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妍,王兆波,于薛刚,王宝祥
(青岛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的长足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1]。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价值塑造和德育教育上存在短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在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2]。高等教育中专业课比重大,依托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保障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有效手段。
材料性能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材料的力学、热学、磁学、电学、光学等各种物理性能,阐述各种性能的基本原理及测试方法,揭示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的基本概念、物理本质、变化规律以及测试方法和性能指标;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性能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具有某一物理性能的材料发展概况、前沿动态和应用等。本门课程涉猎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是必修课,所以学生比较重视,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将根据材料性能学的课程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从工程伦理的视角开展课程思政,并介绍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元素和心得与体会,以期为材料相关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元素交织交融,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中,特别是在理工科专业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若方法不当,直接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巧妙地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融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
工程伦理涉及处理工程问题时所应具有的伦理意识、伦理担当,职业道德和价值规范[3-4],其理念跟“课程思政”的价值内容相吻合,而且工程伦理通常是以真实发生的事故、案件为出发点,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及工程人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因此对理工科专业来讲从工程伦理的视角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程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入手开展思政教育既不空洞,又拉近了学生与专业知识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材料性能学是材料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猎内容多、知识面广,且实践性强,因此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5-6],如材料设计、选材、安全使用、性能提高、新材料的开发等。除上述专业问题,材料从业人员还很有可能遇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收受贿赂、篡改数据等涉及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7],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更易对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材料性能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从工程伦理视角剖析事故和案例,可以从“源头”端正材料从业者的思想,提升材料人的道德素养,规范行业秩序。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提炼以下几方面的思政元素:
1.中国力量,中国制造——展示新中国近30年的伟大工程、材料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
2.恪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工匠精神——学习钟吉章,罗杰·博伊斯乔利等工程师的敢于直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恪守职业道德的事迹。
3.安全生产与责任担当——以人为本,安全生产,规避风险,应急预警。
4.攻坚克难,科技强国——学习材料科学家严东升、郭景坤、都有为等院士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学习华为公司攻坚克难,科技强国。
5.节能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倡导开发绿色环保材料、新能源材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上述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各章节的知识点中,具体的思政元素分布和案例见表1。在教学中积极贯彻上述思政元素,以经典工程、名人轶事、热点话题、典型事故等形式贯穿于专业知识讲解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表1 材料性能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在材料性能学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绪论、每章的前言部分比较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介绍材料发展的历史进程、某材料的科学前沿及研究热点,材料在生活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等,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介绍某一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讲其生平轶事,学习科学家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第二,相对于直接弘扬思政理念,身边的人或事、贴近生活的时事、科学家们的科研经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每每讲到我校材料学院老院长张志琨、崔作林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入到海尔、喜盈门等集团,听到自己熟悉的产品有自己老师的贡献,同学们会由衷地表达对老院长的敬佩。偶尔也会介绍科学界的一些“偶然发现”,如曾山发现ZnO压电陶瓷、饭岛澄男发现碳纳米管等,通过梳理其发现过程,同学们会认识到这些发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无不渗透着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付出取得成绩的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也是很好的榜样,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创新并不遥远,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也有可能成为心中敬仰的科学家那样的人。
第三,对于既融合了专业知识又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如泰坦尼克号沉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荣粉尘爆炸等,要从专业知识和工程伦理两个角度深入剖析,将学生分组并赋予案例中的“角色”,引导学生站在自己“角色”的角度发表观点,这种沉浸情景式的讨论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担当,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低温脆性”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往往会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分析”作为这部分的总结。通过播放挑战者号发射视频及事故调查报告,使同学们认识到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发射当天的低温使右侧火箭推进器上的O型密封圈失效,导致了喷气燃料的泄露,继而引发了爆炸。对应的专业知识点即温度会影响材料的性能——低温会使部分材料发生韧脆转变、使部分材料弹性消失。从工程伦理学角度,密封圈的生产商莫顿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罗杰·博伊斯乔利在发射前向管理人员表达了他对O型环的担心,他认为,低温会导致O型环的橡胶材料失去弹性,将无法保证它能有效密封住接缝,因此他不建议挑战者号发射。但是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公司高层的重视,公司高层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做出了同意发射的决定,最终导致了挑战者号爆炸,7名宇航员丧生。讨论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公司总裁及NASA负责人去还原当时决策的过程,并解释做出该决定的原因,从而凝练出工程中的核心问题——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公正、职业精神。这样通过一个鲜活的案例,既加深了专业课知识点,又进行了深刻的思政教育。
相对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塑造更为重要[8-9],因此在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理工专业课而言,从工程伦理角度开展课程思政不必直接灌输大道理,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搞好课程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政治理论、关注时事,提高自我修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实践行动感化学生,使其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