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带状绿地更新设计研究
——以上海市奉贤区南闸绿化景观工程为例

2022-07-05 07:56:10闫红丽
乡村科技 2022年8期

闫红丽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0 引言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形象通过人们对于城市形态的观察来实现,而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5 类城市环境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城市带状绿地的特点是狭长、总体连贯,一般分布在海、湖、河、道路或城垣等一侧或者两侧,用作区域之间的分隔或连接,是城市开放空间中重要的边界空间。城市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连接各个面状的绿地,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网络,在城市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骨架和编织的作用;城市带状绿地将相邻的城市用地分隔开来,成为生态防护的弹性带,同时提供了打造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

目前,城市建成区存在大量的亟待更新的带状绿地。这些绿地普遍存在植物品种单一、视觉形象呆板、功能空间使用低效或不合理等问题。有步骤地逐步更新重要的带状绿地,盘活闲置的带状绿地,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健康生活空间,提高碳汇,构建更加健全的生态系统。

1 城市带状绿地分类与典型案例概述

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中对于城市绿地类型的界定,城市绿地因性质、功能和特点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5 大类,其中包括15 个中类和11 个小类。笔者所讨论的带状绿地主要分布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三大类中。根据带状绿地所在位置和周边用地的关系,笔者将带状绿地归纳为滨水型带状绿地、交通型带状绿地、街区(或园区)附属型带状绿地,同时选取典型的设计案例探讨不同类别带状绿地的设计要点。

1.1 滨水型带状绿地

滨水型带状绿地包括滨海、滨湖、滨河等带状绿地。滨海带状绿地设计在深圳、厦门、天津、威海等城市中已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城市滨海带状绿地是开发建设的热门区域,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生态性,尽可能保持滨海岸线生态系统连贯。滨湖绿带往往环绕湖面而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形成贯通成环的绿道系统,避免过多的临湖开发建设工程。如山西省太原市的晋阳湖环湖绿带。滨水绿带在城市重要的人员活动区域可形成滨水公园,但是在很多街区中因其宽度限制,所以以贯穿绿带和防护绿带为主。在滨水绿带设计中应注重水体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以更好地发挥绿地的价值。

1.2 交通型带状绿地

交通型带状绿地与城市道路紧密相连。如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道路绿化改造项目,其改造范围为淞沪路以西、江湾机场留用土地内的殷行路、殷高东路、三门路等12 条道路,以“一路一品一色”为理念,打造林荫式社区空间。自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以来,以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为目标的区域型交通型带状绿地绿网设计在杭州、厦门等城市涌现出来。交通型带状绿地一般在有限的红线宽度里置入最大化宽度的道路,人行道路往往仅以行道树为伴。

1.3 街区(或园区)附属型带状绿地

笔者把街区(或园区)附属型带状绿地单列一类,因为位于住宅区(或园区)之间或住宅区(或园区)旁的带状绿地空间往往在区域内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例如,近几年在上海市徐汇区建设的跑道公园、杨浦区苏家屯路的带状绿地等,都让原本灰暗的带状空间“活”了起来;2021 来,上海市普陀区新建成的百禧公园由原农贸市场和综合市场改建而成,成为普陀区城市更新和社区有机更新的亮点。

2 城市带状绿地更新设计相关政策、规范与规划

在城市带状绿地的绿化更新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理解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理念,认真研读地方绿化建设相关的规范和指南,并与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高效衔接,局部服从全局。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海绵城市、公园城市、人民城市等建设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城市带状绿地的建设和改造步伐。例如,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增加绿地的海绵体功能。2018 年,公园城市作为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在成都市天府新区首提,其中提出了布局高品质的绿色空间体系,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优化绿色服务供给等意见。2019 年,人民城市的概念在上海市杨浦滨江首次提出,其中提出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等。

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根据当地特点发布相关的技术导则和指导意见。例如,2021 年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了《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在验收评定中强调了色叶植物、开花植物、新优植物的应用;2021 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上海市“四化”木本植物第一批重点应用及第二批推荐名录》中强调,要注重“四化”木本植物在公园绿地、街心花园、绿道、造林等项目中的应用。

与带状绿地更新设计直接相关的规划主要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此外,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各区也有相应的规划形成,如普陀区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普陀区行道树专项规划》。带状绿地更新设计应有效对接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使单独的项目符合城市和片区生态发展的总体要求。

