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缨
摘 要:构建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需要不断的丰富艺术领域的内涵。同时专业音乐学院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如何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音乐人才,是目前音乐院校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未来我国音乐人才培养的重点保障。就目前中国音乐学院培养的实际状况而言,由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封闭培训教学模式,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接的应用培养的教学模式过渡,是当前要求全国所有的音乐学院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
一、引言
根据十九大会议精神的指导,以及习近平对新时期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以音乐文化为主要核心的艺术文化领域必将会实现大繁荣,加强对专业化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也必将成为新时代的潮流,也必将成为艺术文化领域的新需求。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国家以及民族针对音乐文化的宏观发展宏图的制定,达成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是当前所有音乐院校共同探讨的话题。实际上,针对此种类型的命题,详细的应对措施主要展现在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育上,只有如此,才可以满足新教育业态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音乐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陈旧,趣味性不足
从当前音乐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部分音乐老师仍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缺乏新颖的教学模式。但音乐课程是艺术气息较浓、创造性较为丰富的学科,仅仅依靠板书来进行教学,会从很大程度上限制音乐学科的有效发展,而且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具有更高的要求,但这些乏味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却无法引起学生对鉴赏课程的探究兴趣。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得部分学生在上课时无法集中认真地听讲。在此条件下,教师还要花耗大量时间来管理课堂纪律,使得教师无法专心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这在无形之中大大降低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音乐教育是文化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其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音乐课程的设置,以及主要培养的目标没有进行完全的掌握,对音乐素质教学的形式缺乏正确的了解,无法结合科学的形式设置音乐课程,导致所开设的课程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音乐教学的基础功能得不到体现。其次,音乐素质教学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升。当前,从事音乐教学的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的音乐教师,或者是音乐院校毕业的辅导员,甚至是兼职人员,学历以及专业技能普遍偏低,很多是助教,从事音乐教学的实际经验不足。最后,音乐素质教学过冲设置不合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工作这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未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的开设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教学模式较为松散,使音乐教学成为一种装饰品。
(三)演唱及演奏技能教学机械化
在中国大多数的音乐教学中,某些音乐学院只重视对音乐技能的教育,特别是关注音乐技巧上的锻炼,而没有对音乐理论知识加以正确的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训练音乐曲目。过渡重视音乐演奏的专业性,从而忽视了乐曲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演唱或是弹奏都停留在乐曲的表面,未能正确的掌握乐曲的内涵,促使学生针对音符的记忆,停留在教师传授的演唱技能上,在其脑海中无法构建出全方位的音符组合机制。因此将音乐理论知识恰当的与音乐技巧相互融合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极为重要,但是如果教师不能结合艺术目标的具体要求,只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则会造成学生欠缺音乐素养,造成机械化学习的现象。
(四)缺少情感体验
教学是一项极具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音乐教学不仅是老师单独在课堂上进行演奏,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配合,促使师生互动。但是在现实音乐授课时,大部分老师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案,教学形式过于笼统,以至于学生无法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这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调动出情感表达。
三、新教育業态背景下音乐人才培养措施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高校和其他学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竞争,生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对高校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老师的授课积极性,而这样无差别的录取观念也就体现在了音乐学院内,最终效果是对高校内学员的音乐学科基本无法从严管控,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生源地尚且如此,培养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音乐学院学生高质量培养的效果问题,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把好“入口关”,筛选出最优秀的真正立志钻研音乐的高中学生,让其进入高等院校序列。
一定要规范管控招生规模。在确保音乐人才培养品质的前提下,科学管控招生策略,积极有序地研究,以及论证各区域内音乐人才素质的特点,合理搭建音乐教育人才输送的良性通道,以音乐教育专业培养链的上下延伸为工作重点,以此促进区域内音乐人才的良性循环;同时,一定要保证音乐生源质量。音乐学院在对音乐教育人员的选择上,必须使之符合音乐学院所提出的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合理的预判出音乐教育人员所能够获得的总体培训效果。
(二)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音乐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出音乐基础理论研究人员、音乐演奏人员、各层次声乐教育家,以及更广泛的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工作者。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音乐学院基于对学员未来职业效果的考量,很少可以制定牢固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只是以目标指向广阔、专科培养口径广泛,来成为抵御学员就业困难的有效手段。这样相对功利性的人才培养思想与方式,在很大情况上会侵蚀作为特殊学科门类的音乐教学整体效果,也会使得整个培养的方向都显得比较盲目,根本不利于形成专业化的音乐人才培养,因此应用型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也将更难以形成。
音乐人才的培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学院教学的主要思路。所以,转变人才教育观念,是培育专业出色的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基础所在。重视教学的规律,强调一切从实际入手,紧紧围绕音乐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构建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与教育思想,不断跟随社会需求的办学方向,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结构,从而真正达到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水平。
(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取决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机制是否可以有效开展。不管是对基础课程的学期设计上,还是在对选修课程的科学设计上,都必须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培养音乐人才的任务。由于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必须紧紧围绕学科特性来规划课程设计,同时,也必须针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总体特征加以弹性调整。
