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麻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及采种技术

2022-07-05 04:17罗勇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营养生长结荚分枝

罗勇

一、柽麻的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柽麻为直根型植物,主根上部粗大,侧根较多。其根瘤互接种族属于豇豆族,分布较广,有圆形单瘤和黄瓣状复瘤两种,生长前期多为单瘤,中后期多为复瘤。花序为总状花序,在主茎和各级分枝的顶端生长,花冠呈黄色。授粉类型为异花授粉,自花授粉率僅为2%~3%。果实类型为荚果,呈椭圆形,柄较短。种子呈深褐色,肾脏形状。

(一)温度

柽麻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5~30℃,出苗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适宜播种后2~3 d便可出苗,出苗后6~7 d出现第1片真叶。在平均25℃时,播种后2~3 d出苗,出苗后第2 d便可出现第1片真叶。现蕾、开花、结荚等适宜温度是25~35℃,低于15℃生长缓慢。

(二)水分

种子萌动和发芽需要的水量为种子干质量的2倍以上,轻壤质土壤含水量在5%时,能吸水萌动和发芽,含水量在6%~7%时发芽良好,发芽率在90%以上。柽麻需水量较低,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三)土壤

柽麻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瘠薄的土壤,只要播期适当,增施磷肥,管理措施得当,便可收获一定数量的鲜草。柽麻适应范围广泛,在pH为4.5~9且表层土壤含盐量不超过0.3%的土壤均可种植,但是在低洼重黏土上种植生长较差。

二、柽麻的利用技术

中原地区 4月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南方4月中旬至8月下旬播种,华北5月中旬播种,一般播种量为

45~75 kg·hm-2。作为绿肥,腐解比较缓慢,压青后,较高的叶和茎上的嫩枝腐解柽麻比较快。很多地方把柽麻的枝叶作为猪、羊和大牲畜的饲草,每年可刈割2次,可产鲜草量45 000 kg·hm-2。柽麻的茎秆可以剥麻,出麻率为3.5%~5%。

三、柽麻的采种技术

由于柽麻是喜温作物,易受虫害,所以留种技术要求严格,地域性很强。既要保证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又要避开虫害盛期,这给栽培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为了稳定柽麻种子的产量,提高柽麻种子质量,满足国家出口任务,柽麻产量由

375 kg·hm-2提高到1125 kg·hm-2,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出了柽麻留种高产技术。

(一)种子处理

柽麻的主要病害是枯萎病,发生较为严重,高的发病田块可达50%,所以在播种前必须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或药剂(甲醛或0.3%多菌灵胶悬剂)处理。用60℃的清水浸种25 min,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20%。

(二)播种期

播种期是影响柽麻单产的主要因素,过早播种,气温低,出苗慢,出苗率低,前期营养生长时间过长,开花结荚早,易生虫,种子产量不高。过晚播种,生长时间过短,分枝少,蕾花少,开花结荚晚,青荚率高,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最佳播种时期是让柽麻充分成熟,错过虫害。在淮河流域,一般留种柽麻要在5月中上旬播种,最晚不得超过5月下旬,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4月下旬完成播种,每公顷用种15 kg。超过这段时间播种,种子净度差,色泽较淡,品质达不到出口

标准。

(三)增施磷肥

在柽麻生长的中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常因营养不足导致落花落果。为了同时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营养需要,在播种前需增施磷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750 kg,碳酸氢铵380 kg。

(四)密度

播种过密,通风不好,易落花落果,播种过稀,太阳光不能充分利用。合理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种植15万株,实行条播,行距0.5~0.7 m,株距0.07~0.1 m,每隔3~4 m开0.5 m的排水沟,便于打药治虫,通风透光。

(五)打顶

打顶为了分枝生长,控制营养生长,保证养分、水分向花枝上运送,促进生殖生长。主茎花序结荚率最低,而1级、2级、3级分枝较高,所以打顶非常有必要。具体的打顶方法是:主茎现蕾后的花序全部摘掉。0.7~0.8 m高便可打顶,如果过晚播种,不必打顶。

(六)防虫

柽麻的主要虫害是豆荚螟,以幼虫为害为主,侵食幼嫩果荚,使大量果荚脱落,减产严重时可达80%。防治豆荚螟常用杀虫脒,在1级分枝开花盛期或豆荚螟产卵高峰前3~6 d喷施,每隔10 d喷施1次,喷施2~3次即可。

(七)收获

柽麻为无限花序,当下面的种子成熟时上面还在开花,成熟的柽麻种子为深褐色,光泽度较好,比较坚硬,一般全株60%~80%果荚成熟时便可收获,摇动果荚有响声时便可收种。柽麻的种子吸水能力较强,发芽快,所以要在晴天收获并脱粒,晒干入库。脱粒时青黑分开,水分要控制在15%以下。

(责任编辑   张珍)

猜你喜欢
营养生长结荚分枝
大豆:花期结荚期巧管理
一株吊兰
豆角开花多结荚少管理有绝招
切花菊优香不同生长阶段光合作用的变化
架豆角结荚期如何科学管理
带移民和拯救的二次加权分枝过程的有关性质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不同配比菇渣基质对草莓植株营养生长的影响
上临界受控分枝过程后代均值的条件最小二乘估计
外源激素对金福菇菌丝营养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