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全域农旅融合发展基础与格局研究

2022-07-05 07:56:08伍惠君
乡村科技 2022年8期

伍惠君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290)

1 东莞市城乡发展轨迹

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研究东莞市旅游业,必须以了解东莞市城市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综合研究东莞市城乡经济发展史,才能真正解读其发展模式,预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才能以此为基础,真正辨明旅游发展的资源基底、产业地位和成长空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莞市城乡经济发展进程可分为以下5 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1949—1977 年):传统农业、农村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东莞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县,乡村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重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与其他粮食主产区不同,东莞市因靠近我国香港,每年有草制品、烟花爆竹、蔬菜水果等出口,1977年外贸出口额达3 938 万美元。同期,东莞市出现了少量的村级工厂,如五金机械、烟花爆竹、草织、腊肠等加工厂。

1.2 起步阶段(1978—1992 年):农村工业化、分散式城镇化阶段

1978 年,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东莞市乡村地区凭借靠近我国香港消费市场、廉价土地、低成本劳动力等优势,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自“粤字001 号”太平手袋厂诞生起,东莞市各村镇相继利用原有的饭堂、会堂、祠堂建立工厂,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业务。“借船出海”的模式让乡镇集体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并逐步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由外商独资经营和外商合资经营的企业逐年增加。村镇集体发展空间快速扩大,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城乡建设,分散均质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1.3 加速阶段(1992—2000 年):以镇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阶段

针对早期以农村工业化为核心的分散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东莞市委于1992 年提出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各镇(街)围绕建设组团式城市编制建设规划,掀起了第一轮城镇建设高潮,城乡规划管理覆盖各镇(街),工业化高速推进的同时,城镇建设兴起并实现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92年的30%迅速增长至2000 年的70%,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成型。此阶段城乡建设侧重于城镇,乡村地区仍按原发展模式向外扩张助力城镇化。

1.4 扩容阶段(2001—2010 年):“一中心多支点”城市现代化阶段

自2001 年起,在“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东莞市按照全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建设,中心城区逐步南移、东拓,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区、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同时,围绕虎门镇、常平镇、塘厦镇等支点城镇进行资源整合,深入推进支点城镇发展,形成了集聚高效的“一中心多支点”组团式城市结构。东莞市以中心城区为中心,通过“一网”,把全市2 465 km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此阶段,乡村地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逐渐突出。为此,东莞市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方案》《东莞市整治旧村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宜居城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致力于改善乡村环境,承接城市扩容。

1.5 提质阶段(2011 年至今):新型城镇化阶段

2011 年,东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此,东莞市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加强生态控制线管控,严格保护农田山林绿地。为打破分散行政区的束缚和藩篱,加强市域统筹与整合,东莞市提出构筑“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以经济区统筹打破行政区藩篱,全市进入工业产业高级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阶段。经济方面,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社会方面,以人为核心,向城乡融合、本外融合、和谐稳定、全面协调的新型城镇化转型。东莞市乡村地区蕴含巨大的存量土地和外来资本,与城镇发展密不可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 东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东莞市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旅游城市。工业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酒店、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并带来了庞大的商务游客。这为东莞市旅游业的起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下,入境游客成为激发国内旅游市场活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东莞市大力鼓励内向型经济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并探索城市组团化发展。东莞市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契机。

2.1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2.1.1 整体优良,顶尖缺乏。东莞市旅游资源种类全、数量多、结构优,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东莞市国家级旅游资源和省级旅游资源在广东省处于优越地位,但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

2.1.2 潜力较大,问题突出。东莞市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整体品质较高,开发潜力大。但是,目前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率低,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大于自然旅游资源;重物质、轻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品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突出。

2.2 旅游资源结构特征

2.2.1 地域分布集中,利于整合打造。从东莞全市旅游资源分布来看,旅游资源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寮步镇、凤岗镇、长安镇、虎门镇等11 个镇街占有全市旅游资源的54%,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打造与功能分化。

