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路径构建

2022-07-06 05:25:33侴朕
当代体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育人大学

侴朕

当前时期,国家和政府针对大学阶段的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同时积极推出了相关的体育运动指导政策来规范和促进大学阶段的体育建设和发展。在进行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认识到大学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不同方式,融合大学体育课程的相关指导方式来展开有效的构建。同时,在进行大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大学体育自身的育人功能,下文主要结合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路径展开了研究和分析。

在大学阶段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能够有针对性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认识到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出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大学体育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引领学生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文首先论述了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并针对当前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进而对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路径展开了研究,希望对大学体育育人功能发挥有所启发。

1 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

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想要发挥出体育育人的作用,这就需要在进行高校体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比如开展课堂教学、课外运动活动等方式,将体育教育想要实现的体育文化育人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引导,也能够推动学生实现紧密的发展。这种方式对高校的体育育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点也能看出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1.1 主要育人功能

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能有几个方面,但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推动学生实现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1.2 塑造品格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同时,还应该要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方式来推动学生思想和品格的进步。所以高校大学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之间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不服输的优良品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正面的面对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相关压力,提高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勇于拼搏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另外一方面,体育文化对学生自身的优良品质,也有十分重要的培养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出更加果敢、自律的优良品质和精神。

1.3 引领理想

实际上,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应当要明确认识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体育文化的领悟方式,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往往有着一定区别,通过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锻炼,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效果,也能够带动学生实现与社会的进步和融合。这种多元的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社会锻炼和塑造,为社会和国家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准备,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育认识,结合体育的热爱工作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形成积极向上的个体发展目标,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的体育管理意识以及多样化的体育精神。

1.4 调整动力

在进行高校体育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完善的体育课程管理方式,能够有针对性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外一方面,体育文化的进步能够帮助学生展开有效推动,为更为良好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作搭建起良好的发展平台,所以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能够让学生形成自身的品格锻炼意识,让学生能够提高自我的管理意识,增强自我课外活动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种良好的体育文化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的管理,推动学生的个人个体成长和变化,为学生自身成长和生活进步提供有力的助力。

1.5 社会性发展

体育活动通过一种个体和团队的方式来为展开体育活动,体育协作能够有针对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这样能够为后续的社会学习发展创造机会,真正帮助到后续社会管理过程中,还应当要结合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式,锻炼学生的协作、沟通以及团队的能力。让学生将自身的知识学习转化为体育运动能力,同时,还能够将自身在社会中所锻炼出来的品质和意志转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處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逐步完善的体育文化环境不断发展,在进行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不同的阶段转化,也能够帮助学生提前融入到社会中,只有通过更加完善的体育运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增强体育运动的参与效果,包括增强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为社会人际之间的关系提供积极的能动性作用。

1.6 作用机制

在现阶段的体育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更加完善的体育运动效果,尤其是在高校不同环境作用下,通过更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来对学生进行影响,从而能够发挥出体育的育人功能,将其转化为被动和主动型效果。同时,基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文化方式,实现良好的进步和发展,学校自身还应当要完善自我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构建起更加完善良好的教学氛围,高校自身的体育发展方式与其整体教育推动作用紧密结合,能够有针对性推动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在进行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优秀品质,也能够实现高校育人的管理方式,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的社会,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

2 当前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实践中的问题

2.1 滞后理念作祟

现阶段高校体育育人管理工作,往往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由于管理理念受到影响,想要积极搭建起更加完善的体育文化环境,要积极树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现阶段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同影响。尽管在进行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已经将新型的教学方式运用其中,但部分高校学生往往在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不高,存在一定抵触现象,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这种滞后性的教学理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和水平。

2.2 外部环境干扰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学生和社会的参与性有紧密的连接效果,尤其是在社会大背景之下,部分舆论氛围以及舆论声音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很多在一些社会广场上存在的广场舞以及打陀螺的老人们会被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一旦贴上老年人运动专属的标签,对学生体育运动开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高校体育建设难以实现有序推进和发展,尤其是在校园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时,学生自身会产生一定的追随心理,这样会导致高校内部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不同的阻碍。

