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艺术类院校“信息与可视化”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22-07-05 08:15:58钟文蓉
美与时代·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  要:采用技术应用经验与实验结合的课程迭代优化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系列设计思维训练技术贯穿教学过程,不仅能够结合新技术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爱国热情,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创意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技术应用经验与实验结合;信息可视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艺术类院校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GXJK435)阶段性成果研究。

一、引言

课程思政要解决专业知识“求真”与思想政治教育求“真善美”的统一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可视化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一系列设计思维训练技术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從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创意人才。

二、信息与交互设计课程特点

信息与交互设计是一门关注用户与产品交互体验(更好地解决人、产品、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的新学科,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的新型复合性艺术设计和制作人才。这门学科的发展在互联网产业创新和帮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诞生伊始就具有深度的“跨学科”属性,与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计算机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学科特点决定其职能为“跨学科”人才培养。该学科在教学中强调过程性思考的能力,对艺术类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只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言提出新的挑战。本课题研究结合思政理念,尝试从教学角度出发探讨其教学改革和阐述其教学的实施。

三、“课程思政”融入“信息与可视化”意义

“信息与可视化”课程对艺术类院校而言是学习交互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加工数据和提炼数字结构化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中反映问题的数据或者是信息加工成“图片”,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将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通过各种美观的图像表达得以充分地发挥,锻炼学生将错综复杂的信息问题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通过电脑制作,学生可突破手绘的局限性,充分感受到科技给设计带来的巨大改变。信息可视化指的是用图案或者影像等方式去表达复杂枯燥繁琐的数字、文字等信息,优化信息接收者的理解能力,提高信息接受者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信息得到更好的传达。交互界面的设计与创作,可以使得数据以简约美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加以相关图案与结构化的用户体验设计,能够增强学生的整体数字化产品的大局意识。

信息化时代,在交互设计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高学生对信息可视化的认知、设计水平,增强信息交流、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科技强国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因此,在信息可视化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探索

(一)课堂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1.课堂教学目标

“信息与可视化”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囊括了数据可视化、信息图形、知识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视觉设计方面的所有发展与进步等基础训练。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属于跨学科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训练学生的信息设计思维,掌握各类数据获取方法,掌握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的技术工具,让学生具有理解、分析、表达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的能力。

2.思政育人目标

本课程将通过详细介绍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先进水平,以及作为设计师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设计的方法,从而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过程,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感受科技强国的力量。同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信心,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技术水平。

(二)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1.通过学习先进的国家自有知识产权的数据处理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自信心

“信息与可视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的新潮流,是一种以互联网和数据化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新思维。在该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能让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与吸引力。过去的几十年,我国没有研究出类似Windows系列的PC操作系统,也没有研究出iOS、安卓这样的手机操作系统。面对这一窘境,我们可以解释为我国过去的基础研发实力比较薄弱,缺乏高端技术人才。而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产业份额却已经越来越大,比如在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创新应用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有全球范围内的优势地位。这种形势下,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中国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树立“我们能够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成功”的自信心。在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教导学生树立“技术强国”的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坚定爱国热情与自信心。

2.将思政主题融入课程主题创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交互的产品要求美感的同时要具备信息传递的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加深学生对产品设计的情感表达。本课程的思政建设的主要设计思想为:(1)将思政内容作为案例和思维方法教学穿插到课程教学当中;(2)将与提高“四个自信”相关的命题作为课程设计主题;(3)积极推动学生参赛参展,扩大影响力。若此,便可实现思政主题与课程内容的无缝衔接,避免学生因为思政内容的硬植入而引起的抗拒情绪。

3.讲授命题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课程将思政教育相关的命题作为课程设计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就是一次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单纯的阅读媒体宣传或者被动的宣教相比,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从更多维度、更深层次去理解相关主题,收到更佳的思政教育效果。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可视化的时候,可以以现代交互设计技术进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例,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结合信息可视化课程本身对复杂的非数值型信息进行技术处理、理解和表达学习要求,本课程的思政建设主要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为:

1.将思政内容作为案例和思维方法教学穿插到课程教学当中。例如在2021年的课程教学中,有学生以《一带一路》为题设计信息可视化作品,并获得了2021年中國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如图1)。同学们在该作品的设计过程中详细研究了“一带一路”政策提出的前因后果、辐射的地区、引起的产业变化等内容。

2.案例介绍法的运用。本课程采用将我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数据处理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在课程中举多个案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交互设计的应用。例如,我国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数据网站介绍(如图2),不仅体现了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高水平,还体现了我党的制度自信。又如本课程所采用的百度ECharts、阿里DataV等大数据处理以及信息可视化软件都是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如图3),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新技术软件由外国垄断的局面。

3.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首先,预先录制好在线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习,并安排提前针对民族自信、传统文化、红色主题等命题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如图4)。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就是一次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单纯的阅读媒体宣传或者被动的宣教相比,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从更多维度、更深层次去理解相关主题,起到更佳的思政教育效果。其次,让学生以主题形式创新自己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与精神。

五、教学策略探索

本课程教学实践在内容设计和教学策略上分三个阶段融入思政(如表1)。第一阶段是在了解数据的获取方法中,安排我国政府数据公开平台获取相关数据的实验任务;第二阶段是在学习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中,学习使用百度ECharts、阿里DataV等大数据处理及信息可视化软件,第三个阶段是在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中,对民族、国家和党的优良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技术强国”的观念,增强爱国热情。

六、成效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为传统设计学科开拓了新思路。当代艺术发展不断打破传统艺术形态的疆界,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学生在不断的反复教学迭代过程中,能够自主地探索与学习,通过自身的理解去创作出出色的用户体验产品,从而服务当今社会的需求。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设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艺术类院校缺乏理工科专业课程,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均衡,逻辑思维训练相对较弱,对逻辑严密、体系复杂的技术理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使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充分调动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七、结语

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中,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交互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从课程实践探索过程中养成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视觉材料、交互多媒体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艺术教育能够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方法,并促进学习思维的转型[2]。艺术具有可视化特点,这使得艺术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交互信息课程中可以发挥可视化的优势,使学生在艺术技能提高的同时无形中也受到思想政治的熏陶。无疑,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交互设计美术教育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2]张瑾瑜.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下),2020(12):127-129.

[3]刘畅.王书林.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要素的探析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8(9):154-158.

作者简介:钟文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综合教学秘书、高级技术经理人。研究方向:交互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影视动画角色设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商情(2017年33期)2018-01-24 22:01:46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师·上(2017年12期)2018-01-13 22:09:08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科技视界(2017年27期)2018-01-04 14:39:05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