2.2.2 各镇(街)差异明显,利于重点突破。按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可将东莞市各镇(街)划分成3 个等级。寮步镇旅游资源突出,总量最多,且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较均衡;莞城街道、清溪镇、凤岗镇、常平镇、石排镇、厚街镇、长安镇、虎门镇和石龙镇的旅游资源在单体数量上处于第二集团,总量较多,但资源结构较不平衡,人文旅游资源偏多;其他23个镇(街)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但结构较平衡。

2.3 优势旅游资源发掘

2.3.1 国际吸引力:三大经典。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水乡风情区、海丝商贸带三大经典资源具备国际旅游吸引力。这是东莞市旅游业崛起最为核心的载体。

2.3.2 全国吸引力:七类精品。森林生态、文化休闲、名人名馆、体育休闲、工业旅游、娱乐购物和节庆旅游七类精品资源具备全国吸引力。

2.3.3 全省吸引力:四类优选。休闲游憩、农业观光、红色旅游、宗教旅游四类优选资源具备全省吸引力。

3 东莞市现状农业空间格局

东莞市是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整体城市风貌以工业风貌为主导,山水空间逐渐边缘化与破碎化。在早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脱产的现象比较突出,农田以土地承包出租为主,根据《2021 年东莞市统计年鉴》,2020 年东莞市农业总产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足0.4%。近年来,东莞市针对乡村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用地、财政等优惠政策,鼓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同时,推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与区域共享、与城市共荣的发展新格局。目前,东莞市农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城、东部产业园和东南临深六大片区,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等特色产业。

城区片区主要包括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南城街道、石碣镇、高埗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工厂化蔬菜种植以及供港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松山湖片区包含松山湖高新区、石龙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石排镇和茶山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高端花卉、特色食用菌等种植;滨海湾片区包括滨海湾新区、长安镇、沙田镇、虎门镇和厚街镇,主导产业为无公害蔬菜、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香蕉等特色水果、高端花卉、绿色茶叶等种植;水乡新城片区主要包括麻涌镇、中堂镇、望牛墩镇、洪梅镇和道滘镇,主导产业为绿色香蕉、高端花卉、粮食作物种植,鼓励发展火龙果、番石榴、百香果、无花果等特色水果种植;东部产业园片区包括常平镇、黄江镇、谢岗镇、桥头镇、横沥镇、东坑镇和企石镇,主导产业为高端花卉、绿色荔枝种植,鼓励发展中草药、葡萄等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东南临深片区包括塘厦镇、樟木头镇、凤岗镇、清溪镇等区域,主导产业为绿色荔枝种植,鼓励发展高端花卉、莲雾等特色水果、绿色茶叶等种植。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构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了13 个市级农业产业园以及11 个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果菜采摘、农业科普、认耕认种及田园观光等农业休闲项目。同时,东莞市现有10 个市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和发展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乐养老等农业新业态,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

4 东莞市农旅融合潜力地区识别

4.1 农旅融合的定义

农旅融合的实质是以农为本,旅游赋能。农旅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其近年来兴起的新模式,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农业和旅游业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1+1 >2”的合力,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新手段。

4.2 东莞市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东莞市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西部水乡、东南古村落群、城市中心区和山区。但总体来看,东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区域和镇(街)缺乏合作,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发挥资源的组团优势。这导致东莞市旅游景点和项目建设规模整体偏小,品牌影响力不高,也使得旅游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发展的格局。受此影响,东莞市旅游业至今仍未能建立起鲜明的特色形象,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增强东莞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政府有必要加强宏观统筹,以农旅融合为契机,鼓励区域组团式发展,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经济带。

4.3 东莞市农旅融合潜力地区识别

东莞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市域范围内农林用地面积达1 006 km,占总用地规模的40.89%。东莞市山水人文资源本底丰厚:景观资源包括25 个国家A 级旅游景区、11 个省级菜篮子基地、19 个市级及以上森林公园、20 个湿地公园、6 个自然保护区、13 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和10 个市级及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包括2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 个中国传统村落、6 个广东省传统村落、11 个重要传统村落,2 个历史文化街区,8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 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 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笔者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结合旅游资源分布、政府政策侧重、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因素进行识别,挖掘东莞市旅游资源禀赋集中的魅力空间。通过选取连片村庄因子(省级新农村连片、市级农村连片、现场调研/地方推荐/困难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子(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重要传统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因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示范点)、优质农业空间因子(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水资源环境因子(河流水系、坑塘水库)五大核心因子作为评判标准,根据因子的重要性赋予一定的分值,通过多因子叠加得出各村相应的权重,运用GIS 工具筛选出分值较高的村庄连片区。根据式(1)对精品空间进行识别:

以试点村、精品村为核心,通过多因子叠加,识别农旅融合潜力空间,以“地域上接壤能连片成线,所在地山水、人文、田园资源丰富”为原则,共选取了12 个连片精品乡村群,具体如下。

麻涌—中堂连片:包括华阳村、麻一村、新基村、东太村、大步村、下芦村、马沥村和四乡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汇一四季果园、华阳湖湿地公园、麻涌菇菇花果园和中堂百香岛都市农业观光园。

中堂—万江连片:包括潢涌村、三涌村、袁家涌村、湛翠村、凤冲村、滘联村和谷涌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群。

石碣连片:包括沙腰村、梁家村村、四甲村,重要资源为石碣檀香岛乐活生态农场。

东城连片:包括余屋社区、周屋社区、桑园社区、温塘社区,重要资源为周屋社区水稻生产基地。

石排—茶山连片:包括田边村、中坑村、李家坊村、埔心村、塘尾村、燕窝村、南社村和超朗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群。

东坑—寮步连片:包括角社村、丁屋村、彭屋村、黄屋村和西溪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群。

常平连片:包括金美村、袁山贝村、还珠沥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

清溪连片:包括铁场村、大利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溪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业基地。

沙田连片:包括民田村、大泥村、穗丰年村,重要资源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企石连片:包括江边村、旧围村、上洞村、铁岗村,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群。

樟木头连片:包括金河社区、石新社区、裕丰社区,重要资源为传统村落群。

大岭山—南城连片:包括大岭村、连平村、大环村、百花洞村、大片美村、水朗村和水濂村,重要资源为大岭山森林公园、水濂山市级森林公园。

东莞市按照“统筹规划、连片建设,抱团树品牌”的思路,围绕“优化人居环境、挖掘东莞特色、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开展连片村落打造。规划上,统筹谋划连片资源利用、集群主题创建,发挥规模效益。建设上,明确建设标准、建设时序、建设主体、建设资金,共同推进落地实施,让多村携手做大做强乡村特色品牌。农旅融合潜力地区因子及分值如表1 所示。

表1 农旅融合潜力地区因子及分值对应表

5 东莞市全域农旅融合发展格局

在12个连片精品乡村群的基础上,以交通主干道、市域古驿道、绿道、旅游风情道为主线,整合国家级旅游景区、市级及以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省级菜篮子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东莞市特有的资源,谋划一批乡村精品线路,通过点、线、面三个维度,构建全域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5.1 东莞市农旅空间规划布局

挖掘东莞市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生态、田园景观和历史要素,构建乡村休闲旅游体系,划分四大农业旅游片区,即水乡体验型乡村旅游片区、中部都市休闲型乡村旅游片区、东部生态文化型乡村旅游片区和古村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片区。

5.1.1 水乡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片区。该片区主要包括石龙镇、石碣镇、高埗镇、中堂镇、万江街道、麻涌镇、望牛墩镇、道滘镇、洪梅镇和沙田镇等,拥有特色水乡文化,以优质蔬菜、花卉、水果种植及水产品养殖为主,以休闲采摘、田园风光、水乡体验为构建主题。

5.1.2 都市休闲型乡村旅游片区。该片区主要包括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寮步镇、大朗镇和大岭山镇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古村文化体验、家庭农场、山林游憩为构建主题。

5.1.3 生态文化型乡村旅游片区。该片区主要包括谢岗镇、清溪镇、黄江镇、樟木头镇、塘厦镇和凤岗镇等,林地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客家文化,以生态休闲、客家文化旅游为构建主题。

5.1.4 古村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片区。该片区主要包括茶山镇、石排镇、企石镇、横沥镇、桥头镇、东坑镇和常平镇等,毗邻东江,岭南古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园较多,以农业科普、观光和古村文化体验为构建主题。