2.3 活动主体错位

大学体育活动主体是大学生,尤其是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学生自身活动参与度和活跃度有不同的影响。传统意义上,高校体育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参与度难以实现紧密发挥。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种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并没有真正考虑到个性化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优化体验,甚至会对其本质动力包括在体育运动学习中的兴趣有所下降,导致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出现了一定的影响。

3 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路径构建

3.1 树立体育文化环境的育人理念

在大学阶段想要做好对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树立更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积极搭建起更加完善良好的行为环境。体育文化对人才的素质影响,应当要根据不同个体来实现紧密的发展,要针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展开规划,帮助提高学生自身的终身体育训练和锻炼意识,结合体育运动的方式以及整体管理性格,要做好整体规划,尤其要树立更加完善的规范体系,将其纳入到文明发展范围内,伴随着体育课程教学以及体育运动,去帮助发挥出个体的整体性培养作用。

3.2 加强校园体育理念的建设

在大学阶段,想要做好对体育育人方式的培养,应该要积极做好体育理念的树立和建设,这就需要积极明确认识到不同的体育文化锻炼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要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要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思想,让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好有效的体育锻炼,将体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当然,还应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拉动身边的人,包括同学和家长融入到体育方面的活动中来,做好积极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的融入。同时,还应当根据体育本身的实践性特点,积极做好对体育基础以及运动设施的规范管理,帮助搭建起更加完善的体育文化环境,为整体的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提供更加优化的保障。

3.3 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基于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主体错位的情况,要做好明显的改善和优化,而且要注重发挥出学生自身在该环境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发挥出积极的导向性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也能够推动体育学生实现积极向上的进步和发展。在进行知识体育知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设置情境,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激发出自身的本质动力。当然,学生还能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做好有效引导,发挥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助力。学生自身还应当要实现怡然自得,提高整体的自身运动效果,联络更多人参与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提高体育运动的综合发挥质量和效果。

4 地方高校特色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路径分析

想要将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作用发挥时,应当要结合地方性特色的体育文化来做好大学阶段的体育文化发展,要积极创设文化育人合力的重要途径。

4.1 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体

开展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要积极推出更加良好的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体,要将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主体中心环节。结合現阶段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做好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创新。同时,还应当要规范整体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体能加特色以及基础加提高的课程设置方式,促进学生自身体育运动的发展,当然,还可以促进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通过更为完善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能够了解到思政元素,灵活开展多样的思政体育教育,发挥出体育育人的作用。

4.2 以“特色体育赛事”和“运动型校园”建设为两翼

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当要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校园体育赛事的举办,来帮助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能够展现高校学生的活力形象。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足球赛篮球赛等方式,打造一些校园的体育赛事,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另外一方面,还应当要基于校园体育运动设施,积极搭建起更加完善的运动体系,来帮助巩固和拓展大学体育课程的方式,同时要积极广泛增强对思政课程教育的发展,基于校园体育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同互联网技术展开课外健康运动及活动,校园体育活动的规范建设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专业的积极性,也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课外生活,同时能够有针对性推动学生形成更加专业化的体育运动习惯,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意识,帮助学生展现出更加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在进行体育运动建设过程中,也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特色体育赛事和运动,甚至作为两翼发展,帮助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进步和发展。

4.3 发挥出体育精神的鼓舞效果

我国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人本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等。在进行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应当要明确做好对学生的体育精神的教学引导,要在体育课程综合开展过程中,帮助发挥出体育的重要教学作用,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育精神,能够有效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进行地方高校的体育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进行新时期的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增强对学生的综合性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大局意识,要以艰苦奋斗为引导,帮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应当在进行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精神。体育精神与整体的大学课程教学要实现有机的融合,能够体现大学体育的育人效果。

总体来说,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身体的进步,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塑造自身品格,调整自我的积极性,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结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树立体育文化环境的育人理念;加强校园体育理念的建设;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另外还要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主体;以“特色体育赛事”和“运动型校园”建设为两翼,发挥出体育精神的鼓舞效果,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与路径构建》,课题编号:GH20072。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