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祥 邓万里 李菊花 陆丽琼 黄雨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对黔西南州被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研究,探讨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发展路径。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布局黔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产业,对于保护黔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丰富村寨文化生活,提高村寨文明程度,提高旅游产业收入,改善产业结构,助推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生活方式高度统一,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显著的自然村或行政村。黔西南州共有26个国家民委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民族特色村寨具有一定的历史的特征,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高度体现。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有资源,结合村寨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地域形态,特有的山地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村寨体育旅游资源,从而推进村寨山地体育、民族文化、传统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黔西南州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相关书籍,CNKI等数据库,分析近年来对体育旅游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方面的相关研究。
1.2.2 访谈法
向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专家、当地居民、游客等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开发展开访谈。
1.2.3 田野调查法
对黔西南州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田野调查,对村寨的地理环境、体育资源、地理规划等进行调查研究。
2 黔西南州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黔西南州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自治州,在挂牌的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19个布依族村寨、2个苗族村寨、1个回族村寨、1个黎族村寨、1个黎族村寨、2个多民族村寨,每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信仰以及祭祀的不同使得黔西南州拥有多种民族特色风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整体的规划,当前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体育旅游“各为己战”的现象较为明显,模仿较多,当地的特点和资源没有得到深入整合,也没有根据当地特点进一步探索自身村寨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体育旅游项目,同时,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由于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2.2 旅游基礎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基础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是衡量一个体育旅游项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在对黔西南州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调研发现,大部分村寨在体育旅游资源方面开发较少,村寨特色多集中在民族建筑、民族舞蹈、民族风俗、民族节庆等方面,在开发上,多以传承为主,在发展上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多数村寨的住宿设施、餐饮服务、交通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基础设施给游客造成许多不方便和不安全因素,还可能会污染到村寨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 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推出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通过提高对旅游产品特性和优势的认识,才能促进当地旅游的经济增长,而对外宣传是摆脱这种状况最关键的方法。目前,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很低,特别是在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在旅游市场中,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体育旅游产品的群众基础薄弱。相较于发达国家,体育旅游产品在我们国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宣传。在对游客的随机走访中,多数游客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了解较少,获取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的途径较少,这严重阻碍了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的发展。
2.4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专业人员不单单需要具备与体育有关的技能,而且还需要有规划和设计体育旅游产品的能力,并应深入了解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民族特点。只有这样的专业人才才能对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规划与开发,才能指导与保护旅游者克服自身的障碍参与到体育旅游的活动中来。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的管理与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缺乏专业的培训,存在诸如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这些村寨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缺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专业人员严重影响了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在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长期发展的规划,没有产业政策的指导,也没有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开发。在发展进程中,大多数体育旅游产品只是模仿其他区域的体育旅游产品,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发展适当的发展模式,使得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对游客缺乏吸引力,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不高。
2.6 区域合作力度不够
在开发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资源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和有效的规划,因此无法协调各地体育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因为没有对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在进行宣传时,各村寨体育旅游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太单一、单调,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很多消费者会认为不值得为了单一的一个旅游产品耗费精力。
3 黔西南州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3.1 改善体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
现阶段,黔西南州大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交通条件尚可,但多数村寨在游客的接待能力上不足,以一日游为主。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体育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增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村庄的体育旅游设施,如交通、住宿、食品和商业中心,提高游客的整体舒适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村寨中逗留,提高他们的旅游时长。
