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牛婷婷 刘星星 宋逸菲 段亚哲 万 辉
品管圈作为一项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应用,并推动了医院质量文化建设[1]。本研究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基于项目管理实践,系统回顾了品管圈项目的设计、执行和成果效益,探讨了品管圈项目管理的经验与不足,以供参考。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安全管理水平,推进质量管理从“传统、经验、粗放”模式向 “科学、现代、精细”模式转变,自2013年开始,该院引入品管圈。基于“广泛普及、定向孵育、择优竞赛、反哺医疗”的思路,该院由质量管理科设计了“一科一题、专项计划、评比竞赛”三阶段品管圈项目管理方案。管理流程见图1。
图1 品管圈项目管理流程
1.2.1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育内训师种子库 为推进品管圈活动,项目在开展初期即着力培养内训师团队。经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立了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要目标[2],以胜任力模型6个维度(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以及20个素质要素为框架的内训师培养方案。教学设计上,注重循证思维、创新思维;教学方式上,侧重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和案例式教学以及实操演练;考核方式上,采取团队模拟和仿真课堂,重点考察项目设计和实操能力。截至2021年,全院共计2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合格并授予“内训师”称号172人,其中:护理人员83人(48.3%);辅诊人员51人(29.7%);临床医生24人(14.0%);管理人员14人(8.1%)。
1.2.2 以常规工作为基础,推动品管圈广泛开展 为普及品管圈管理理念,项目在第一阶段主要推行“一科一题”活动。在内训师指导下,全院各科室每年至少完成1项品管圈活动,并作为常规工作持续开展。8年来,根据品管圈主题相关性分类,位列前5的品管圈活动主题类别分别是:标准、预防、患者管理、医疗服务和信息化。其中,信息化虽排名靠后,却是近3年来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2019年-2021年 “信息化”在品管圈主题中出现频次分别为11次、21次、55次,反映了科室对信息化的高度关注,并且关注程度逐年上升。
1.2.3 以专项基金为引领,促进品管圈多元化开展 分析第一阶段品管圈活动开展情况发现,绝大多数(95.0%)品管圈类型为问题解决型,课题研究型品管圈(5.0%)开展较少。该现状与课题研究型品管圈“两难三缺”(理论难理解、操作难上手,缺系统性专著、缺高质量文献或案例分享、缺规范化辅导)的特性[3]有关。为激励开展创新性研究,项目在第二阶段设立了“质量持续改进”专项基金课题,鼓励开展多元化品管圈研究。经科室推荐、专家评审、结果公示,共计20个品管圈申报课题并获得资助,其中问题解决型品管圈13个、课题研究型品管圈7个,后者占比(35.0%)较第一阶段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提升。
1.2.4 以评比竞赛为契机,推动品牌项目精品化建设 为巩固项目管理成效,该院筛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品管圈项目,推荐参加各级大赛,在参赛过程中不断打磨,推动品管圈建设持续深入。经过院内选拔、定向指导和多次模拟演练, 22个品管圈活动被送选参加上海市和国家级竞赛,云影圈、合镜圈、精准圈等15个品管圈项目获奖,其中:7个(46.7%)来自“一科一题”;8个(53.3%)来自医院专项基金资助。专项课题基金的定向培育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项目开展以来,全院共计完成1 226 个品管圈活动,来自临床、辅诊、职能科室的3 000余人次参加了品管圈活动;形成标准化作业书1 358份,其中长效推广应用标准703份;研发了品管圈信息化管理与实施系统;出版专著42部,发表论文及大会报告43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70项;按年度形成《优秀品管圈展示汇编》8册;连续8年参加品管圈大赛,荣获上海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以及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2项。
90%以上的医务人员表示对品管圈有所了解;80.0%的圈员认为品管圈活动能够培养问题分析、方法运用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树立责任意识;半数以上科室负责人认可品管圈活动。通过品管圈活动形成的标准化成果,不但纳入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而且与医院组织文化有机融合,渗透到全体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使质量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享受质量” 的医院质量文化。
实践证明,品管圈活动对于调动一线医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激发全员团结创新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纵观项目管理实践,除得益于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及医疗、护理、医技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外,还体现为以下三个“重视”:
一是重视项目设计。项目采取点面结合、三段式推进方案,一方面通过“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方式普及品管圈理念,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竞赛评比”方式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竞技的同时检验项目效果,从而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各阶段优秀成果转化于临床,践行了“用管理思路做研究,用研究思路做管理”理念,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之路。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品管圈活动离不开内训师的指导,内训师培养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通过定期开展内训师培训,建立内训师种子库,采取“师带徒”方式不断壮大内训师队伍,同时兼顾不同岗位和专业,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全面覆盖,逐步扩大了质量改进范围[4]。本项目中,内训师通过“规范培训—结对辅导—赛前集训”方式,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不断提升了医务人员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推动了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率转变。
三是重视过程管理。项目始终坚持环节质控和闭环管理,落实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的全过程监管。以基金课题管理为例:选题阶段,严格组织课题查新,引导研究主题聚焦热点和难点[5],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确保基金课题的创新性;实施阶段,规范组织考核与监督,确保课题按计划执行;结题阶段,认真组织结题汇报,严把“出口关”,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扩大课题学术影响力。借助全过程管理模式,进一步夯实了质量基础,提升了质量内涵,凝炼了质量文化,促进了重视质量、追求卓越的医院文化氛围建设。
本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如数据质量不高、工具应用欠规范等。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如何将品管圈成果内化于基础质量管理工作。医院虽已开展品管圈活动多年,但仍局限于封闭式圈内活动,如何打破原有品管圈局限,将“圈内”变成“圈外”,甚至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基础质量管理过程中定期监督品管圈研究成果转化,考察质量管理流程持续改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如何调动更多职能科室参与品管圈活动。目前,该院品管圈研究主体仍以临床和辅检科室为主。事实上,品管圈活动还适用于医院行政和职能部门。建议相关科室认真梳理流程,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强化理论与实操能力,以品管圈活动为载体,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标杆示范、分级培训、专项指导等,建立品管圈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总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需要全院上下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只有全面、全程、全员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以系统改善为导向构建医疗服务系统[6],全方位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拓展内涵,促进员工自律、专科自治、职能部门监督和第三方评价的“四位一体”质量共治管理体系建设,才能切实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