3 南闸绿化景观更新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南闸绿化景观工程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南部的海湾旅游区。该区域滨临杭州湾,内部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政道路系统。该绿化景观工程包括金汇港两岸的带状绿地,范围北至团结塘河,南抵金汇港南闸,东含海佳路东侧及金汇港以北的带状绿地,西以海鸥路为界。该项目带状绿地因道路分隔成多个板块,总面积约10 hm。

基地原为河塘闲置地,被周边居民种植一些蔬菜,生态价值较低,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没有起到服务市民的作用(见图1)。该绿化景观更新项目于2018年启动,旨在对河塘两侧的带状绿地做整体改造,将这片带状绿地打造成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乐活之地,同时成为提升滨海旅游区环境形象的开放绿地。

图1 项目改造前样貌

该绿化景观更新项目提出了“一路、一带、两核、多节点”的设计框架。其中,“一路”为海滨艺术星云路,以滨河两岸为骨架,以星光道路、场地、艺术装置、灯光营造等为线索,打造串联滨河两岸的海滨艺术星云路;“一带”为城市形象景观带,沿金汇塘东路绿带,以海浪、贝壳为设计元素,以植物造景为主,建设具有海洋气息的城市形象景观带;“两核”指的是在基地北部形成以宇宙冥想为主题的宇宙冥想探索核,以及在基地东部形成以鲸、海星为主题,满足儿童户外体验的活力海洋体验核;主要节点均匀分布,疏密有致、遥相呼应,丰富地块空间形象与游憩方式。该项目带状绿地景观更新设计效果如图2和图3 所示。

图2 设计总平面图

图3 设计结构图

3.2 工程主要内容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场地铺装、土方地形、绿化种植、景观小品、夜景照明和场地给排水工程。金汇港北接黄浦江、南通杭州湾,在通航、排涝及调蓄水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仅在驳岸方面进行了少量的破损段修复;且基于安全性考虑,没有设置亲水台阶和亲水平台等。该工程的重点聚焦于地形设计、绿道设计和绿化设计3 个方面。

3.2.1 地形设计工程。基地原地形从两侧道路标高到带状绿地河堤界面标高相差较大,带状绿地平均标高比周边道路跌落约为3 m。从基地内部来看,绿地宽度在40 ~200 m,金汇港两岸地块宽度平均为40 m,滨河侧地块较为平整。最初的设计想法是尽可能顺应原地形,采用台阶结合无障碍坡道的形式对高差进行处理。但这样一来,道路进入带状绿地的口径受限,且带状绿地缺乏地形变化。加之场地北部三角地块地形较高,最高处为8 m。最终综合各方面因素,将场地北部的土方调整到沿河两岸,塑造了沿河两岸与道路的缓坡。这种处理方式具有3 个好处:①地块之间连接度更高,由道路界面直接随时多方进入绿地;②在绿地中活动的人不再受到3 m 高差所带来的压迫感;③从整体空间角度来看,河堤的绿道与城市道路之间形成层层跌落的绿化景观,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绿色图景。

3.2.2 绿道设计工程。在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对周边地块尚未进行系统的绿道规划,所以在绿道设计中主要考虑项目范围以内的适用性。根据场地条件,设计者创造性地打造3 种模式的绿道空间,分别为健身跑模式、健身走模式和游园模式绿道。

健身跑模式绿道:根据河道水利防洪的需求,结合现状驳岸,设计将金汇港两侧驳岸进行景观提升与功能优化,将现状混凝土堤岸进行加宽,改造成宽2 m的步行道路,并采用塑胶材质,堤岸绿道坡度较小适合跑步。健身走模式绿道:在两岸的绿带内设置曲线游径,游径起伏变化穿梭在绿化带中间,适合漫步和健身走。游园模式绿道:在基地北部和东部较宽区域,结合地形设置游园特色绿道环线,环线在区域内闭合成环、步移景异。

