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语文拥有自由的灵魂

2022-07-06 02:59宋子龙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6期
关键词:素养生活语文

宋子龙

摘要: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在生活中运用,把握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其主要方法是教师在课前读透课文,教学中合理生成;经典中融汇生活,渗透时代元素;巧妙创造写作,掌握语文内核。几种合力之下,语文与生活交相辉映,素养和情怀比翼双飞。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生成

语文是什么?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在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遵守教学固定套路,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更新理念和方法也是蜻蜓点水。若语文缺乏厚重的土壤,缺少体验,缺少生活的印证,那一切“美其名曰”的讲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在埋怨批判中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怎样破局?我想把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大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其找到情感的共鸣。让“语文与生活齐飞,素养与情怀共色”,语文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怎样打通语文与生活的通道,丰富语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呢?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课堂与生活一脉相承

读透课文,方能尺水兴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在教材里蹚几个来回,方能做到心中有数,把语文教材内容多元化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抛开一切资料,“裸读”文本,咬文嚼字,纵观全局,结合自身,联系实际,找到语文与生活和学生联系的纽带。于漪说:“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比如,教《老王》时,文中“我”与老王的相互关照交往的几件事,既然体现的是善良对善良的回馈,“我”为什么愧怍呢?这样深刻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结合生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生活中熟人给你带点礼品,你会给别人钱吗?文中“我”问老王“去世”的对话情景,“我没再多问”,体现了“我”是多么地冷漠,无动于衷。若是现實中的亲人故去,“我”会怎样?现在“我”深深悟到而心灵不安,老王倾其所有对“我”,而“我”只是给钱回应,这是不对等的“善良”。这样解读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教师认真品读,方能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脉络,教学才能有效,学生的思维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生成与生活相得益彰

合理生成,才能柳暗花明。语文与生活怎样自然衔接才不显得突兀,亦不显得生搬硬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预设与生成,抓住课堂的“突发情况”,彰显教育的智慧。比如:我正兴致勃勃地讲解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突然几位“不速之客”打破了沉静,几只小鸟闯进了教室,惊吓之中欲逃离现场,撞在玻璃上,飞不出去……七年级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怎样办?我顺势而为:“同学们,小鸟为什么飞不出去呢?为什么撞来撞去呢?”慢慢地,教室安静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说:“窗户是玻璃做的,透明的,它误以为是出口就撞了。”我延伸说:“只有找准方向才能飞出去,对吗?那人生的方向呢?”学生纷纷回答:“遇到困难时要保持镇静才能找到出口。”“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用心摸索,才能成功!”“失败并不可怕,要向小鸟一样不断地尝试。”我趁机夸奖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鼓励大家动笔写作,把发现的道理写出来,学生跃跃欲试。

一堂抽象的作文课,在偶然的事件中变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活中的语文,变得灵动而美丽。

三、经典与生活相互印证

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的因素。怎样跨越时代,消除隔膜,我认为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作品记录的历史情景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等,学生是模糊的,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被誉为阜阳“红色教育基地”的“魏野畴烈士陵园”“刘邓大军遗址”具有特色,清明节之际,我带领学生去感受氛围,触摸历史的印记。通过文史资料、音视频讲解、导游介绍、故事再现,学生触景生情,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以及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透过这个“窗口”,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寻找红色记忆,学习革命者的优秀品质、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读《世说新语》时,从“道旁苦李”的故事中,读到了王戎的聪慧;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读到了元方的礼貌和诚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发现魏晋名士重风度,而姿容俊秀只是外在的风度,德行雅量才是他们真正的美!学以致用,让师生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生活是一本大书,里面有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里面涵养心灵。生活与名著结合,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语文与时局碰撞火花

时代元素,使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怎样培养学生使其与时俱进,胸怀世界,兼济天下?怎样让学生有自信心和责任感?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更换。如:教学《邓稼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片段,那段屈辱的历史背景烘托了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我结合“南海局势”进行加工,2016年菲律宾非法提起仲裁案公布结果,美国咄咄逼人,中国“三大舰队”在南海实弹演习,迎面而上,掀起了惊涛骇浪,美国见势不妙逃之夭夭,今天,中国人民强起来了,课堂上学生瞬间充满精神。如《太空一日》体现了科学家的探险精神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在世界独树一帜,令人惊叹。但是,我们仍有科技“短板”。教学中我结合热点话题:中美贸易爆发冲突,美国欲对中国“中兴”手机下手,掐断“芯片”供应,让中国科技感到“无芯”之痛。随后,中国一些知名企业家投入资金,退休的科学家重新挂帅,联手研发,捍卫国家利益,推动科技兴国战略。对此你有何感想?学生的爱国激情和科学思想被点燃!

时代元素植入语文教学,就像在学生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拥有了思想高地,语文素养发展就有了内驱力。

五、语文与生活比翼齐飞

拥有信念,才能振翅高飞。每篇课文都有思想内核,都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教师要结合课文在生活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使学生树立目标,拥有梦想,励志前行。如:《斑羚飞渡》中对镰刀头羊的描写,它的沉着冷静,勇于担当,临危不惧和奉献精神,启迪我们在生活中也可做“领头羊”的角色;《马说》中的“千里马”令人叹惋,但是在今天“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通过制定目标,努力拼搏,准确定位,都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丑小鸭》中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我们现在“也许是丑小鸭”,但只要不断地奋斗,就能像冬天的“蹲苗”一样汲取能量,忍耐严寒,深扎根基,最终绽放自己,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驿路梨花》中描写人性的真、善、美,感恩、奉献、传承,浸润我们的心田。同样在班级的大家庭中“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份帮助”也能净化彼此的心灵,体现人性的光辉!这样,语文教学就“接地气”了。

语文的内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达到更高境界,在学习生活中拥有精神的“魂魄”。

文本的背后是一颗高贵的灵魂。教师课前读透课文,在教学中合理生成,在经典中融汇生活,渗透时代元素,掌握语文内核。几种合力之下,语文与生活交相辉映,素养和情怀比翼双飞。生活让语文拥有自由的灵魂!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素养生活语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