5.2 东莞市农旅游览线路规划

强化东莞市乡村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三大系列七大主题”线路,串联区域景观节点,培育一批旅游示范村和示范景区,将乡村旅游作为东莞市的新经济增长点。

5.2.1 生态特色为主系列

5.2.1.1 百里山水画廊线路。基于自然地域分布情况,串联威远岛、大岭山、莲花山、松山湖、巍峨山、黄牛埔、大屏嶂、红门山、银瓶山、亚公山、山水天地、南门山和雁田等森林公园及景区,构建集山、水、湖于一体的百里画卷。

5.2.1.2 山林生态观光线路。以欣赏山林之壮阔、感受莞城魅力为重点,串联润丰蔬果基地、东莞果菜水果基地、旗峰森林公园、虎英森林公园、同沙森林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灯心塘保护区、东江纵队纪念馆、马山保护区和莲花山保护区,临近城区集聚山林观光、农业科技、红色旅游精华的旅游线路。

5.2.2 农业特色为主系列

5.2.2.1 农耕文化体验线路。以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威远岛森林公园为起点,串联松山湖水产基地、康源水产基地、麻涌菇菇花果园、华阳湖湿地公园、广东汇一四季果园、中堂现代农业生态园、唯美陶瓷博物馆、檀香岛乐活生态农场、润丰蔬果基地、仙溪福地欧公文化景区、石排岭南现代农业生态园、江边村、绿卡水产基地、谢岗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和维康蔬菜基地等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及农业基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5.2.2.2 水乡特色田园线路。以中堂现代农业生态园为起点,串联望牛墩农业生态园、道滘济丰农业产业园、道滘龙洲湾都市农业产业园、厚街金谷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水濂山市级森林公园等,领略岭南水乡、生态田园之美。

5.2.2.3 休闲农业观光线路。以同沙市级森林公园为起点,串联香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香市文化旅游区、西溪村、东坑农业园、稻香饮食文化旅游区、横沥农业产业园和江边村等,体验家庭农场、休闲采摘的乐趣。

5.2.3 历史文化特色为主系列

5.2.3.1 乡音古韵寻踪线路。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起点,串联虎门白沙村、河田古建筑群、厚街金谷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东莞展览馆、森晖自然博物馆、可园博物馆、东莞果菜水果基地、周屋社区水稻生产基地、南社村、超朗村、稻香饮食文化旅游区、东莞市逸颐艺舍博物馆、隐贤山庄、百年牛墟、樟洋客家建筑群、黄洞村、油甘埔江屋村客家建筑群和龙凤山庄影视旅游区等,融合千年古村、文物古迹与历史事件,找寻岭南文化之源,感受乡村淳朴生活。

5.2.3.2 客家文化体验线路。以客家风情为主线,串联冠泥坑、上南、古坑、丰门和赤山等多处客家古建筑群,体验东莞市多元的民俗文化。

6 东莞市全域农旅融合发展保障措施

6.1 融入分区统筹的顶层设计

东莞市应采取“市局+片区分局+镇(街)规划所”三级规划管理体制。市局重点做好对全市的农旅规划统筹、政策和标准的制定,逐步下放项目审批等具体事务;片区分局重点做好片区规划统筹、控规编制、片区各镇(街)规划协调等工作,并强化片区各类规划综合统筹,推进多规融合,实现片区统筹发展的“一张图管理”目标;镇(街)规划所主要抓规划执行和项目初审等工作。

6.2 推进农旅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部门应推进旅游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机构、民间智库等服务中介在农旅融合发展框架下的相关合作事务,形成完善的协商交流机制。

6.3 制订科学的农旅融合工作方案

相关部门应重点研究东莞市农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定、旅游信息化项目实施、重大旅游项目招商、市场品牌营销等,研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阶段目标,构建完善的量化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乡镇,逐步完善在生态保护、旅游交通、品牌创建、项目招商、线路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合作机制,逐步实现各个旅游特色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6.4 完善农旅融合相关政策法规

相关部门应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以实现东莞市农旅融合机制创新;完善统筹合作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以增强分区合作动力,减少合作阻力,提升合作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