除此之外,必须在学校音乐专业中,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找准可以进行定位的方法,如此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材施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不同人才之间的良性融合,也需要每个阶段的不同人的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尤其是针对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来说,这种因材施教所获得资源巨大的效果也是可以想像的。但毕竟,技巧课的存在,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教室资源的科学配置,都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
结合音乐专业的教学特征进行分析,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需要与艺术实践相互结合的。需要科学的制定课内教学实践方案、将校内教学实践与校外教学实践相结合,这就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进一步扩展。另外,还能够进一步把音乐教育学科和社会舞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比较全面的培训音乐人才,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实战机会,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早地对接市场需求,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接受程度;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对接更多校外资源的机会,聘请音乐业界专家学者和校外名人开设大师课程、学术演讲和音乐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眼界。另外,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鼓励学生多上台表演,多参加表演活动。通过这些实际的阶段训练,学习者可以迅速发展能力,也让学生更易于接触社会。既能够协助学习者进行社会性训练,又能够协助学习者形成专业的社会化理念,甚至作为未来扩大学科发展领域的重要途径。
(五)创新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
在新教育业态背景下,对音乐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的开展,还能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并且在音乐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在此情况下应考虑到教学内容来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使音乐教学课程能够更为顺利地推进,确保学生对课程保持高度的集中。如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音乐内容,并且其影音结合的方式可以改变固态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强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关注度。
此外,因为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死板,无法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只是被动的接收教师所介绍的东西,而无法真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而是注重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从而比较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围绕着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就能够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新课改的要求,以适应课堂教学实际。而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施音乐课堂教学,就能够使学生比较直观的鉴赏音乐作品,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外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种的教学形式可以从学生自身出发,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素养。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对音乐进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如此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六)充实教学内容积累音乐文化知识
在音乐理论知识中还有另一部分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储备,才能以此为基础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成为真正具有音乐内涵的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期间,课堂能接触到的音乐文化知识大致有古今中外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各类乐器相关知识及其音乐作品等等,这一块的内容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积累。作为音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教师的言行举止所影响,特别是语言的影响力,在课堂中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要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在备课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充实和拓展,并且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可以结合当下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的元素来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的知识内容,在班级中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也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文化这一块内容的知识积累。
(七)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育在音樂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随着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情景教学模式日益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活泼纯洁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们可以将歌曲的教学活动内容与情景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从兴致勃勃的舞姿中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可以通过将舞蹈和歌声糅合在一起,在音乐练习中,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舞蹈中,了解到科学知识。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不但富有了乐趣,同时更使学生们享受音乐教学,爱上学习。充分提高了学生们对音乐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使课堂教学在积极活泼的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音乐是借助人类抽象思维进行发展的,情感是在人类对客观事物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借助音乐元素加以表现,所以,在音乐教育时老师就必须注重情感的表达,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从情感的视角入手,从而更好的感受和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情感表达的理解,然后更深层次的掌握音乐学习的技巧,树立其正确的音乐观念。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模式时,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高学生以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利用互动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课堂上可以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感言,通过互动教学,老师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对音乐的掌握力度,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音乐人才的培养正在向内趋方向发展,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趋势也直接催生和推动了应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帅.基于慕课平台的管乐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5):140-141.
[2]郭子暄.信息化背景下学前教育(音乐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明日风尚,2019(16):86-87.
[3]邓玉梅.小学音乐益智课堂模式初探[J].文渊(中学版),2019(7):75.
[4]吴静.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大观,2020(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