外行指导内行”。但这种留言、弹幕的出现,能够进一步增进真正的戏曲爱好者、戏曲票友之間的连通性,使戏曲节目的光起来更像是在戏剧园或者或者茶馆之中,对于戏曲精彩的地方,可以通过弹幕“叫好”,并且可以通过弹幕、留言的沟通增加票友间对于戏曲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戏曲艺术的传承风格。
(三)运用适宜的网络平台,彰显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其实在我国戏曲的发展道路上,一直处于一个不平顺的过程,传统的曲艺形式,渐渐的更不上了现代年轻人的欣赏步伐,就如同王力宏致敬《牡丹亭》所写的那首《在梅边》的歌词一样“尤其是对我们,生活太忙乱,没有时间吃饭,上网到眼睛酸......小朋友哪有时间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十九个小时唱到所有观众老了......”这也是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到现代文化中的一种“心酸”。戏曲的发展,本身就是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没有合适的娱乐消遣,作为一种文化的出现,戏曲不仅以优美的唱腔、生动的丰富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有钱人”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但是这一形式,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有太多的“竞争中”,以其更为丰富、多彩的展现于表达方式,收获了大批年轻人的“青睐”。虽然,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如著名先生表演艺术家郭德纲先生、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先生以及青年艺术家李玉刚等,诸多各界人士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都标出了对于戏曲文化的推崇以及其传承的重要性,但是显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近些年我国网络平台的兴起,戏曲艺术的传承似乎有了“新的起色”,在国家传承的呼吁下以及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戏曲文化被搬到了短视频平台之上,起到了不俗的反响。比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上戏416女团”的横空出现,5个00后女孩退出的戏腔长短,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迅速达到了千万级别,从数十万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众多年轻人的“基因”被唤醒,另一种谁都没有意料到的方式“爆火”了起来,传统戏曲与短视频的碰撞,在一夜之间俘获了数以千万年轻人的心。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戏曲的传承中,其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粹,除了精雕细琢的“唱念做打”之外,从戏剧的发展转变史就可以看出,其实戏剧的渊源流传更是符合了当代社会的潮流风格与当时人民的欣赏水平,而不是故步自封,橛守成规,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才是传承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婷怡. 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传播中现代融媒体的作用分析[J]. 学园, 2020(10):3.
[2] 张小琴. 论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的融合及其传播效应——以闽台经典戏曲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1, 41(1):7.
[3] 田雅琴. 浅谈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之路[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