3.2.3 绿化设计工程。南闸带状绿地区位条件特殊,在植物选择中以耐盐碱植物为主,避免大面积使用浅根系植物。植物设计以“生态性、地域性、空间性”为总体思路和原则,通过不同树种的合理搭配,营造生态丰富的植物群落;以乡土植物为主,契合场地文化,选用凸显地域特色的主题植物,形成鲜明的植物文化特征;根据空间氛围与植物主题推出多种植物组合,营造空间的动态变化。项目以“空间形态、色彩感受、四季变化”为植物设计的主要目标,将带状绿地整体分为8 个植物主题分区(见图4)。①春花林带。沿水岸坡列植,群植以海棠、樱花为主的各类春花植物,在基调树种的衬托下形成花满两岸的景色,主要树种有垂柳、垂丝海棠、北美海棠、西府海棠、日本晚樱、河津樱花、女贞、香樟、四季桂和连子桂等。②秋叶林带。分布于两岸地势较高处,通过秋叶树种的丛植,群树形成秋叶斑斓的特色景观带,植物主要选用枫香、乌桕、刺槐、榉树、香樟、女贞、丹桂和金桂等植物。③立体花园。通过对地形的合理塑造,搭配四季观赏植物,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多种方式形成立体的植物景观效果,植物主要选用河津樱花、连子桂、榉树、银杏、水杉、白玉兰、紫玉兰和蜡梅等。④波浪林带。沿着曲折婉转的步道成排种植多层林荫花带,形成如波浪般起伏变幻的植物景观,植物主要选用水杉、无患子紫叶李、红枫、金森女贞、常夏石竹和八角金盘等。⑤螺旋林带。以螺旋上升的地形为基底,以多层次的花灌木种植为主,形成特色螺旋花带景观,植物主要选用杜鹃、黄金菊、金丝桃、美人蕉 、月季、鸢尾、羽衣甘蓝、紫荆、刺槐、榉树和紫罗兰等。⑥金叶广场。以银杏为主,列植高大挺拔大乔木,形成疏朗大气的广场植物景观效果,主要树种有银杏、香樟、榉树等。⑦生态花园。配合穿插曲折的栈道,搭配以芒草类为主的植物,使游人置身于生态野趣的情境中,植物主要选用蒲苇、鸢尾、狼尾草、矮蒲苇、花叶芒、蜘蛛兰、美人蕉和水杉等。⑧碧草护坡。多种地被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自然的护坡景观,植物主要选用兰花、三七、狭叶十大功劳、韭兰和沿阶草等。

图4 植物设计主题分区图

3.3 设计经验梳理

3.3.1 厘清脉络,明确定位。设计者充分研究了金汇港在上海市河湖系统的位置和功能,并深入了解了海湾旅游区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构想,综合场地现状条件,形成了这10 hm带状绿地的形象和功能定位,创造性地提出了“带状银河与点状星辰交织、平直大地与蜿蜒星河互动”的理念。同时,将项目定位为以“滨海星光、灯火游园”为主题的上海滨海星空体验地和海湾旅游区的流动地景。

3.3.2 研读场地信息,聚焦关键技术问题。在多次现状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整体分析中,南闸绿化工程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逐渐清晰。一方面,整个绿地与周边新建的城市道路有较大的高差,导致整个绿地难以进入,加之受道路分隔影响,几块绿地像一个一个“盆子”,无法形成连续的空间关系。另一方面,植物物种单一,除了行道树外,场地内部只有少量水杉。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对这两个技术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咨询了当地绿化主管部门的意见。

3.3.3 立足本土,积极创新。城市带状绿地因空间狭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设计中往往不被重视,常采用标准化绿化方式,导致所呈现的带状绿地空间呆板、单调乏味且使用率较低。在此次设计中,对金汇港两岸的绿地从空间上做了大胆的突破,打破了原来两个板块的僵硬格局,利用场地的高差创造了多层次流动的场地空间,同时修复、改良土壤,创造更好的植物生存环境。

4 结语

作为城市的边界空间,城市带状绿地在视觉形象、健康生活、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市在城市更新、街区更新方面加强探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带状绿地更新设计案例,同时结合绿道建设、水体治理,滨水带状绿地更新也越来越受重视。另外,关于带状绿地的科学研究也逐渐深入,聚焦带状绿地产生的温湿效应、降噪效应、空气质量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师需放眼全局、立足当下,在带状绿地的更新设计中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在规划、设计、建设及后期维护方面积跬步至千里,打造生机勃勃的绿色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