3.2 拓宽体育旅游宣传营销途径
黔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体育旅游宣传不足、缺乏营销手段,仅仅纳灰村依托万峰林旅游景区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一方面,在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立独特的体育旅游品牌。以山地户外、天然氧气供应和民族文化为重点,突出民族山地户外运动的品牌。把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各具浓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村寨,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增加体育旅游市场的营销密度。以特色村寨为中心,制作精美的黔西南州体育旅游宣传片,组织旅游宣传团到各地进行宣传与推介。运用高铁、飞机广告、影视、互联网等平台,开发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多种宣传促销手段与方式,提高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村寨体育旅游的营销宣传促销力度。
3.3 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需要体育旅游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员。首先,要定期为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组织旅游、体育旅游的相关培训;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体育旅游开发、开展较好的地方学习,以便全面提高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庄旅游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二,依托贵州省、黔西南州高等学校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旅游师资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不断地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第三,依托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设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专家团队,将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开发成体育旅游产品,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贵州黔西南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此外,还要提高旅游业和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4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亮点、创体育旅游节庆品牌
黔西南州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以布依族、苗族、回族、彝族为主,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资源丰富,例如:高台舞狮、手拍鸡毛毽、陀螺、高跷、布依棍术、转场舞、板凳舞、竹竿舞、迎客舞等,这些都可以在赛事中进行表演,吸引大众的眼球,让这些潜在的游客在观看精彩赛事的时候又能领略到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着原生态的各种舞蹈,可以探索以表演为基础的体育民间舞蹈旅游的资源。
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结合,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比如:重点关注六月六、三月三、正月初八“花坡节”、八月、火把节、开斋节、王磐节等。也可以结合季节性事件和节日,如荷花节(季节性)、桃花节(季节性)、春茶节(季节性)和漂流节(运动),将民族群众体育活动与户外山区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独特的民族户外山区体育旅游。
3.5 依托体育赛事打造精品体育旅游路线
自2015年10月第一届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大会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举行后,多项具有国际规格的山地户外运动在黔西南州举办。在赛事进行时,可以在赛事中宣传附近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让参赛运动员以及观赛人员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所初步了解,为后期进行旅游埋下伏笔。还可以在相近的村寨中开展自行车、徒步、越野跑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设置精品线路将这些村寨串联起来,在比赛中体验不同的村寨风土人情。例如:兴仁市鲤鱼坝村、鹧鸪园村、鲁础营村,三个村寨在放马坪景区周边,可以开辟两天的自行车拉力赛,比赛在放马坪景区与三个村寨间进行,将村寨作为比赛的起点、转折点、终点,在比赛中可以体验苗族、布依族、回族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
3.6 开发体育旅游衍生品
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村寨众多且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景观资源过于依赖,景观资源又受到季节的影响,在逐渐转冷的十月到十二月,游客明显减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淡季的时候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因此,为满足游客不同时间段的旅游需求,需要丰富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产品,可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不同特色来开展旅游项目,例如:贞丰县花江村,可根据红军长征时张爱萍将军率部队走过的“长征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项目,让红色文化资源从观光型向体验性转变。
3.7 健全体育旅游安全制度
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体育游客进行体育旅游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旅游安全的认识,了解参加体育旅游项目的风险,准确评估他们的技能、身体机能和身体承受力,并提高预防风险的思想,以便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紧急情况的防备和自救。建立和改进体育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培养专业的救援队员和志愿者,重视民间救援组织的建设,培养和建立多层次的救援队伍。提倡保险企业与旅游公司、户外运动公司加强合作,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优质的服务。
4 个案分析——以兴仁鲤鱼坝村为例
兴仁鲤鱼坝村,可以打造“乡村体育旅游+休闲体育养生基地+生态体育旅游”,以养生徒步精品路线、户外瑜伽、登山等户外项目开发为主,依托政策红利,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项目,拓展体育旅游消费空间、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良好的生态资源,可开发养生徒步精品路线,徒步路线在青山绿水中,融山、水、林、湖、田园等自然景观与浓郁民族风情于一体,打造养生品牌,以养生旅游带动旅游资源发展,在徒步路线中穿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如苗鼓、苗舞等。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中国·贵州·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至今已举办了近二十届,依托苗族风情节的影响力,打造品牌,成为鲤鱼坝村旅游名片,带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真正将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纳入到了重点规划之中,在此种背景下,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旅游必须积极顺应社会改革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机遇,结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乡村体育旅游与村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助力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基金项目: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110666180)。
通讯作者:邓万里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